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桂醇硬化治疗儿童鳃裂囊肿疗效分析及随访

2020-09-24王立丹黄穗陈瑜刘帆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注射法聚桂醇硬化剂

王立丹 黄穗 陈瑜 刘帆

鳃裂囊肿是先天性胚胎发育异常所致的颈部囊性病变,是儿童期头颈部第二常见的先天性病变,占儿童头颈肿块的20%[1]。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包块,当合并感染时可迅速增大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以往手术切除为鳃裂囊肿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其具有形态不规则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等特点,造成创伤大,并发症多,易复发等缺点,本研究采用DSA 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疗法治疗儿童鳃裂囊肿,创伤小,疗效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 年2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15 例鳃裂囊肿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9 例(60%),女6 例(40%);年龄9 d~10 岁2 个月,中位年龄3 岁7 个月。15 例鳃裂囊肿为单侧发病,左颈部6 例(40%),右颈部3 例(20%),左颌下4例(26.7%),左耳后2 例(13.3%)。其中有1 例鳃裂囊肿并瘘管(6.7%)。临床表现:9 例表现为颈部包块并进行性增大,包块质软,边界不清。其中5例有反复增大表现,4 例患儿因包块突然增大而表现为触痛,红肿等表现,3 例患儿出现压迫气道从而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2 例表现为左颌下淋巴结肿大,1 例表现为腮腺区肿胀,2 例表现为耳后包块,1 例鳃裂囊肿伴瘘管表现为皮肤表面小瘘口,挤压有白色渣样分泌物流出,触诊可及条索状物。病例选择标准:(1)年龄小于18 岁;(2)经影像学检查诊断鳃裂囊肿并显示病灶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3)监护人知情同意患儿接受硬化治疗。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3)重度全身性感染。

2.方法

鳃裂囊肿诊断:(1)所有病例术前均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初步诊断并收入院。(2)影像学诊断:患儿经彩超、CT 或MRI 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3)经皮穿刺诊断:经皮抽取鳃裂囊肿内液体,为灰白色、黄褐色、血性液体,均为黏稠液体且部分伴有渣样混合物。(4)X 线引导下经皮穿刺囊内造影显示为不规则形状囊腔。

硬化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下进行治疗。病灶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在透视下注射对比剂后观察囊腔大小、形状及与周围组织关系。(1)引流导管注射法适用于囊肿压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者(图1)。应用4F 或5F中心静脉导管,以穿刺针经皮穿刺囊肿,缓慢置入导引导丝,退出穿刺针,使用扩张管扩张穿刺道后置入引流导管,退出导引导丝。经引流导管回抽囊内液体,注入对比剂造影后用聚桂醇反复冲洗囊腔3 次,再注入聚桂醇液体硬化剂,为避免硬化剂注入过多引起囊腔肿胀加重气道压迫,应减少硬化剂用量,为抽出液体量1/4,固定并夹闭导管,两次治疗间隔一周,复查超声或CT 显示囊腔基本闭塞拔管结束治疗。(2)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适用于囊肿体积大于5 cm 或多囊病灶(图2)。应用2 个10 ml 注射器,将聚桂醇原液与空气按1∶3~1∶4 比例通过三通阀快速推注10~15 次,制备成气、液混合的泡沫。用25G 静脉输液针穿刺囊腔,尽量完全抽取囊腔内液体后注入泡沫硬化剂,剂量为抽出囊内液体量1/3。治疗间隔时间为4 周,直至病变消退。(3)聚桂醇液体直接注射法适用于囊腔直径小于5 cm 的单囊病灶(图3)。用25G 静脉输液针穿刺囊腔,尽量抽尽囊内液体,并用聚桂醇注射液反复抽吸冲洗囊腔3 次,再注入聚桂醇硬化剂原液,用量为抽出液体量1/3。治疗间隔时间4 周,直至病变消退。所有患儿于术后1 个月、3 个月、6个月、1 年行彩超或CT、MRI 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病灶大小。

3.疗效评价标准[2]

治愈:囊腔逐渐萎缩,局部包块基本消失,皮色正常,超声或CT、MRI 检查显示囊腔关闭,随访无复发;好转:囊腔缩小大于50%,需要继续治疗;无效:经过注射治疗,囊腔大小基本无变化,形态与功能几无改善。

结 果

所有患儿行聚桂醇硬化治疗共26 次,随访时间6 个月~1 年,治愈率为93.3%(14/15)。7 例患儿应用聚桂醇液体直接注射法,4 例应用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4 例应用引流导管注射法。其中7例患儿接受1 次硬化治疗,1 个月后复查达到治愈标准,经超声或CT 检查未见残余囊腔或仅见少许纤维化;5 例患儿在接受1 次硬化治疗后1 个月随访时囊腔缩小大于50%但未达到治愈标准,行2 次硬化治疗后囊腔基本闭塞达到治愈标准。3例患儿接受了3 次硬化治疗,间隔时间分别为1个月,其中2 例达治愈标准,随访6 个月无复发,1例患儿囊腔反复增大并感染,视为无效病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所有患儿无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皮肤表面无疤痕及硬结等,对患儿容貌无影响。

