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生活常规教育的方法探究

2020-09-27张嘉昕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班常规规则

张嘉昕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步入集体生活,处于独立适应外部社会的初步阶段。李勇在“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研究”中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时发现,幼儿基本的自理能力与年龄显著相关。同一幼儿在幼儿园小班中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最弱的。但比起中大班的幼儿,他们更易塑造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其较强的规则意识。而生活常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塑造良好的行为表现,减少社会性冲突,降低危险情况的发生几率,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因而小班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作为生活常规教育的引导者,在明确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明确生活常规教育的任务以外,还需具备灵活、科学、适宜的方法。本文将生活常规教育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生活常规的制定、生活常规的引导学习以及生活常规的维持。

一、常规制定

1.切身体验法

生活常规有维持集体秩序,避免在琐碎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的作用。教师虽能直接根据教学和生活经验预设大多数规则,但不宜专制地直接向幼儿灌输规则,反之,应敢于放权,舍得在前期投入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去体验缺乏秩序带来的不便,感受某些规则的必要性。教师可让幼儿在直观感受、理解前因后果后共同探讨,并共同梳理制定适宜的班级生活规则。在深入理解规则,认可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受益者后,幼儿会更为自觉和主动地牢记及遵守规则。例如,教师可选定一天,在午餐取餐时每次请十名幼儿,并不对排队做过多要求,然后在午点取餐时,每次请5个人来排队,最后利用离园时间鼓励幼儿表达感受,师幼共同制定和选择适宜的班级取餐规则。

2.情景讨论法

常规不是一次制定完毕的,而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当幼儿已能达成基本要求,教师可把握身边的教育素材,从更细致的问题入手,进一步优化规则。在有情景、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更易理解前因后果,也能通过共同探讨的方式梳理、补充适宜的班级生活规则。以进餐(水果)环节为例,起初有幼儿将公共水果盘拉来拉去,都想将其拉到自己跟前,或者捏多个水果在手上。于是我们和幼儿集中讨论此问题,并拿出水果盘做实验。幼儿亲眼观察到水果盘的位置会影响同伴后,不约而同地提出“将水果盘放中间”和“一次只拿一块水果”这两个规则。自此以后,每次吃水果,幼儿便会互相提醒监督。

二、常规的引导学习

1.音乐法

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音乐有不同的音调,和说话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能停下来,安静听。当幼儿开始仔细听歌曲中的内容时,就能够按照音乐做出不同反应。比如组织幼儿分批上厕所时,教师就可以用钢琴弹唱“苹果组,在哪里,请上火车”。幼儿边唱“我在这里,苹果这里”边排成小火车,既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有秩序地完成了如厕。在对音乐熟悉并养成习惯后,幼儿会更为自觉,教师则省去了强调规则的时间。

2.儿歌法

很多生活常规琐碎零散,大白话表述不便记忆。儿歌短小精悍,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将生活常规要求整合起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便能轻松地掌握生活常规的内容。小班幼儿学习的儿歌不应太复杂,例如在洗手过程中,可以儿歌引导幼儿:“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湿湿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缝指尖都搓到。细细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净了。”在他们充分掌握后再来学习七步洗手法的儿歌。

3.教师示范法

对于处于他律阶段的小班幼儿而言,教师是被模仿的榜样,是幼儿的镜子,且幼儿的模仿是多方位的全面学习,包括姿势、方式等等。他们不仅善于模仿学习,而且容易记忆模仿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以身作则,直接示范。如幼儿在取餐时打闹,教师可以笔直地站在队伍中,说“看一看,瞧一瞧,有谁比我更会站队”,再根据实际情况评选出排队小能手,以做表率的方式激发幼儿内在动力,提高幼儿遵守生活规则的积极性。

