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视域下的新时期技工院校德育探究

2020-09-26牟静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

[摘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培养标准,将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作为改革的首要内容。技工院校是培养技工、技师的摇篮,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后备产业工人,做好德育工作是教育的首要内容。结合技工院校的自身特点和笔者所在学校的改革实践,德育工作可以从组织结构、课程教学、理想信念、职业能力、实践体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技工院校;德育

[作者简介]牟静(1981-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江苏  常州  213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2019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优秀项目“常州市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探索”的研究成果和2018年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基于多元智能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构建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2018/07/09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8-0080-05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把广大职工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这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如此强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进程中,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后备产业工人的重要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是改革的首要内容。因此,技工院校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技术技能,更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后备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必须紧跟改革的精神要义

1.符合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将立德树人与技能成才相结合,坚持“德技并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育人氛围,教会学生胸怀伟大理想、心系祖国人民、脚踏实地做人做事。

2.符合安身立业的基本要义。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做到对劳动的尊重,对所在岗位和行业的热爱。技工院校在培养后备产业工人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必要的职业技能知识,更要立足培养青年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热爱、对职业的执着和专注。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需求和发展,培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自我肯定,坚定学好技能的信心,激发学生努力成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者的成才目标。

3.符合自我价值的现实要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最高端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人价值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潜能能够发挥。技工院校为社会培养后备产业工人,输送技工和技师,每位在技工院校就读的学子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很强的技术工人”,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在德育工作中,要牢牢构筑起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和方向,引导和鼓励他们练好本领,增强综合素质,在努力为实现工业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目标中贡献自身的价值。

二、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困难现状

1.生源状况复杂,教育管理的难度大。技工院校的生源有应往届普通初、高中毕业生,也有职校毕业生,还有退伍士兵等,其学识、个性、家庭背景等差异较大。不少学生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很多学生在入校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的甚至会将之前的不良风气带入学校中,对校纪校规反应淡漠,表现出集体意识弱、生活慵懒、不遵章守纪、劳动和卫生意识差等现象。生源狀况的复杂性,在客观上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2.体制特殊,工作力量弱。技工院校隶属于人社部门,虽然高级技工及以上层次的培养阶段属于高中后阶段的培养,但在管理上基本仍是按照中小学的学生管理思路和模式。有的技师学院也会参照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如学校大都设有学生工作处(部)或德育处(部),但是有的是年级负责制,有的是系部(二级学院)负责制,也有的是班级负责制。绝大多数技工院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力量很弱,没有类似于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班主任大都由任课教师兼任,他们往往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社会培训工作,投入学生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停留在不出现“责任”事故,平平安安“管”好即可的状态。

3.目标粗放,培养方式单一。德育工作相对于教学工作“边缘化”,德育的培养目标粗放,对于新时代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劳动观,因为研究的不足而缺乏顶层设计。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层次、生源构成较普通基础教育更为复杂,因此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技工院校的德育培养方式仍侧重于以纪律教育、操行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的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造成德育教育效率不高。

4.职业意识缺位,认同效能低。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段在16~22岁,其中绝大多数处于16~18岁这个未成人阶段。由于年龄较小,很多学生选择技工院校以及专业时大多以家长的意见为主,入学后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迷茫。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更多地体现在宏观道理的说教和行为习惯的“规范”“约束”上,工作成效指标体现负面清单的较多,没有以职业为导向,脱离职业所要求的综合素养,内容单一空洞,和新时期产业工人所需要的职业观要求有偏差,难以激发教育对象的认同感和共鸣。

三、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调整组织结构,重塑工作“中坚力量”。第一,改革组织结构,变“层层分解”为“一干到底”。传统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多为职能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便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并不适合技工院校缺乏学工专职人员的实际情况,学校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基础部,兼具文化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功能,系部(二级学院)不再设学工专职人员,只设联系人一名,在基础部成立班主任工作科,直接管理對接全校的班主任,学生工作处从制度和全局层面负责学生工作以及对基础部的指导和考核。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大大精简管理成本和环节,让班主任直接“投射”在德育工作的“中心”,同时自主开发学工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管理,从而让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实践德育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成立班主任工作委员会,发挥“核心”作用。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治理的最高机构在很多学校已经普及,但是班主任工作往往受制于行政命令,因此,成立班主任工作委员会,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学术委员会”,可以为班主任工作在顶层设计上找到“源头”和“归属感”。从全校各系(二级学院)遴选具有崇高教育理想、优秀专业素质、一定研究水平和班主任工作威望的优秀班主任担任委员,对涉及学生工作重大决策、制度制定、班主任培训考核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联系指导、帮助本系(二级学院)班主任开展工作。

第三,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凝聚“引领”效应。发挥德育工作骨干的作用,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团队中营造“抱团”创新的氛围,提升德育工作的“效能感”。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以获得3次“校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师的名字命名的德育名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固定办公场地和设施,落实活动和研究经费,组建不同年龄、阅历层次的班主任团队,就班主任工作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研讨,引领提升全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水平。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基础理论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技工院校大多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文化基础理论课又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所在学校的基础部在承担学生工作职能的同时,瞄准培育“工匠素养”的德育主题,实施课程改革,自编校本教材,构建工匠素养综合校本课程体系,设置基础、提高和拓展课程,讲授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酌情分类使用。例如,在基础阶段,开设“开学第一课”系列讲座,涉及校史校情、专业认知、校纪校规、安全教育、日常礼仪修养、法律常识、沟通与合作等;在提高阶段,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工匠精神、哲学与人生、专业应用文写作、情绪管理、创新能力提升等课程;在拓展阶段,设置职业指导、就业创业等课程,并开设相应的活动课程。

