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作家视角看儿童

2020-09-27万晓玲雷智惠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成人儿童语言

万晓玲 雷智惠

关于“儿童是什么”这一问题,学者们各有见地。作为父亲的周国平,将自己的女儿看作是一个奇妙的生命个体,他每天的乐趣就在于观察自己的女儿,记录她的一举一动。在记录女儿的生长过程中,他将女儿比喻成小小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等等。同样的,在杨茂秀的故事中,儿童是一个个哲学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奇思妙想。透过这两位作家的文字,儿童的特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儿童是自然人

(一)儿童即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

儿童是“小大人”,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陈鹤琴先生在充分观察和研究了他儿子的行为之后,发现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在群体中合作探索,酷爱游戏、好动等。因此,他得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这一论断。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其本能生長的规律,保护幼儿的稚气,塑造其完整的人格。

1.自然发展的本能

在周国平眼中,儿童即儿童,他并非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婴儿的降生是献给成人的一份礼物,给了成人一个见证的机会——人是怎样遵循大自然安排的某种确定的次序不断生长的。首先,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自然发展的本能,包括身体的成熟、人格的发展、性格的养成、语言的发展等。其次,这是儿童成长的共性,他们在不同的阶段获得相应的成长。最后,这是大自然定下的成长法则,成人只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和陪伴者。因此,儿童的身心是还未发育完成的,与成人之间存在着莫大的差异。

2.本能的需要

婴幼儿的发展完全是出于本能的需要。比如说:在积极的语言环境刺激之下,婴儿有了与人交流的愿望,会“倾听”成人的交谈,注视与他说话的成人,当感受到成人对他的“爱”时,会投身于对话之中。这是由于婴儿自身有语言交流的需要,进而促发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最终便形成了“良好的精神环境——有发声的愿望——主动学习——咿呀发声”这一语言发展过程。

婴儿的大肌肉发展也是在本能使然下发展的。如:行走的需要。幼儿成长到1岁左右就不满足于待在成人的怀抱里,学步是他们在这个阶段最大的乐趣。在学步期间,幼儿不仅获得了能力上的发展,还获得了成就感。本能的需要促使幼儿自我成长,当他们能用自己的双脚在大地上自由奔跑时,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健康和快乐的,成人的职责就是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适宜的帮助。

3.幼儿是充满稚气的天使

周国平的女儿啾啾是幸运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一位合格的支持者和陪伴者。他陶醉于女儿成长过程中种种奇妙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记录着啾啾的行为,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来总结女儿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并予以积极的反馈,通过语言和行为的引导发展啾啾的思维。

啾啾儿时最忠实的玩伴非父亲莫属。幼稚的“吵架”游戏和“辩论大赛”常常在“家庭小剧场”中上演,在这个过程中啾啾常常无法分辨是游戏还是真实的吵架,以至于每当“吵架”结束之后,她的情绪还不能完全抽离,仍是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外出吃饭时,因为母亲对其他孩子的关心导致啾啾的“吃醋”,上演了一场假装吃鱼被刺卡到的闹剧。

这就是儿童的本能,亦是他们作为孩子的权利。正因为儿童仅仅是儿童,所以无法像成人那般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无法完全成为“善解人意”的乖孩子,会混淆游戏与现实的情境,但这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

(二)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一大特性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泛灵论”。儿童在不经意间“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即是泛灵特性的体现。在儿童眼中,世界万物都是他的伙伴,都可以进行交谈,包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玩具等,甚至可以和自己的身体器官对话。例如:小草是会疼的;天上的云是有味道的;玩具娃娃也会怕热,要把衣服脱了凉快凉快……儿童的故事是充满生命的。在小朋友创编的故事中,毛毛虫会说话,贝壳会思考,大树有喜怒哀乐的表情,小草会流泪……

二、儿童是大写的人

(一)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李普曼以及其他儿童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儿童的思考、想象和推理应该在“对话”中得到发展。特别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应用,通过对话去引导儿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求答案。儿童的哲学性以他们的思考、想象和推理为依托,除了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之外,还表现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上。

