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乡土资源,校园变“田园”

2020-09-26王燕闵婕

新校园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田园课程学校

王燕 闵婕

编者按: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和教师抓住关键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最近两年,山东省菏泽市黄岗小学的田园课程很“火”。这所乡村学校探索开发特色田园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净化心灵、培育精神、塑造品格、提升能力,激发自身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学校探索特色课程的缩影。

一个成年人挥动着镰刀,迅速地割断鲜绿的地瓜秧,十几个身着橙衣的少年跑近,弯腰向一旁齐力拉开瓜秧,接着,人手一把铁铲准备刨挖——满满的收获就在地下。

一年好景最是橙黄橘绿时。深秋过后,鲁西南大地上,秋播的小麦生机勃勃。在地处黄河滩区的一所小学里,一节“收地瓜”课正在进行中。

湖北的黄冈中学,是全国中学教育的标杆;山东的黄岗小学,也因独特的田园课程,正被教育界熟知。这所位于菏泽市郓城县侯咽集镇的小学,自2017年底起,在侯咽集镇中心学校校长杨其山的带领下,自主开发田园课程,厚植“劳动育人”的田园土壤,成果显著,受到全国广泛关注。如今,这所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同行前往交流学习的乡村小学,正以最初的信念、热情、创新与实干,蓬勃向上。

“别人家的”特色田园课程

2017年底,为参加“感动国培”年度校长颁奖典礼,杨其山去了海口。一下飞机,南国的春意盎然与北国寒风凛冽的强烈对比,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与当地一位交好的校长小聚时,餐厅充满田园诗意、错落有致的风格让杨其山感慨不已。

彼时,“齐鲁名校长”杨其山已任郓城县侯咽集镇中心学校校长两年多,管理着全镇20多所学校,正思考着如何把农村校园变美,变得更有生机、活力,更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眼前的情景给了他灵感——开发田园课程,以乡村的风物、人情、景观和田园资源为载体,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说干就干。“小而精”的黄岗小学被选作试验学校。“选择黄岗小学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當时镇上其他学校的地面大多已硬化,而黄岗小学条件最差,不过反而更容易着手。现在校园里那片‘田园数学图形’,当时就是一个垃圾场,我们开发田园课程,就是从整理那片地开始的。”杨其山说。

当时的黄岗小学,在校学生三百余人,面临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薄弱问题——仅有16位老师,其中2位年龄超60岁,3位代课老师、2位大学实习生,剩下的9位老师大部分刚刚入职。他们多数负责教两到三门课,有的甚至一周要上20多节课,开发田园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杨校长找到我和王建勋老师,说了准备在我们学校开发田园课程的打算。”黄岗小学校长王艳慧说,“还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加班加点少不了。”这之后到今天,忙碌成了黄岗小学教师,特别是几名骨干教师的常态。他们跟着杨其山,一头扎进开发田园课程的探索中。

不确定从哪里开始,就从整理校园里的那片垃圾场入手,让孩子们参与设计,将它开辟成由几何图案组合形成的种植区;看到孩子们喜欢玩泥巴,就带领他们到河滩亲手挖红胶泥,体验从晾晒到捏制等一系列工序;了解到孩子们喜欢金刚葫芦娃,就和他们一起种下葫芦,搭起架子,打造“绿色长廊”;教学楼后面,开辟出一角“动物园”,饲养了孩子们喜欢的兔子、鸡、鸭、鹅等小动物;在靠近“动物园”的“北国风光”树木种植区里,种满了寓意美好的桃树、枣树、苹果树、柿子树……边探索边实践,边学习边调整,几多辛苦几多愁。

经过近两年探索,黄冈小学开发的田园课程已逐步完善,形成两大体系: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生态课程,具体包括“田园种植”“田园泥巴”“麦秆及玉米皮编织”等;二是在原生态课程基础上的拓展课程,包括“田园数学”“田园美术”等跨学科课程、“幸福葫芦娃”雕刻课程与“我们爱发明”“奇种妙植”创新课程等。

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田园课程,为这所昔日平静的乡村小学注入了活力,也逐渐吸引了社会的关注。教育学家朱永新为其点赞,北师大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等专家专程去学校交流指导。专家、教授等“大咖”来了,同行来了,媒体来了,规模达700人的菏泽市乡村教育教学现场会也在学校开起来了。

然而,成绩的取得并非一帆风顺。最初,除了开发、设计课程本身这一难题,杨其山和老师们还遇到了来自家长的阻力。

“一开始,有些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做法,担心田园课程耽误孩子学习,影响文化课成绩,就去村委反映情况,这些是不可避免的。”杨其山回忆道,“但是随着我们的课程做起来,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上来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这些变化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家长都能感受到。”

学生家长不但没意见了,还反过来成为支持学校开发田园课程的强有力保障。因为大家感受到孩子的变化,“自家孩子”和普通乡村小学的学生看起来“不太一样”了。

“不一样的”乡村小学生

“各位老师好,现在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里的农耕工具吧……”在学校的“乡村记忆馆”,一位小学生面带微笑,正在为来访者讲解身后“农耕记忆”部分的各种农具。面对众人与镜头,这位小讲解员落落大方,声音洪亮,让人眼前一亮。

“开始了,开始了!”随着一阵欢呼声,孩子们涌向校园里那方“小舞台”。每周四上午大课间的“田园小舞台”表演,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在这个小舞台上,人人都能展风采。从诗朗诵、唱歌、舞蹈,到演讲、快板、武术表演,节目之丰富令观者大开眼界。台上的孩子认真而投入,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台下的孩子围成一圈,或跟着节拍“摇头晃脑”,或热情鼓掌助威。

