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个体原因与教育应对

2020-09-22余晓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

摘   要   学生道德责任缺失归根到底是个体心理、意识上的问题在行为上的反映,道德责任缺失问题的形成和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社会道德评价及主体内心的消极阻抗等各种因素有关。而道德的生成则和个体的道德本能激发、道德推卸机制打破以及道德敏感性培养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道德教育对于道德责任缺失的应对,关键在于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个体内心的道德意志坚定、积极道德情感得到滋养、道德心理得到培育及道德能力得到提升,以促成个体的道德人格,强化道德责任感。

关键词   道德责任缺失  道德教育  道德推卸

道德责任缺失就是面对他人的道德急需时,对于本应尽到的道德责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态度。道德责任缺失现象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群体也出现了道德责任缺失问题,学校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强培养,才能有效改善学生的道德责任缺失问题。

一、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本质探寻

从根本上来说,道德责任缺失实际上是对道德价值的虚无,即个体从意识深处丧失了道德意义感。

1.积极道德情感缺乏

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同情、关心、怜悯、恻隐之心等,也包括一些消极情感。积极情感体验的缺乏使得个体在面对道德责任时往往放弃了道德坚守。由于环境条件影响,有的学生缺乏更多感受和体会道德价值的机会,从而对道德价值存在一些困惑。

2.道德理性悬置

德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是由于道德理性的缺乏,个体在道德判断上出现了模糊和犹疑。由于年龄阅历限制,学生的道德认识比较感性,缺乏理性认知,对道德生成和存在的价值意义,以及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为等缺乏透彻理解。

3.道德责任缺失是道德自由的放任

履行道德义务是个体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个人向人发展的必要选项,但是由于道德自由的泛滥,使得个体在现实境遇中,以自由权利为借口,放弃对道德责任的承担。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这需要个体更多的克制与自律,个体思想上稍有松懈,就有可能疏于道德责任的承担。

二、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个体原因解析

1.道德认知不足

道德认知是通过后天教育或实践逐渐习得。而在后天教育中,由于道德教育条件不足,或者是道德教育方法问题,最终造成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不足,导致其并不了解自身在社会中应该背负的道德责任。

2.道德利益纠葛

在个体担负道德责任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帮助别人会造成个体误工误学等问题,对于自身的利益衡量使得很多人“在伸出手的瞬间又把手缩了回去”。学生面对各种事件进行道德利益的衡量,在需要背负更多的道德利益负担时,其很容易选择回避责任。

3.道德推卸心理

人都有自我辩护的冲动,人们往往会对自身愚蠢的、不道德的行为推卸责任,在个体没有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时,这种道德推卸心理机制就会不断地为其自身寻找借口开脱,从而使得个体逐渐走向道德麻木。减少责任承担是人的天性,学生面临道德责任承担时,由于相应的推卸心理作用,会很容易减少自身的责任担当。

4.从众心理作用

从众心理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传染,导致道德行为扩散,如果不道德的行为被扩散,就会造成更多人在担当道德责任时的犹豫。学生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更容易形成从众行为,其在面临相关道德责任时会有意无意追随周围人的行为。

5.同情疲劳

道德源于同情,但是当下各种各样的信息泛滥,使得很多人都产生了同情疲劳或道德麻木,从而在面对一些需要担负的道德责任时,不能全部担负[1]。学生往往比较单纯,更容易受道德感驱使,但是在不断反复的信息刺激下,其必然会产生同情疲劳。

三、学生道德责任缺失的教育应对

1.培育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道德价值取向

道德行为是个体意识观念的外化,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意识观念,有什么样的意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道德实践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传统道德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是对社会各方面利益广泛考虑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符合大众利益,是个体利益和大众利益的统一,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道德价值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坚定个体的道德认同,促成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2]。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深度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要对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点,以及观点中的联系进行详细诠释,同时还要对核心价值观对个体的意义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中对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认知,从思想上接受核心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具体化表述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24个字,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很多价值观点相对遥远,学生要全部掌握和接受以上观点实际上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同时也难以把握其中的要义,因此教师要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以学生身边的事为例,这样更容易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后,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涵。核心价值观对于各行各业都适用,但具体在每个行业领域中的内涵是不同的。对于军人来说,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一颗红心、忠于职守、严于律己、保家卫国;对于工人来说,核心价值观是爱岗敬业、保质保量;对于学生来说,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完成学习任务、尊重师长、和睦同学关系等。明确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内涵后,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会更加具体,在相关问题的推进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实效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的德性基础,在学生以道德为标准要求时,其对于自身的道德责任担负就有了更多自觉。

