APP下载

敦煌曲子戏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的效益分析研究

2020-10-09朱胤蓉

艺术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朱胤蓉

摘 要:敦煌曲子戏是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余年来,在荆棘丛生的发展环境中举步维艰。老演员、老剧目、老观众,无独有偶地陷入中国戏曲发展之泥沼。传承发展依靠的后继人才培养、剧目创新困于保护资金的缺乏而收效甚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资金的成功申请为敦煌曲子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批量學员的培养、创新剧目的编排、艺术交流巡演的开展。将敦煌曲子戏的传承与发展推至历史的最高点,也孵化出了些许有效经验。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自是不言而喻,现据实分析,加以探索。

关键词:敦煌曲子戏;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意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2

2017年,敦煌曲子戏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落地敦煌,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要求,结合敦煌曲子戏保护传承中的实际情况,以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遗经典项目,推进敦煌曲子戏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批敦煌曲子戏表演人才为目标。项目实施单位先后通过集中培训、艺术成果交流巡演等方式整体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使得培训学员技艺精进,真正为敦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敦煌曲子戏的后继人才培养和保护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得到了本土传承人、业内专家学者和多级文化主管部门的认可与好评,他们称赞项目实施体现了高度文化自信,开辟了当地非遗搭乘国际艺术基金乘风发展的有效经验,同时也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交流等环节得到国家、省市众多媒体的争相报道,各类报道稿件70余篇,点击量370余万次。[1]

一、项目实施情况

敦煌曲子戏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根据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要求,结合敦煌曲子戏保护传承中的实际情况,以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遗经典项目,推进敦煌曲子戏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批敦煌曲子戏表演人才为目标。按计划招生50人,50名学员当中45岁以下38人,达到总人数76%,45岁以上12人,占总人数24%。

集中培训过程中,根据敦煌曲子戏艺术特色和实际传承的发展的需要,课程主要在敦煌曲子戏的戏曲、曲艺理论,地方小曲戏的渊源与发展;敦煌曲子戏的发展历程;敦煌曲子戏的艺术性鉴赏与创作;敦煌曲子戏唱腔曲调;戏曲动作、表演身段、戏曲化妆、器乐曲牌、乐队伴奏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现场面对面授课。采用完整剧目拉练的方式进行项目培训及成果的展现。集中培训结束后,针对培训结果,进行了学员考核及项目培训成果汇报演出,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集中培训。[2]

培训结束后,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和培训成果,精选培训经典剧目《老换少》《田园新歌》《抬花轿》《对花》等剧目。赴甘肃定西、天水、平凉三地进行项目考察、交流、学习、巡演。上述三个地区均有地方曲子戏在民间传承。如定西市通渭县的通渭小曲戏、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小曲戏、华亭市华亭曲子戏同敦煌曲子戏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丝绸之路之东的华亭,经陇中天水、定西到丝路西端敦煌,曲子戏艺术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甘肃多地曲子戏同属曲牌连缀体,其演唱风格、表演程式、艺术特色、伴奏乐器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交流期间,敦煌曲子戏项目成果与通渭小曲戏同台交流切磋,学员与当地传承人之间深入交流、相互学习、探讨一系列艺术问题。[3]

二、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单位承担着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传承、研究、交流等工作。敦煌曲子戏作为当地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直观的表现当地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地域文化标识之一。项目保护单位能够利用国家艺术基金的专项保护资金来弘扬这一地方艺术品种。这一举措本身就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效益。归结起来,应当包括:

(一)提升项目本体价值

作为国家级项目的敦煌曲子戏通过培训和艺术交流、巡演。得到了省内外专业及行业人士的知晓,通过直观的欣赏和感受以及演员、学员、传承人之间的互鉴与交流。项目不再局限于当地的保护传承,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实施,有效地提升了项目的本体价值。

