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特点的探讨

2020-10-09黄海澜

艺术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发展历程钢琴

黄海澜

摘 要: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据音乐史料记载从清代传入中国。但真正创作是上个世纪初期,后来近百年来经过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发展与繁荣,中国钢琴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韵味。本文简述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国钢琴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题材以及曲式这五个角度来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为演奏中国钢琴作品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提供一定的理解与帮助。

关键词:钢琴;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程;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02

距历史记载,钢琴最早进入中国是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是由意大利学者,传教士利玛窦引入中国,距今五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第一位创作并正式发表的钢琴作品的作曲者,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赵元任先生在1915年发表的《和平进行曲》。该作品是中国作曲家初次正式发表的以模仿西方创作技法的钢琴作品,它的诞生为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起到了借鉴和积极的推动意义。由于钢琴具有“最理想的多声乐器、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质与幅度巨大的音量”等特点后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的青睐。在随后的近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作曲家的努力探索、积极推动、发展与繁荣,中国钢琴作品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创作和产生了大量具有既具有西方创作技巧又有本民族韵味的中国的钢琴作品。

一、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发展历程

钢琴是舶来品,钢琴创作经由几代作曲家的努力,从最初的完全模仿西方创作技法到逐步形成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与高雅艺术品位,并显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创作上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早期——中期——近期三个阶段。

早期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这是中国起步与发展阶段,即在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后,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创作了《哀悼引》等作品及黄自先生的复调音乐《创意曲》相继问世。这个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以模仿为主,正由于第一代作曲家的大胆尝试与引用开启了创作中国音乐新路径,为日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指明了方向。1934年,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在齐尔品现实举办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该作品是中国第一首成熟的,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它将西方的复调技法和中国民歌相结合,刻画了不同于西方音乐作品的具有中国田园韵味的钢琴作品。直至至今,这首作品仍旧是演奏家、琴童们在舞台上演奏频率颇高的钢琴作品。

中期是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是中国钢琴创作的繁荣期,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个时期的钢琴创作开始出现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特点,结构更加精致,内容更加广泛,题材更多样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桑桐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品七首》、丁善德先生《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的《兰花花》、杜鸣心《美人鱼选曲》等等大量巧妙运用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结合的优秀作品。尽管在其中因为中国的十年文革的影响,钢琴音乐创作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改编曲,例如有殷承宗先生的《十面埋伏》、储望华的《二泉映月》等优秀作品。

近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大爆发时期,由于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加上物质文化的蓬勃发展,社会也给了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艺术创作环境和空间。此时,作曲家们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开始走向更加深入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化,创作技法也更加娴熟或自成一格。进入80年代,受西方现代技术的强烈影响,我国当代作曲家们运用十二音序列、多调性、无调性等各种音乐流派及其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作品打破了原有传统曲式结构形式,拓展了新的音乐风格,展现出新的音樂审美观念。[1]例如蒋祖馨以“六声音阶”创作了无主题无音列的《箴言》、[2]  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储望华根据新疆音乐的节奏创作的《新疆随想曲》、汪立三根据日本音乐的特点并引用中国的古典佛曲创作的《涛声》、张朝先生根据京剧音乐板式结构的特性创作的《皮黄》、赵晓生先生根据自己创作的太极作曲理论创作的《太极》等大量展现了运用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特性与韵味趋向成熟,独特韵味的中国钢琴作品。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

(一)鲜明的节奏特点

节奏是音乐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节奏是音乐之源。我国传统的节奏大多来源于锣鼓节奏或者传统戏曲节奏。  同时,也有受汉语体系声调的影响,中国音乐作品有许多有特点的特殊节奏,例如重音的移位,弱起节奏和切分节奏等节奏特点。规整性的节奏和弹性节奏的转换或逐步递增或递减的排列逐渐被作曲家所采用,使得中国钢琴作品更加具有民族风格的特性。[3]例如陆培先生的《山歌与铜鼓乐》,瞿维的《花鼓》都是模仿鼓乐器的节奏点创作而成的。

(二)民族化的旋律特点

旋律是中国音乐的灵魂。中国作曲家在创作钢琴作品时,其旋律多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点,标志性的民歌,旋律或者民族调式的音高作为创作的旋律根基,在调式上参照中国民族调式,它是钢琴作曲家常用的创作手法之一。调式有五声、六声,七声调式或者在原调式基础上加入装饰音或者偏音,有时候还出现同宫音系统转调或者离调等情况。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采用的就是五声调式。汪立三《兰花花》在宫调式的基础上加入变宫音#G。

(三)多样化的音乐题材

中国是具有广阔的疆土,多民族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国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取之不尽的宝库。作曲家从不同的民族的音乐,民间小调、民间器乐作品中提取精华,例如,陈培勋先生的《平湖秋月》,根据广东粤曲改编模拟我国的琵琶、扬琴和古筝的效果。蒋祖馨先生《庙会》模仿笙这个乐器吹奏的音响等等。除了乐器之外,还有模仿人声如王健中先生的《百鸟朝凤》等一批取自中国传统的民间题材的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

(四)民族化的旋律思維与钢琴的多声的融合

音乐发展至今,在我们国家广泛运用着两大体系的调式:以西洋大小调式的七声调式体系和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体系。西洋调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和声功能进行,强调T-S-D-T的功能进行。而民族调式在音乐的结尾处可以以任意音结束,因此,民族调式并不适合按照西洋调式的和声功能进行。那么,如何运用西方调式和声为民族化的中国钢琴音乐配置,是作曲家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了减弱大小调式的和声色彩,作曲家们常在三度和弦的基础上省略或者附加音符,使得和声运用更加多样化。常用的为采用二度、三度上构置和声,例如《百鸟朝凤》模仿鸟鸣就运用了小二度的音程。还有四五度音程构成的和声,这个和声适合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适合营造空旷悠远意境的音乐。例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和王建中《梅花三弄》。

(五)对西洋曲式的灵活借鉴

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儒家和道家思维的影响因此重辩证思维,而西方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因此重逻辑思维。因此中国人强调感性形象的散性思维,对音乐作品曲式形态并不太有局限,曲式呈现更大的自由性,曲式复杂多样,多采用散板的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对音乐作品的曲式重严谨性和有序排列,因此西方音乐有许多固定的曲式,例如,一段体,二段体,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在钢琴作品创作上,作曲家多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直接移植中国传统曲式,如王建中改编的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曲式与古琴的“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板”相一致的结构来表现不同形态的梅花。第二,借鉴西方曲式。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作曲家在创作上尝试借鉴西方曲式创作中国作品,例如,采用西方单三部曲式创作的《欢乐的牧童》、复三部曲式的《北风吹》、变奏曲式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等等。

从一百多年前由赵元任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尝试创作钢琴作品问世至今,先后历经几代作曲家的不断努力挖掘、融合、创新,我们中国的钢琴作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以音乐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思想和哲学观。中国是个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民族,漫长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为中国钢琴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时代开放,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使得作曲家们更好地学习了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术,但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曲家们在不断借鉴西方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应努力挖掘中国的音乐文化元素,更好地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创作技法更好的结合,使中国钢琴作品在世界钢琴作品中独放异彩,这样,中国的钢琴作品才能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参考文献:

[1]吴志仙.中国钢琴发展的阶段及其地域风格[D].盐城师范学院,2008.

[2]刘佳.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点与美学意蕴[D].西安音乐学院,2014.

[3]邓育文.钢琴演奏技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发展历程钢琴
纸钢琴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钢琴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