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面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影像分析及鉴别诊断

2020-09-24吕敏锐欧阳龙源夏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蝶骨铁血颞骨

吕敏锐 欧阳龙源 夏军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aint cell repairtive granuloma,GCRG)是少见的非肿瘤性骨内病变,具有局部侵袭性。Jaffe[1]于1953 年最先使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一词来描述下颌骨的GCRG 病变,他认为病变是由骨内出血或创伤引起,伴有增生和修复反应。此前,这种病变一直被认为是巨细胞瘤。1962 年Ackerman 等[2]研究者发现GCRG 的发生与创伤及炎症无必然联系,也缺乏修复的相关要素,更倾向于用巨细胞肉芽肿(giant cell granuloma,GCG)一词来描述,并认为病变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多核巨细胞、含铁血黄素及类骨质或骨小梁组成。

本文通过总结8 例发生于颅面骨的GCRG 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其认识。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表1)

8 例患者中,男5 例、女3 例,患者年龄22~53岁,年龄平均数为32.5 岁。单发病变7 例,多发病变1 例。其中5 例有术前的CT 及MRI、2 例有术前CT、1 例有术前MRI 检查。病变部位累及颞骨、蝶骨、乳突、骨性外耳道、额骨眶部及下颌骨。

2.影像检查方法

CT 检查采用Siemens 64 排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160 kV,管电流200~400 mA,层厚1.5~5 mm,螺距1~5 mm。MRI 检查采用Siemens 1.5 T MRI 扫描仪及GE 1.5 T MRI 扫描仪,8 通道头部线圈。平扫包括横轴面、冠状面的T1WI、T2WI。扫描参数为:T1WI(TR:388~1907,TE:13~23),T2WI(TR:4000~8000,TE:95~160),层厚3~6 mm,矩阵大小为256×256。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双胺注射液,剂量0.2 ml/kg,经肘静脉手动推注后行横断位、冠状位T1WI 扫描。其中2 例行DWI 扫描。

3.图像分析

对GCRG 在CT 及MRI 图像上病灶发生的部位、形态、边界、信号、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后的强化特点进行分析。

结 果

8 例GCRG 发病部位累及颞骨、蝶骨、乳突、骨性外耳道、额骨眶部及下颌骨,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GCRG。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者6 例,张口受限者3 例,局部肿胀者3 例,其中有中耳炎病史2 例,余6 例均无明确创伤及感染病史,临床资料见表1。术前诊断考虑骨巨细胞瘤、骨肉瘤、侵袭性黑色素瘤、软骨母细胞瘤可能,仅2 例术前考虑GCRG。

7 例患者行CT 平扫检查,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环,病灶内可见小骨嵴或残余骨,均无明显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病变穿透骨皮质(图1a、2a、3a),其中5 例对颞叶呈推压改变,2 例突破硬脑膜颅内侵犯。7 例患者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及囊变坏死区域(图1a、2b、3b)。下颌骨多发病变者,囊变坏死显示不明确(图5)。6 例行MRI 平扫及增强检查,表现为病灶主体T1WI 呈不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低信号改变。其中可见多发T1WI 等低信号、T2WI 高信号囊变坏死区域(图1b~1d)。3 例MRI 图像示病灶周围可见T1WI低信号、T2WI 低信号环 (图4a、4b)。MRI 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的轻中度强化,囊变坏死区域间可见分隔样强化(图4c、4d)。2 例行DWI 扫描,DWI及ADC 均呈低信号改变。

病理光镜下8 例病变均可显示多核巨细胞、梭状纤维细胞、含铁血黄素颗粒或出血改变,部分可以灶泡样细胞。4 例可见反应性成骨及灶性钙化(图6)。其中5 例进行了免疫组化,5 例Ki67 3~10%(+)、P63 均为(-)、3 例CD68(+),其余2 例未作CD68 检查。

讨 论

1.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GCRG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及年龄倾向,目前文献报道的病例年龄范围为6 岁至82 岁[3]。本病认为与出血、外伤、炎症有关,如下颌骨病变常见于拔牙术后及种植体周围[4,5],还有下颌的病变在穿刺活检后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表现出类似恶性肿瘤的快速增殖[6]。但Ackerman 等[2]认为与创伤及出血史无必然联系。此外有文献报道GCRG 于妊娠期快速生长,认为激素水平与GCRG有关[7]。GCRG的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组2 例有慢性中耳炎病史,且其中一例有中耳炎手术史,术后反复流脓耳闷,其余6例患者无明显的创伤、炎症及妊娠相关诱因。因此本病是否与出血、外伤、炎症因素有关,还有待大宗病例进一步验证。

