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的审美与内凝的气息

2020-10-09张永良

艺术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暖冬物象气息

张永良

摘 要:油画民族化早已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油画地域性对油画民族化来说是一个尤其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记录、分析阐释我的油画创作《暖冬》,从而探索油画的地域因素,分析油画地域性产生的原因,发现油画民族化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地域;审美;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02

华东师范大学顾平教授在讨论我的导师张利华教授的作品时指出:“地域的审美与内凝的气息就是最好的民族化因子,无须刻意而为之… …这种风格都寄存在他的心灵深处——‘大淮北的气度、老宿州的品格、生活的印记、灵魂的归宿”[1]。这段描述准确的指出了油画地域性与画家个人情感、个性的关系,在创作《暖冬》这幅作品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创作过程与体会

2014年秋天,我到南京读研,虽在南京的校园内生活,但常常回忆起老家的人和事,常常回家画速写、拍素材。寒假期间我在农村老家,一天傍晚,我奶奶忙碌着蒸包子,包子出锅时,小小的锅屋内热气弥漫,香气四溢,奶奶娴熟地从锅里夹出包子。我被眼前的一切所感动,曾经一直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我突然发现了极为不寻常的美。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诗意美感,我希望通过画笔让眼前的这一切成为永恒,因此我开始着手创作《暖冬》(图1)。这幅作品的完成经过了反复数次的比较、寻找、修改,画到一半的时候形体逐渐趋于严谨,但是画面的力度却不够。我清晰地记得:当我看到这一幕场景时,我感受到了淳朴、浓郁、浑厚的气息,但是画面的这种气息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从包子上面升腾出来的烟雾,画的拘谨、轻薄。我的导师张利华教授看到我的这幅作品后,他告诉我:要画的轻松,用笔应该果断,将表现主义绘画的粗粝的笔触融入严谨写实的油画语言中,才可以画出那质朴、浑厚的意境,最终经过导师的修改完成了这幅作品。作品取名《暖冬》是因为,画面里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简朴与温馨,感受到严寒的冬日里的阵阵暖意。《暖冬》的創作过程让我意识到:表现与写实可以协调并存,没有界限,粗粝奔放的笔法也可以表现准确直观的视觉感受。绘画需要掌握充分的技法,也需要强烈的内心感受,也使我体会到油画的地域性因素背后所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力量和丰富内涵。

二、技法探索与情感表现

在油画技艺与共性语言的学习探索中,我尝试用最直接的湿画法,将调和后的颜料一遍遍地、多次反复地厚堆在画布上,在基本形体关系生动、准确、丰富的基础之上,强调空间深度,尽可能使用较粗犷奔放的笔触,笔触不仅表现形体转折,也是寻找真实和形式的过程。虽然以写实为基础形态,但是我对造型和色彩进行了大胆的提炼和概括,主次关系也做了主观处理。我借鉴了伦勃朗的做法,通过光的强弱变化来协调画面的主次关系,寻找画面中微妙的光影层次。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我着重刻画人物面部、头巾、手,通过明暗对比与色相的反差,突出这些部位,衣服尽可能地概括,我主观降低了上衣的色彩亮度与饱和度,从而与背景的色彩更加统一,并融入昏暗的背景中,尤其是腿、脚等部位的形体轮廓近乎完全隐去。在处理人物周围的其他物象时,锅里的包子画得比较详实,人物身旁的饭桌、砧板、馍盘等物象都隐入背景里,人物身后的地锅及锅盖等物象更虚,更模糊,几乎完全融入了背景。通过这样的方法,我强调画面的主次关系与节奏关系。我运用粗粝、浑厚、质朴的颜料和笔法去表现细腻微妙的光线变化,以及弥漫的烟雾。包子散发的雾气是表现暖意的重点,但是过于逼真的表现烟雾必然与画面的整体绘画语言不和谐,因此我用厚重的浅灰色颜料在画面上皴、擦、点、染,让雾气产生一种抽象的形式感和材料质地感,以及造型和笔法所传达的气韵,构成一种质朴、浑厚的诗意境域。

这种写实与表现的协调并存,来自主观与客观的合二为一,是情与景的交融,需要“在内心与之物象的交流中”,“在自然的气息侵染下”才能“深入觉知和体察”。在画面的情感表现上,我努力体察内在的深层的真实感受,观察生活中最熟悉最寻常的人、事、物,往往能让我看清楚,看透彻,从而触及真实。我把这些熟悉、寻常的事物反复看、放大看,常常获得诗一般的美好境域。《暖冬》正是在这样的“深入觉知和体察”中获得灵感,画那些最熟悉最寻常的事物,我需要到日常生活中、到家乡去寻找题材,这些题材常常带有地域性的因素,比如家乡的人、事、物,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无一步承载着我的记忆和情感。家乡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亲人居住的地方,也是灵魂的归宿,精神的栖息地。描绘家乡的题材我常常能够感受到地域性的审美因素,这需要一定情感体验为基础才能完全感受到, 这是“地域的审美与内凝的气息”,我在这样的理念下寻找创作道路。

三、结束语

在以写实为基础形态的油画创作中,尤其可贵的是运用油画的技艺和共性语言,从而表现内在的深层次的真实。因此好的油画作品表现出“气质俱盛”的品质,所传达的内在感受真实而又强烈。然而内在的真实往往是不易找到的,真实的意义不是坦然地明摆在那里的[2],到生活中最熟悉的地方去探寻,往往能帮助我“度其物象”,从而发现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生活中最熟悉的部分,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地域的地域面貌,同在安徽的皖北与皖南在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异常常影响到画家的题材选择、审美取向,这些细微之处是内在真实情感的体现,只有情感饱满、自然流淌,并运用正确的油画语言和技艺,才能表现出来,做到“气质俱盛”。如果仅仅是情感的宣泄,画面必然是一种主观的粗鲁,缺少对自然物象的尊重,西方“艺术”一词究其的本源意义实则接近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师法自然、中得心源”,由技艺而“近乎道”,从模仿自然,学习自然中,揭开真理的面纱,获得艺术的真实。如果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没有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悟,那么技艺仍然无法“近乎道”。因此一位画家长期的观察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地域性的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情绪,若真实的体现到画面中,必然带有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审美与内凝的气息,地域性的审美与内凝的气息使得写实绘画具备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鲜活感受,画家若掌握油画技艺,并敏锐地捕捉这种气息,绘画作品便能触及真实、“气质俱盛”。

中国油画虽然由西方而来,在材料的运用上吸收西方绘画,但在题材、审美、观念乃至技法等方面必然受到民族文化、地域风貌、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尤其以写实为基础形态的绘画更加突出,地域的审美是一种内在的气息,这种气息的产生来自画家作为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对自然和生活的长期的深入觉知和体察,也来自画家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底蕴。画家内在的真实感受充盈,地域性的审美与内凝的气息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张利华.张利华画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兰友利,黄华侨.司徒立艺术文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暖冬物象气息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蕾丝气息
《暖冬》(国画)
“春的气息”
何以暖冬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春的气息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趣味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