“这些节目有的是老师帮助编排的,比如不同年级学生共同表演的舞蹈,有些是学生自己报名的。”黄岗小学美术老师张爱霞说,“孩子们为了表现好,课下都主动排练,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台,大家热情很高,精神风貌特别好。”

阳光,活力,向上——这正是黄岗小学的校训。

在多种场合,杨其山都说过:“让每一个孩子度过幸福的小学六年时光,是我们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立足乡村田园课程,黄岗小学丰富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拓展育人渠道,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获得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从田园课程建设之初,黄岗小学就让学生在“几何图形”种植区种植各种蔬菜。每个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规划种植蔬菜品种。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年在校外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

“农村学校有大片的土地,这些土地不应该都硬化成冬天冷冰冰、夏天炙热的光秃秃的水泥地面,而是应该变成生命成长的载体,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变成学生可以参与的课程,从而让学校充满生活的气息。”杨其山说。

通过种植瓜果蔬菜,孩子们细心观察种子发芽、作物拔节、花儿开放、果实膨胀,切身感受一年四季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己动手制作尺子测量苗圃面积,估算每平方米的产量,去超市调查行情,拍卖劳动所得。在蔬菜丰收季,热闹的“菜芽节”上,孩子们收菜、卖菜,还要把最好的蔬菜送给村子里的贫困户、退休教师和退伍老军人。

这样一来,田园课程真正用“活”了乡土资源,拉近了孩子们与生活的距离,消融了各学科的界限,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德育。

学校和孩子们的变化,让家长、村民和退休教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家长的支持,石碾、石磨、辘轳、石磙、牛槽被布置进校园,成为學校一道别样的风景;为了让孩子能捏泥巴,家长们成立了“后勤保障部”,把制作泥巴原料的任务全包了;村里的老奶奶应邀走进校园,在石磨旁给全神贯注的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退休教师则帮着学校打造了“乡村记忆馆”,以让孩子们和村民“记住中华文明,留住乡村之美”……?

同孩子们一样,黄岗小学的老师精神饱满,职业幸福感写在脸上。参与开发田园课程,他们的思路打开了,视野开阔了,职业倦怠减轻了,创新的劲头十足。

“拔节成长”的乡村教师

“我们的田园课程能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作为老师,我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特别有成就感。”英语老师陈魁霞说。她原先在郓城县东关小学任教,去年主动申请来到离县城20多公里的黄岗小学。

对于做出这个选择,陈魁霞解释说:“我家就在这个村子,我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更重要的是,我被这所小学的特色所吸引,也可以说因为杨校长慕名而来。”?

从陈魁霞兴高采烈的脸庞上,丝毫看不出疲惫。说这些话时,已近晚上9点钟,她和学校另外11位教师,刚刚参加了一场会议。会上,杨其山主讲了如何写研究报告。

会议室中间的一张大方桌,占去整个房间大半面积,使得空间略显局促。墙上的黑板提示来访者,这里由教室改成。

就是围着这张宽大的会议桌,杨其山带领黄岗小学的老师们一次次研究、讨论、学习、提升。他们沉浸其中,或奋笔疾书,拍照记录;或锁眉深思,举手质疑……问题在这里被一一提出,又在这里被一一破解。

“我们在这里开的每一次会都有具体任务和目标,没有一场‘形式会’。”杨其山说,“今天学校取得的成绩,和每一位老师的付出都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田园课程逐步完善,老师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迅速成长。”

“郭老师已经去外地讲过好几次课,要成名师啦。”杨其山非常骄傲地介绍道。刚刚展示完一节田园课程的郭太坤,入职不过三年。看起来沉默内敛的他,一站上讲台,介绍起自己设计的田园课程,瞬间“控场”。郭老师不仅课讲得好,挽起袖子拿起农具,带学生干农活也是“好把式”。

“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杨校长。他总能发现我们的特点,挖掘我们的特长,更在方方面面用心指导我们。”郭太坤笑着说,“杨校长是我的榜样,他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情怀,令我们佩服。”

杨其山不简单。从教30年,他是“山东省特级教师”,是“感动国培”2017全国十佳校长,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但他更是孩子们眼中,为了保护葫芦苗免遭大雨淹死,凌晨4点冒雨赶到学校的杨校长;更是老师们眼中,最担心他们付出了努力,“却听不到‘拔节’的声音”的杨校长。

“田园小舞台”表演结束,杨其山主动走到新来的音乐老师跟前,鼓励她“编排得很好,孩子们很开心,表演也很精彩”;面向来访者展示自己的田园数学课,年轻教师程娇娇不知道如何开始,很自然地转向杨其山“求助”,他及时提醒后嘱咐一句“都可以(别紧张)”。

亲力亲为,关怀到位。杨其山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田园课程是开展劳动育人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发、拓宽和推进田园课程,黄岗小学实现了劳动育人的零距离、全覆盖和结硕果。”谈及目前田园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杨其山说,“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一定绕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虽然我就是一个落后地区小学的校长,但我一直认为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是幸福和自豪的。我们会继续探索下去,希望我们的田园课程模式有一天能影响中国乡村教育。”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只要用心,时时处处有教育。城市有城市的精致,乡村有乡村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把一所乡村学校写在了世界教育的历史上。”了解了黄岗小学举办的精彩“菜芽节”,教育学家朱永新称赞道。

猜你喜欢

田园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自行车的发明
田园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