4.观察学习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倡导的观察学习也适用于生活常规教育。小班幼儿喜欢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图片作为隐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幼儿从环境中学习。教师可以以此为基准,在相应的场所中张贴一目了然的图片,比如在洗手池边张贴洗手步骤图,入园的门口张贴晨检流程图等。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很乐意主动探索图片中的奥秘。此外,教师也可通过时长、内容适宜的动画激发幼儿遵守生活常规的兴趣。

5.创设情景法

小班幼儿想象力丰富,教师可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生活活动的过程。笔者在班级中观察到有四分之一的幼儿不爱主动喝白开水,且还有部分幼儿不会接温水。而小班幼儿的家长非常在意幼儿的饮水进餐状况,于是,我们将喝水环节变化说法——“水宝宝要跳到杯子里跳舞,请你们帮助他们吧,红色的水宝宝个头比较大,要按三秒才能变出来,蓝色的水宝宝个子小,等两秒就可以蹦出来了。”起初,幼儿常常在活动室里假装按饮水机,乐此不疲,到后来,有的幼儿会仔细观察水流到杯子里的过程,从而爱上了喝水,也学会了如何判断水温是否合适。

6.家园合作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园合力对于幼儿的习惯培养至关重要。家中不好的习惯常常会带入到幼儿园中,幼儿园的习惯也会影响家中的习惯。班上有一位幼儿喜欢跪在椅子上,或者斜躺在椅子上,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原来幼儿家里的沙发比较松软,吃饭的椅子也比较低,所以幼儿在家时常常躺在沙发或者跪在椅子上。此种情况单靠教师一人之力难以有好的成效。因此,家园应该多沟通,统一教育觀念,对于共性的生活行为习惯,应保持一致的教育要求,持之以恒地提醒教育幼儿,使幼儿正视问题,明确要求,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幼儿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否则会给教育增加难度,功亏一篑。

三、常规的维持

1.监督与提示

小班幼儿爱模仿,容易出现一人“捣乱”,多人跟风的现象,背离规范的情形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维持常规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当机立断。教师既可以通过眼神注视、言语强调、点名提醒、肢体暗示等方式纠正其行为,也可以借助倒计时、常用的口令等外部手段吸引幼儿注意,甚至还可以邀请幼儿扮演小老师的角色,激发幼儿对规范自身行为的积极性。比如,当有幼儿在午睡时偷偷讲话,教师可以轻轻走到其身边,抚摸幼儿的头,表示提醒。当幼儿在洗手期间打闹玩水时,教师可以采用倒计时五秒钟的方式,请幼儿快速出来。监督和提示的方法需要根据人数、时间、安全性等多个因素合理选择。

2.评价与反馈

教师可以在事后通过直接评价、幼儿自评或互评等方式强化幼儿对常规的认知,并利用奖励和惩罚激发幼儿遵守常规的内驱力。奖励可以激发幼儿的荣耀感和自信心,当教师面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点滴进步,给予幼儿赞赏和鼓励时,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感受到被认可的愉悦,会有继续保持正确做法的信心。而惩罚鞭挞幼儿,教师采取适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幼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引发其羞耻心和愧疚感,坚定其改正错误的决心。它们都应该在行为出现后及时进行,尤其是惩罚,要在错误行为表现之后即时实施,不宜与错误行为间隔时间过长。

小班常用评比墙的形式做长期的记录与跟踪,如制作有幼儿照片的小口袋,根据日常表现奖励贴纸,当集齐十张时可兑换小礼物或被满足一个小心愿。教师在组织评价和反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且要谨慎地对待物质奖励,避免长期的物质奖励使幼儿态度上产生偏离。同样的,惩罚也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使用惩罚措施时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应有的底线。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习惯各有不同,生活常规的建立并非易事。教师必须在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教育理念、了解班级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坚持且灵活机智地尝试多元化的方法。这样,遵守生活常规才能变得轻松又有趣味,小班幼儿才能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常规,顺利地完成由个人到集体的过渡,为今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张 琳)

猜你喜欢

小班常规规则
再去小班看看
常规之外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破常规 获巧解
二则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