3.夯实价值基础,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一,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激发青年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力。一是在形式上注重大众与小众的结合。既可以举行“国旗下的讲话”等规模化集体教育活动,也可以鼓励各班级利用早自习,开展“多彩晨会课”等“小微特”的活动。二是在内容上注重资源整合。将技能成才的专业学习主题和爱国爱校的理想信念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课堂的理论学习和情境教育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在载体上注重“双线共推”。围绕青年听、青年读、青年写、青年说、青年@等形式,在线下开设“大讲坛”,举办“信仰公开课”、座谈会、读书会、征文等活动,在线上开展“青年大学习”主题微信推送、每日竞答等活动,引导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青年,让学生更多地在切实的参与体验中,激发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第二,提升教师和班主任的思政专业能力。教师是铸魂育人的引领者,是时代发展的先锋。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新的教学设施、教学技巧,从而做好育人工作。通过选聘一线优秀的政文教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导师团”,集体备课研讨,收集整理案例,丰富和共享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成效。制订实施培养计划,开展“一十百千”队伍建设,发挥“一”个班主任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提升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指导和决策水平;组建“十”个德育名师工作室,鼓励抱团创新,激发班主任工作活力;打造“百”名优秀班主任,实施形式多样的内外培训,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类能力大赛和交流,提升业务水平;培养“千”名团学骨干,发挥朋辈示范效应。搭建“智享”沙龙“传帮带”,通过专家引领、团队辅导、交流互动等形式,分享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做法,激励班主任工作的活力创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和智囊作用,为青年班主任搭建学习成长和交流提升的平台,形成“做中学、学中做,集智善谋、悦享其道”的良好氛围。

4.注重职业引导,规划核心能力“逐步养成”。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立足工作岗位的基础,如何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要从认识、了解进而适应职业的需求开始。“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有符合职业要求的职业核心素养”。通过开展职业适应规划,制定完善职业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实施体系、反馈体系和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三种机制,营造三个氛围,转变三类学生。形成三种机制,即学校、家庭、企业(社会)教育资源整合机制;职业适应规划目标管理机制;职业适应规划常态化机制。营造三个氛围,即健康、有序、活泼的生活氛围;主动、严谨、求真的学习氛围;赏识、服务、务实的育人氛围。转变三类学生,即习惯了灌输型、接受型、依赖型方式的新生转变为生活上自理、思想上自觉、学习上自主的学生;学习处于相对盲目状态的学生转变为目标清晰、积极上进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学生转变为热爱专业、钻研技能的学生。

5.重视体验实践,推动育人效果“入心入行”。第一,劳动教育打牢实践基础。“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期产业工人应该发挥劳模精神,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和扎实的劳动技能。一是笔者所在学校以讲座为主要载体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拥有两位“江苏大工匠”和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先天优势,为广大青年学生现身说法,解读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二是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设立劳动周,科学设计不同的劳动主题。低年级以“包干区”保洁为重心,保障校园清洁卫生,营造健康學习环境;中高年级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发挥技能特色特长,感受劳动创造价值。三是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第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彰显实践的价值。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引导青年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到行为中的有效途径,体现知行合一。一是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和周末实践,聚焦热点视野,以课题调研和生产实践为主要形式,鼓励学生自己组队,配备指导教师,带着问题和思考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品格。二是组建校、系(二级学院)志愿服务团(队),运用技工院校技能知识丰富的优势,开展如社区家电维修、敬养老院康复护理、自闭症儿童烘焙教学等服务,培养学生对所选专业和职业的归属感。

第三,“双创”育人激发实践的动能。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通过对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不畏困难、奋勇开拓的意识和行动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和技术管理技能。笔者所在学校从课程、活动、大赛和服务四方面联动发力,即开设GYB、SYB等创业课程,开办“坛、节、会、社”等各类“双创”交流的组织和实践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开展“创业导师团—校友会天使创业基金—创业苗圃孵化—开办企业”等系列服务,打造技工学子创业创新的“生态圈”,激发学生的实践动能。

6.厚植校园文化,形成德技并修“强大磁场”。第一,构筑立体化宣传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将传统和现代宣传媒体相结合,线下通过校园海报栏、校园广播、班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角、团刊、朗读亭等载体,集中宣传“优秀学子风采展”、青年大学习心得体会、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活动成果;线上通过微信、QQ、微博等载体开展理论学习、“我话工匠精神”话题讨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选树身边典型,榜样示范引领。技工院校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整体上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思想认知等方面有一定的劣势,在自信心、荣誉感、获得感方面的依存度不高,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格外注重激发群体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发挥朋辈教育和身边榜样在青年学生中的示范作用。一是注重选树典型和营造氛围,不拘泥于“分数高”“成绩好”,而要在创业创新、技能钻研、志愿服务、文艺体育、诚信乐群等方面广泛选树典型。二是鼓励追赶身边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7年,笔者所在学校学子宋彪获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竞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的金牌,并以全场最高分为中国首次摘得“阿尔伯特”大奖,成为全国技工学子的榜样,更为广大技工院校学子坚定了技能成才的信心。作为学校青年学子的灵魂人物,将宋彪热爱技能、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永久传承,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思政教育。为此,学校开展了创建“宋彪班”的活动,通过引导班级创建“宋彪班”的过程,凝聚思想共识,跟紧“校园榜样”、树好“校园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N].人民日报,2013-10-23(1).

[2]王艺迪.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20(1):155-157.

[3]郑志飞.浅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J].劳动保障世界,2019(33):44.

[4]梅亚萍.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导向和路径探析[J].江苏教育,2020(2):17-21.

猜你喜欢

技工院校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