2.深化道德认知,强化学生道德思想意识

学生的道德责任缺失是由于自身缺乏道德意识,通过道德教育抵抗道德责任缺失时,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对于学生道德的内化实际上就是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3]。首先,教师要向学生阐释道德的意义。学生都会有清晰或模糊的道德概念,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道德意义并不理解。道德意义对于个人而言,是个体善恶分类的基本標准,也是人之成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过上良好生活的前提;对于社会来说,是社会良性运作的社会规则规范,没有道德促成的民众自律,社会生活会陷入混乱。虽然很多学生都会评价别人的行为是否道德,但是对于道德的根本意义并不完全了解,从而使得道德在个体意识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道德意义的阐释,就可以从根本上夯实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基础。其次,教师要深度剖析道德的各种问题。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家庭有伦理道德、工作有职业道德、公共生活有社会公德,同时道德也有高低之别,人格有道德与否之分,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比较模糊,即便是学生了解到应该有道德坚守,但是在坚守道德的过程中由于对于道德问题的模糊,而使得学生的道德实践信心不断被动摇,因此必须要对道德相关问题进行深度阐释,在学生思想意识中建构起一个基本的道德认知框架,使学生明确道德边界。最后,教师要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道德意义。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让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全面了解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惯性。

3.树立道德榜样,对学生群体施加道德影响

道德可以感染,这种感染可以使很多人在道德责任承担时不作为,但个体的榜样示范作用,又会使其他观望的个体投入进来进行道德实践。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还可以借助道德感染这一现象,促成学生的道德培养,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树立道德榜样,扩大道德感染作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道德榜样树立应关注以下几点:首先,可以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榜样引进到课堂中,形成学生学习的道德楷模。如当下社会中通过各种方式选出的道德榜样都具有很强的道德感染力,从其中挑选合适的榜样引进到德育课堂中,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道德榜样的学习。其次,可以把历史中的道德人物引进到德育课堂中。历史中有很多比较出名的道德人物,这些历史人物都有比较突出的道德事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引进一些历史人物,向学生表述其道德表现和价值意义,为学生树立起道德榜样。最后,可以在学生身边发掘道德榜样。虽然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出突出的道德事迹,但是有的学生能够在学校或家庭中坚持尊敬师长,或者是坚持为同学服务,这些都是道德表现,因此可以從学生周围发掘这样的道德榜样,在学生面前树立生动的道德模板,既可以让作为榜样的学生坚定自己的道德实践信心,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道德感染,以此来促成学生对道德责任的积极担负。

4.培育积极道德情感,强化学生道德责任感

有的人可以见死不救而毫无愧疚,而有的人却会由于没有全力帮助别人而感到不安,在同一问题上鲜明的态度反差实质上是由于人际关系中情感的淡化和实利化,在这样的心理倾向下,个体很难形成同情、恻隐等积极的道德情感,而相应的情感缺乏使得个体不背负道德责任还可以安之若泰,最终造成个体道德心理的变异[4]。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增加其道德责任感,使个体意识到事情在自己的责任范畴之内。一方面,加强学生个体的责任意识。每个个体都背负着不同的责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周围人的责任意识不明确,以及家长和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越俎代庖,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责任意识。如很多学生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缺乏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意识,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在面对自己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时也会逃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从整体上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人在社会中有长幼之分、主客之别、远近不同、上下差异等,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遵照角色需要来行事,才能使各种社会关系有序建构,这种伦理道德观念来自后天建构。但是由于教育缺乏或者观念推广不足等因素,很多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的伦理道德教育,从而使得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认知有误区或者是空白,因此就需要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伦理道德角色和责任,在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上,最终促成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育。有了这种道德责任感,才能有效阻断个体道德推卸的心理机制,使得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由于责任感驱使而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5.转化道德教育倾向,熏陶学生道德意识

道德教育是抵抗道德责任缺失的主要方式或途径,也是实践道德的基本方式,但是在现实教育中,由于教育体制、机制以及对于道德教育理解等因素影响,道德教育并没有完全体现对于个体德性培养,或者是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并没有进行道德实践。当下的道德教育基本没有道德视界,本应以德性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却把重点放在个人成功、竞争获胜等方面,在教育实践本身形成了对道德的冷漠,而这种道德责任缺失使得学生从切身实践中感受到道德是可有可无,在利益或成功面前,道德无关紧要,即教育的道德实践慢慢窒息了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在抵抗道德责任缺失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从教育方式、内容等方面促进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而且要在教育倾向上从功利化向“以人为本”转向,使道德教育本身就成为道德的实践,以道德教育的道德实践熏陶学生的道德意识。首先,教师要在实践中确立“以人为本”理念。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德性培养需要为目标,形成学生为德育主体的思想格局。其次,教师要加强道德教育实践的道德性关注。在道德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要素,如教师的道德行为、课程内容的道德安排、道德课程内容等方面突出道德性,使道德教育在实践层面的各个方面都能以道德为主线,让道德贯穿道德教育实践的始终。最后,教师要建构道德教育的德性评价。道德教育以评价为导向,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归根结底取决于评价对于道德的关注程度,在形成以道德内容评价为主、以道德为评价标准的德性评价体系时,道德教育的各方面自然就会围绕道德来转变,从功利化取向向“以人为本”转变。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再论道德责任缺失与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5).

[2] 史小禹.道德责任缺失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5.

[3] 张娜.关于道德责任缺失的德育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7(36).

[4] 吴雪芬.道德灌输与道德培育的学校德育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5).

[作者:余晓梅(1969-),女,重庆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功能的探讨
从德育过程的规律浅谈《三字经》道德教育的实践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孝道教育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证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美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