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引导,提高幼儿“科学实验活动”能力

2020-09-27袁文君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冷水热水现象

袁文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体验科学的趣味和重要性,学习运用感官及工具,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对信息有一定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的能力,让幼儿热爱科学。

在幼儿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有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从简单的现象开始,逐步引导幼儿不断思考、动手实验和反复论证,同时培养幼儿对活动中自主生成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下面,以小班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针对实际,不照本宣科

1.活动方案调整

之前的教学目标为: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

(2)思考并积极探索常见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引导幼儿对溶解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在进行科学活动之前,幼儿园举办了“欢乐水世界,亲子庆六一”的活动,我班举行有关水溶解的小游戏,让幼儿尝一尝水的味道,并加以描述。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我将活动目标调整为: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产生好奇。

(2)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能加速糖溶解的方法。

(3)乐意继续探索其他常见物品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物质准备:分为四组,每组有若干透明玻璃杯、糖、温水、搅拌棒、纸、笔。

经验准备: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2.前期活动的过程

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杯子。你们仔细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说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再倒入凉白开。

幼儿:是白开水,没颜色,也没有什么味道,水是凉的。

教师: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杯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尝一尝。

教师:那你来尝一尝。

幼儿:是甜的,里面放了糖!

教师:糖怎么在水里不见了?

幼儿:糖被水吃掉了,消失了。

教师:这种现象就叫溶解,就像小朋友在家里泡果珍一样。

前期通过让幼儿摸、看、闻、尝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导幼儿对杯子里的水充满好奇,并对“溶解”这一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基于以上的经验,我引导幼儿自发地回忆平时在家看到过的溶解现象,从而提出新的问题。

二、重视幼儿自发性问题,不盲目打断

1.幼儿提问题

幼儿:家里泡果珍是用热水的,热水泡得快。

教师:老师刚才用的冷水也溶解了,我觉得也挺快的。

幼儿:可是家里都是用热水泡的,我觉得热水溶解得更快。

教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是热水溶解得快还是冷水溶解得快呢?

幼儿:可以做实验对比!

2.幼儿讨论提出操作方案

教师:我们有四张桌子,分成四组,好吗?你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帮助你们做实验呢?

幼儿:糖、水。

教师:水?冷水吗?

幼儿:需要冷水和热水。

教师:还需要什么?我们的实验结果要不要记录下来?

幼儿:那我们还需要笔和纸。

引入生活现象“泡果珍”后,幼儿很自然地联想到在家里都是用热水泡这一生活经验,从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质疑。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糖在冷水中也可以溶解,而且溶解得也挺快的”这一观点,来刺激幼儿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确定对比实验后,我让幼儿自己说一说需要什么材料,而不是包办代替,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又在讨论交流中让幼儿明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在接下来的小组实验中减少争执,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当然,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提出了要记录实验结果,却没有将记录表格提供给幼儿,而是提供了一张白纸。我想,幼儿有自己的思考和记录方式,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实践吧!

三、引导幼儿小组合作,不急于求成

1.冷水、热水比一比

操作开始后,每组幼儿都出现了谁来记录、谁来操作、谁来观察的问题。于是,我故意对幼儿说时间不多了,XX小组已经分工完成准备实验了。果然,大家听到后马上进行讨论,让画画好的幼儿负责记录,动手能力强的负责放糖、倒水,操作能力较弱的幼儿则负责观察。

幼儿:老师,热水里的糖溶解了!冷水里的还没有,热水溶解得快!

教师:你们的实验记录都记好了吗?实验结果是什么?

幼儿1:热水溶解得快!

幼儿2:但是,我们等了好久。

教师:热水比冷水溶解得快,但是也要等很长时间。那怎么办呢?

幼儿:在家里妈妈都会用筷子在杯子里搅一搅,然后就泡好了。

教师:那我们可以试一试同样的热水,是搅拌快还是不搅拌快。

2.搅拌、不搅拌试一试

第二次操作前,我在每组的工具箱里放了一根搅拌棒。有了第一次实验的经验,幼儿很快就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分工,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了下来。

教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幼儿:我们发现两杯热水搅拌了溶解得快,不搅拌溶解得慢。

教师: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下次我们再泡东西,怎样才能让它溶解得最快呢?

幼儿:用热水,还要搅拌。

这一环节完成了目标二——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能加速糖溶解的方法。在第一次比较热水溶解得快还是冷水溶解得快的操作实验中,需进行大约五到八分钟的观察,可幼儿仍专心致志地盯着杯子,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这一现象告诉我:吸引幼儿的永远是他们感兴趣、想要去探索的东西。得出热水溶解得快的结果后,幼儿马上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一般泡东西都是会搅一搅的,这样是不是溶解得更快?于是,他们又重新投入到新的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始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并引导幼儿一起总结。

四、交流——鼓励幼儿的延伸想法,不自我总结

1.拓展幼儿的思维

教师:还记得糖在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什么吗?

幼儿:溶解。

幼儿1:老师,盐也可以在水里溶解!

幼儿2:老师,烧菜的油可以吗?

教师:除了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呢?我们怎么去证实自己的想法?

幼儿:可以做实验,然后记录下来就知道了。

2.鼓励幼儿的想法

教师:想知道结果我们就需要做实验。

幼儿: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东西能溶解在水里了。

教师: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那在班级哪个区域可以做实验呢?

幼儿:科学区!

教师:对呀!我们还可以在科学区和同伴一起做实验,老师会为你们提供需要的材料。

幼儿:还要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结果做些什么呢?

幼儿:给没有做实验的小朋友看,这样他们也就知道了。

教师:对!我们可以给自己班的小朋友看,也可以做成操作圖展示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看,好吗?

两次实验结束后,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热度不减,还问其他物品如油、盐等能否在水中溶解?至此,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目标得以实现。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去完成呢?我决定让幼儿自己讨论、发言,最终选择了两种方式: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做实验,在科学区和小伙伴做实验。关于实验记录表,应该如何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我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幼儿。他们也“不负所望”,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想法。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教师的表达并不多,更多的是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提出问题、计划操作、交流分享。期间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高控现象”,而且通过在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探索、动手实验和不断论证,幼儿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均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冷水热水现象
一壶热水
冷水泡面
多喝热水
绿豆汤冲鸡蛋治嘴角糜烂
鱼在热水中游
方便的罐头食品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