1.关于思考

关于哲学的思考,不仅仅是成人的专利,儿童对于生死轮回和时间的流逝也异常敏感。他们会害怕亲人的离去和时间的无情,也想在宿命之下找到一条出路。啾啾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对生死轮回有了一些思考,她会对人死之后的去处感到疑惑,为死亡感到悲伤,会思考什么是时间,也会为无情的岁月和有限的生命感到紧张。关于时间是什么,啾啾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了时间的特质——转瞬即逝和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小小哲学家得出的令人惊叹的结论。我们常在思考,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是否存在着另一个我,如果有,那么我们是否会相遇呢?儿童也会有相同的疑问,他们认为人死后可能会变成一个新的生命体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两个“相爱的人”去世后会在另一个地方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爱着,比如母亲和女儿。这是他们对于轮回的理解。

2.关于想象

儿童想象力爆发的阶段是1岁半至4岁,分为以过去经验为依据的想象和无根据的臆想两种方式。编故事是儿童想象的普遍存在形式。啾啾的想象就以编故事为主要特点,她时常给爸爸妈妈讲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依据童话故事改编的,有的是凭空创造的,故事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但也不失为有趣的文学创作。讲和创作同时进行,这不仅让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有利于其对问题的思考。

儿童的想象也可能在集体活动中发生,一个人的发问可能会引发一场“头脑风暴”。这样的情境常常出现在杨茂秀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在讲故事的同时,他鼓励孩子各抒己见,以故事和对话的形式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假设,寻求解决办法。因此故事活动中往往以个体幼儿提出问题——头脑风暴——辩论的形式呈现。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在对话的前提之下产生的,成人通过与儿童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发幼儿的“智慧探险”。

3.关于推理

儿童的推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出发点:逻辑、判断。在杨茂秀的故事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的逻辑推理。一个孩子关于“闭上眼睛你什么也看不到”的推理论证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人在闭上眼睛的时候是什么也看不见的,并且拿出“梦里梦到在吃东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吃到”这一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关于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认知,是客观的唯物主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幼儿逻辑推理能力的展现,更是一场关于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哲学探讨。

啾啾的推理甚至“挑战”了圣人的权威。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啾啾指出了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悖论”,一个一无所知的人是如何知道他一无所知的?幼儿无意挑战任何人,只是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做出他们的判断而已。在杨茂秀和周國平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儿童推理的一个共性——用成人的理论反驳成人的论断。这样的反逻辑思维能力常常让成人甘拜下风。

(二)儿童是语言学家和天生的诗人

1.儿童的语言能力能够在语言游戏中得到训练

儿童有了语言的需要,便会适时表达发声的愿望,这要求儿童对自己的需要敏感。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丰富的语言环境能够激发儿童语言表达的需要。首先,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会给婴儿安全感,使他萌发与人交流的意愿。其次,在一个有充分表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有了自我表达和“胡言乱语”的权利,这有利于提升他们语言自信,使得他们敢于表达,也慢慢学会表达。

在杨茂秀的故事活动中,儿童有充分的自主表达、猜测和犯错误的权利,其语言能力能够在语言游戏中得到训练。幼儿对语言也是“吹毛求疵”的,他们要求语言的精确,因此常常能看到幼儿纠正成人的“用词不当”之象。

2.儿童的语言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练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故事和阅读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故事、阅读与语言进行“价值和合”的结果即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结果。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例如: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累积来创编故事。啾啾便是一位故事创编学家,她的故事或许毫无逻辑,但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在她的故事中有事实与幻想的结合,有的以她读过的童话故事为依托,有的便完全是自由幻想编撰而成。在创编的过程中,其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同步发展。故事阅读也使幼儿的思考和批判能力增加。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不断思考,不断地提出“为什么”,这是一种不唯书、不畏权威的批判精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幼儿要寻找合理的理由加以辩护,正如幼儿用成人的观点来反驳成人一样。成人的职责是为其安排情境,营造机会,就像周国平故意说错话引发啾啾反驳那样,就如杨茂秀设计的语言故事那样,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提供情境,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愿放心大胆地说出来。