讨 论

1.鳃裂囊肿诊断

鳃裂囊肿是由于鳃弓不完全退化所形成的残余物,表现为囊肿与瘘管,而窦道较罕见。其中两端均有开口者称为瘘管,仅一端开口者称不完全瘘管或窦道,若两端均无开口,仅为残留于组织内的上皮间隙,其内有分泌物潴留,称为囊肿[3]。根据组织来源及发生部位,命名为第一、二、三、四鳃裂囊肿。通常在5 岁前被诊断,但也可以在青春期或成人因扩大或感染而被发现[4]。

超声检查为鳃裂囊肿常规检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本组病例中均以超声首次检查发现囊性包块而就诊。但有些病例由于长期感染、以及位置较深等原因容易漏诊误诊,且对于囊肿周围解剖结构细节显示欠佳[5,6]。CT 及MRI 可以对鳃裂囊肿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单纯鳃裂囊肿CT显示囊状水样病灶,密度均匀,囊壁光整、境界清楚,增强扫描无强化,反复感染使囊壁变厚且不均匀强化。文献报道[7]CT 值范围为10~36 HU,多层螺旋CT 薄层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鳃裂囊肿定性符合率达99.9%,定位符合率100.0%[8]。MRI 显示在T1WI 上囊液呈低到稍高信号(相对于肌肉组织),在T2WI 上囊液呈高信号[9]。其对鳃裂囊肿内容物的性质显示有优势,囊内容物包括液体、黏蛋白、胆固醇、碎屑、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钙化等成分,信号不均,T1WI 随囊液内黏蛋白含量增高而增高[10]。另外,鳃裂囊肿内抽出液体性质的判断对其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鳃裂囊肿抽取液体显示为灰白色、黄色、血性等伴有渣样混合物的液体,且均较为黏稠。

2.硬化治疗及方法的选择

目前国内外报道鳃裂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但颈部解剖结构复杂,与面神经、颈部血管及喉返神经关系密切,容易引起并发症[11]。且囊肿形态不规则,囊壁较薄,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不易彻底切除从而引起复发,导致反复手术,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国外文献报道[12,13]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面瘫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3.3%。近期的一个大样本多中心评估也显示[14],鳃裂囊肿手术切除引起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感染、神经损伤、瘢痕、血肿形成、囊肿复发等。

硬化治疗是口腔颌面部脉管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因其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且没有体表瘢痕等优势,也逐渐成为头颈部良性囊性包块的首选治疗方法[15]。聚桂醇硬化剂原理主要为通过破坏囊内内皮细胞,通过刺激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和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干扰素-γ,建立强烈的炎症反应,改善黏液分泌,诱导囊肿纤维化,囊腔收缩、关闭。而且对于硬化治疗未能完全消失的病灶,部分缩小的囊腔也有利于进一步手术切除[16]。治疗的关键是药物与囊腔内皮细胞充分接触,所以对于不同类型或部位的鳃裂囊肿,选择了不同的硬化治疗方式。国内对儿童鳃裂囊肿硬化治疗报道较少,原因可能为无法选择合适的硬化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对于硬化治疗方式的选择总结如下:(1)直接注射法:适用于鳃裂囊肿囊腔直径小于5 cm,单个囊腔病灶且形态较规则病灶。用聚桂醇注射液反复抽吸冲洗囊腔的目的是稀释囊内黏稠液体,将液体尽量全部抽出,以利于药物与囊内内皮细胞充分接触,更有效地发挥破坏作用。(2)聚桂醇泡沫制剂硬化疗法:主要用于囊肿体积较大(大于5 cm)且囊腔不规则而不易抽尽囊液者或者多囊病灶。利用泡沫的张力作用,一方面使药物“钻进”液体注射不易进入的腔隙,另一方面泡沫制剂增加了硬化剂与囊肿壁接触的表面积,可更有效地发挥对囊壁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并降低了硬化剂使用总量,有利于降低其对机体潜在损害[17]。(3)引流导管注射法:对于鳃裂囊肿压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者,通过放置引流管及时引流囊内液体,降低其张力,减轻对气道的压迫从而缓解气道梗阻症状。笔者将引流管保留在囊腔内,进行囊内液体引流后再注射硬化剂,减轻对气道压迫,并可及时处置治疗后可能产生肿胀等症状。引流管可作为再次硬化治疗的通道,避免重复插管。

3.注意事项

鳃裂囊肿硬化治疗前应行影像学检查明确其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合理选择硬化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中应在超声及X 线引导下造影,避免硬化剂注入正常组织或组织间隙、面神经以及血管内,造成相应严重并发症。硬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疼痛、水肿、炎性反应等,但一般都在患者可接受范围,3~7 d 可自行消退,严重者给予镇痛剂等处理。应用引流导管注射法注意在导管留置期间避免感染。

猜你喜欢

注射法聚桂醇硬化剂
内镜下对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治疗后排胶出血的临床观察
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肝囊肿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致纵隔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特征
不同浸泡过程对渗透型液体硬化剂性能的影响
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B超介导经皮穿刺引流联合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效果观察
聚桂醇治疗左腋下巨大淋巴管瘤1例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