临床表现多以占位效应为主,最常见的表现是软组织肿胀和疼痛,症状取决于受累部位。由于病变具有局部侵袭性,若病灶侵袭周围组织则导致相应的症状发生。累及颞叶多表现为头晕头痛,累及颞颌关节导致张口受限、张口偏斜,累及面神经导致面部麻木。此外还可以表现为鼻塞、听力受损、视力受损、搏动性耳鸣等[2]。本组病例多以头痛、头晕及软组织肿块为主要表现,3 例累及下颌骨髁突表现为张口受限,1 例听力受损。

表1 基本信息及主要症状

图1 男,22 岁,a)CT 平扫轴位,右侧中颅骨窝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可见纤细骨嵴,周围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 平扫加增强:b)T1WI 轴位、c)T2WI 轴位,病灶主体呈不均匀的T1WI、T2WI 低信号;d)T1WI 轴位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图2 女,53 岁,CT 平扫:a)、b)右侧中颅窝(累及颞骨岩部、蝶骨大翼、髁突)呈膨胀性骨质破环,突破骨皮质向颅内侵犯,其内可见点状残余骨 图3 男,46岁,CT 平扫:a)、b)右侧中颅窝额骨眶部、颞骨、蝶骨大翼呈膨胀性骨质破环,眶部可见骨质重塑,可见密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

2.影像学特点

GCRG 是较少见且容易误认为恶性肿瘤的疾病,尤其是在头颈颌面部相对较集中,其他部位为散发。目前报道的发病部位包括上下颌骨、颞骨、蝶骨、筛窦、髁突、颧骨等部位[8,9],大部分位于颅面骨,少部分位于手足短骨,偶尔见于脊柱、长管状骨[10,11],多为个案报道。病变常常为单发,易有多发的报道[12,13]。本组病例7 例为单发病变、1 例为多发;多发病变者,病灶位于下颌骨体右侧及双侧下颌骨升支。

CT 可见病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吸收变薄,可见散在沙砾样残余骨及纤细骨嵴,一般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病灶区域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合并囊变坏死时,表现为软组织内不均匀低信号,病变可以合并出血,表现为软组织内不均匀高信号[14,15]。本文单发的GCRG 病变的CT 表现与既往报道类似,呈膨胀性溶骨性破环,骨皮质吸收变薄。发生于下颌骨的多发GCRG 病变CT 表现双侧下颌骨升支呈虫蚀样破环,未见硬化边及骨膜反应;下颌骨体见软组织密度影,可见细小骨嵴。8例病变骨皮质均变薄、局部病灶穿透骨皮质。1 例患者的CT 示病灶内粗颗粒样钙化较多,病理诊断考虑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并肿瘤性钙盐沉积。Lv 等[16]曾经报道1 例GCRG 合并二水焦磷酸钙盐沉积病例,此例影像学表现与之相似。

MRI 上信号根据病灶的不同组织成分表现各异,病灶主体呈T1WI 等、低信号及T2WI 低信号,DWI 呈低信号[17]。病变可合并囊变、坏死,囊变区域在T2WI 上呈高信号,囊变区域通常为多房样改变,病灶内可见出血信号,根据出血所处的时间和分期呈相应的信号,新鲜出血时,T1WI 上呈点片状稍高信号,或病灶周围可见高信号环[18]。陈旧性出血时,边缘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呈T1WI、T2WI低信号环。增强扫描囊变区域呈分隔样轻、中度不均匀强化。Ma 等[19]对颞骨GCRG 行DSA 检查显示病灶有丰富的血管,推测可能是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原因。此外病变DWI 及ADC 序列上呈低信号,无扩散受限,也反映了其良性病变的特性。本组6 例患者行MRI 平扫及增强检查,信号特征与既往报道相符。位于中颅窝累及颞骨、蝶骨、额骨眶部乳突的6 例病变向周围侵犯,颞叶受压呈推移改变。