(二)弘扬敦煌民间文化

项目培训、交流、巡演均在依托完整剧目的基础上得以完成。如《老换少》中的灾年虽乱人心善;《田园新歌》中的新农村文化阵地坚,大宽浪子回头金不换;《抬花轿》中天价彩礼祸姻缘,啼笑皆非终欢颜;《对花》中明快的旋律、悠悠的爱意;《会友》中的他乡遇故知,情切意恳恳。均表现了敦煌相映成趣的民间生活和敦煌鲜为人知的民间逸闻趣事。[4]

(三)普及非遗可见度

作为国家级项目的敦煌曲子戏是兴趣者和行家里手的乐园。“三老”的非遗传承弊端所留下的后遗症在这里显而易见。一系列的项目培训、汇报演出、交流巡演、媒体报道。让敦煌曲子戏的关键词进入当地及省内外关注者的视野。尤其通过项目实施更是促进了项目在当地家喻户晓,普及非遗的民众可见度。

(四)培养有效传承队伍

项目实施最直接的目的之一,通过项目实施,共计培养50名正式学员,37名非正式学员,加之乐队伴奏等人员的培训,共计130人参与了培训。参与培训的学员年轻化、专业化,培养了一大批较为专业化的有效传承队伍,为敦煌曲子戏培养后继人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增强文化传承自信

项目在省内三地开展的交流、巡演让敦煌曲子戏这一地方曲艺流动了起来,省内三地6场演出、参加昆山戏曲百戏盛典2场演出,观众万余人。所到之处,敦煌曲子戏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和诙谐幽默让观众大开眼界。同时也刺激了表演者好传承人、学员们的神经,地方曲艺外出表演所带来轰动效应,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传承自信。这都来源于艺术基金项目培养开出的硕果。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融合旅游争创收入

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在于项目培训之前和之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连锁反应。众所周知,经济效益依赖于社会效益而又左右着社会效益。项目的成功培训经验及培訓成果,让敦煌曲子戏一跃成为一张地方文化名片。在宾馆、饭店、风情园、旅游景区、民俗街区、文化长廊等处。曲子戏表演唱已成为一种敦煌“文化特色”。大批量的传承人组织班子与他们共同合作,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5]

(二)成立剧团以“戏”为本

依托培训班的成果,原艺术团解体待岗人员汇聚学员,趁热打铁,组织成立以“敦煌曲子戏”为专业演绎的戏曲艺术团。吸收学员,解决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性演出和商业演出等途径,不断扩大规模,提升艺术水准。目前团体运行良好,经济收入可观。社团以“戏”为本钱,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从业者经济收入。开创了民办戏曲院团较为成功的运作模式。[6]

(三)“两学”盘活传承人

随着项目培训班的成功实施及敦煌曲子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国各地高校学生、专家学者、相关研究者趁着敦煌“文化热”的步伐,对当地民俗敦煌曲子戏也是来必关注。传承人及其表演社团随着每年来敦人员的“游学”和“研学”,通过采访交流、口述历史、表演展示等环节,向他们展示敦煌曲子戏的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游学”和“研学”相互结合,大大增加了传承人群的经济收入,盘活了传承队伍。

四、结束语

“穷则思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固有的一种现实态度,这种态度的毅然决然改变了众多奇迹。生活使然,艺术诚然,创业干事亦不可或缺。纵观敦煌曲子戏搭乘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非遗传承发展经验。若不是良医问药抓住发展主要矛盾,何来“穷则思变”的申报之路,若无项目资助资金的襄助发展,何来顺风而呼的极速发展。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应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报以人文情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谦逊态度对待文化事业和民俗文化,怀揣“穷则思变”的发展模式,抢抓机遇,趁势发展,以求斯远。

参考文献:

[1]敦煌市文化馆.敦煌曲子[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马希刚.敦煌曲子戏的班社组织调查研究[J].黄河之声,2014(07):104-107.

[3]赵文明.敦煌曲子戏生存状况调查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Z2):148-149.

[4]韩子勇.艺术的成本——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为例[J].中国文艺评论,2019(12):106-111.

[5]赵建新.助推创作、涵养生态与艺术提升——六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曲大型剧目成效分析[J].艺术评论,2019(06):46-57.

[6]韩子勇.艺术人才培养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情况统计分析[J].艺术教育,2017(17):26-3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