3.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故事是儿童语言的完美呈现,也是了解儿童心灵的钥匙。儿童创作的“诗”是充满想象和幽默的,同时也符合儿童发展阶段性的特点。他们能够根据书中的故事进行改编,或变换主体,或用意味深长的诗句逗趣调侃,将语言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我们教室有鬼》一书中,“树为什么不说话”这个故事是儿童基于“东西说话”改编的,表达了该幼儿在泛灵论即将消失时的困惑。在这个故事中,儿童不仅展示了创编的能力,也显现出“泛灵论”的特性。

(三)儿童是智慧家

儿童都是聪明的“两面派”。首先,他们能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某些要求被拒绝的情况下能够巧妙地化解自己的尴尬,在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情况下能够用反语或者反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其次,他们在待人接物上是充满智慧的。儿童懂得做“两面派”,并拿捏得当,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常能见到的情况是,他们在疼爱自己的人面前更肆无忌惮,而在陌生人面前收敛脾性。在避免无谓的斗争之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妙招。如:为了维持家庭的和谐,在选择最爱的人时会用第三者来代替,并不做出选择;这不是智慧的“代际传递”,而是幼儿的天赋之能。正如啾啾那样,在稚气未消之时就已经拥有了宽厚待人的胸怀,这是幼儿的天性使然,也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儿童是成人的心灵调节师

在纷扰的尘世中,成人大多不能平心静气,面对称赞和成功时会骄傲自满,面对选择时易犹豫不决,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又跳出定势思维……在面对俗世时,儿童往往比成人通透,他们的洒脱和体贴更是调节父母情绪的良药。

(一)宠辱不惊

对幼儿来说,在面对称赞和获得荣誉时能做到心平气和仿佛比成人容易得多。啾啾在三四岁之际,对成人的过度夸奖表示反感,她常常“批评”父亲爱的方式过于浮夸,平淡些就好,这使得作者不断完善与女儿的相处方式,学着做一个“冷淡”的父亲。啾啾对于浮夸和过度夸赞的不满是一种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碰撞。啾啾的自尊心使得她希望成人以正常的态度对待她的成绩,她并没有受虚荣心的支配而失去自我。

(二)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儿童的哲学智慧之处,我们能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简单的。成人对问题的思考是复杂多样的,成人思维的复杂性也决定着成人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儿童的思维方式却是直观简单的,因此成人无法给松树和柏树的杂交树种命名,儿童却轻轻松松地给出解答——松树和柏树。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成人的思维困境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被自己的思维定势了,无法跳出这个思维漩涡看问题。

(三)教会成人“爱”

首先,婴儿从他出生之际就担任起了老师的角色,因为他的到来,年轻的男女有了为人父母的机会,除了爱彼此,他们在学着爱孩子。其次,家庭中的摩擦是司空见惯的,但是幼儿的存在能够使这个家庭变得温馨和谐。儿童是十分敏感的,能敏锐地感受到成人情绪的变化,在家庭矛盾中充当着公正的仲裁者、机智的调节者和乖巧的安慰者等角色。在父母吵架时,儿童常常变得“乖巧”,他们的行为也会变得小心翼翼,并且会尝试着采取一些行动去缓解家庭的氛围。这些小天使是维持家庭和谐的核心,促使成人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气。

在这两位作家的视角中,儿童既是充满稚气的天使,又是磨人的幼兽;既是使父母费尽心力的“捣蛋鬼”,又是贴心的“小棉袄”;既是天真浪漫的诗人和故事家,又是对世界充满疑问的哲学家。成人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当好他们的伙伴,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郭凯云)

猜你喜欢

成人儿童语言
养大成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我有我语言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