图4 男,33 岁,T1WI、T2WI 轴位:a)、b)病灶周围可见T1WI、T2WI 低信号环(箭);c)T1WI 增强扫描示囊变区域间呈分隔样强化;d)T2WI 冠状位示右侧颞叶呈推压性改变 图5 女,25 岁,CT 平扫:a)、b)下颌骨体右侧见软组织密度影,可见细小骨嵴 图6 光镜(HE×200)可见梭形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梭形细胞增生呈束状分布,多核巨细胞、含铁血黄素分布不均匀

良性病变常见膨胀性生长方式,与周围的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器官和组织形成挤压或阻塞,一般不破坏器官的结构或功能。颅面部GCRG 多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另外,Chuong 等[20]根据临床方式及影像学特征对发生于下颌骨的GCRG 分为侵袭性及非侵袭性。侵袭性GCRG 定了以下五个标准:(1)生长迅速;(2)骨皮质变薄;(3)骨皮质穿孔;(4)牙根吸收和牙齿移位;(5)病灶大于5 cm。非侵袭性的病变通常无症状,生长缓慢且复发率较低。本组下颌骨多发病变按照Chuong 标准应被定义为侵袭性GCRG。

3.病理学特点

病变主要成分为结缔组织,内有纤维细胞、炎性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病变中可见出血,或含铁血黄素沉积,外围见到类骨质及骨小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多显示Ki-67(+)、CD68(+)、SMA(+)、Vimentin(+)等[21,22],Ki67 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增殖的标志。本组5 例进行了免疫组化,5 例Ki67 3%~10%(+),3 例CD68(+)、P63 均为(-),与既往文献报道相符。

4.鉴别诊断

发生于颅面部的CGCG 需要与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甲状旁腺亢进棕色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及软骨肉瘤鉴别。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中间型肿瘤,常发生于骨骺软骨板融合后的骨端,呈偏心性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多数无硬化边,其内无钙化。恶变者,软组织血供丰富呈高信号。对于发生于颅面骨的GCT,姜卫国等[23]认为“交界角征”是发生于颅面部GCT 的CT 特征性改变,即在肿瘤与正常颅骨交界处呈现高密度的角状区,其边缘超出正常颅骨范围,角度小于180°。病理光镜下GCT 多核巨细胞体积更大、更分散,有更多的细胞核(50~100),单核基质成分更丰富,而不是纤维成分,而GCRG 更常见类骨质、出血、含铁血黄素或纤维成分[24]。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多位于干骺闭合前的骨骺,亦可发生于颅颌面骨,内可见钙化,病灶周围可见完整或者不完整的高密度硬化边,可作为与GCRG 鉴别诊断指征[25]。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棕色瘤(brown tumor):棕色瘤是原发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反应性溶骨性病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棕色瘤与GCRG 通过影像征象难以区分,大小不一,可为单发或者多发,可见全身普遍骨质疏松、骨外钙化等表现。另外,结合血清及尿钙、磷,甲状旁腺激素、血清碱性磷酸酶等水平可进行鉴别诊断。此外,对于甲状旁腺激素升高的患者,还可以用99Tcm-MIBI 全身显像或99Tcm-MDP 全身骨显像评价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导致的棕色瘤[26]。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骨肿瘤,病灶长与骨干平行,可见骨膜反应及钙化,和特征性的阶梯状血-液平面。动脉瘤样骨囊肿可原发,可继发于其他病变,如GCT、骨性纤维增殖灶等[27]。

软骨肉瘤: 发生于颅底的软骨肉瘤是生长缓慢具有侵袭性的低级别的恶性肿瘤,软骨肉瘤部内多可见点片状钙化,钙化边缘大多模糊,表现为稀疏钙化为主。T1WI 呈等或低信号、T2WI 呈偏高信号,信号不均匀[28]。

综上,GCRG 头颈颌面部相对多见,其他部位为散发。GCRG 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如果在CT 检查发现颅面骨膨胀性骨质破环,无硬化边,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占位;结合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 病灶主体以低信号位主,可见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成分,且未见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则需考虑GCRG 可能。

猜你喜欢

蝶骨铁血颞骨
铁血战鹰队 集结,猎人特训营!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铁血舰长闯也门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CT平扫结合MRI扫描在左侧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显微手术和非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对比分析
视频脑电图监测中蝶骨电极加做过度换气提高检查阳性率的护理配合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铁血战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