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庙宇功能、选址与空间关系研究

2020-09-22高璟赵之枫苗强国

小城镇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庙宇传统村落信仰

高璟 赵之枫 苗强国

摘要:近年来,将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热潮不断高涨,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传承并发扬这些价值有利于乡村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庙宇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民间信仰和村落文化的载体,理应受到重视。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地区传统村落群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获取村落中历史庙宇与现状庙宇的基本资料,分析发现村落中庙宇具有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的特定功能;存在节点置庙和村周置庙的选址一般规律;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民居存在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近似孤立四种空间关系类型。研究尝试探索村落中庙宇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今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规划与传承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村落;庙宇;空间;信仰;规划;北京市门头沟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0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7-0063-09 文献标识码:A

The Function, Location and Space Relationship of Templ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the Example of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

GAO Jing, ZHAO Zhifeng, MIAO Qiangguo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 in tak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research object. The value of material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rried by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all sectors of society, which is the root of Chinese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temple is the carrier of folk belief and village culture. Tak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group in Mentougou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obtained basic information of historical temples and current temples in these villages through books,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and found that the temples in the villages had specific functions of folk belief and daily life. The general types in temple site selection are nodal in village and around village.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spatial relations, including four sides surrounding, three sides surrounding, two sides surrounding and approximate isolation. The research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mples in village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in a specific period,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overal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temple; space; belief; planning; Mentougou District in Beijing

引言

2012年住建部正式開展国家级传统村落评定工作,在此之前存在着传统村落、古村落、乡土建筑、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村落等多种表达,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文脉特征且延续至今的村落,下文统一用“传统村落”一词。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吸引了地理学、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学科融合时代;作为物质空间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载体,传统村落集成了微观视角和日常生活视角的历史文化演变,具有从基层与微小尺度反映人地关系的优势。合理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需要以了解村落本身的物质文化特点为基础。目前传统村落研究存在南方强北方弱的空间格局,研究内容集中于空间形态、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人居环境、保护规划策略等关键词[1-4]。由于历史原因,南方传统村落物质与文化形态保存较北方完整,且少数民族型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因此研究多集中于南方村落,对北方村落的关注不足。同时,关于空间的研究主要以宏观空间分布、单个村落空间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为主[5-7],鲜有从空间视角分析村落中单体要素如庙宇与村落关系的。通过大量调研实践,笔者发现庙宇是传统村落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与村落相伴相生,是宗教及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是村民生产与生活实践的产物。因此,探明传统村落庙宇的功能、选址及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关系一方面可以扩展现有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从居民的日常生活视角对传统村落的可持续综合保护利用与历史文化传承起到借鉴作用。鉴于目前对北方传统村落研究的弱势,以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建设三条历史文化带为契机,以京西永定河文化带丰富的历史遗存为背景,以门头沟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对传统村落与庙宇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特定时期人地关系的解释,为今后可持续的村落保护规划提供借鉴。

1村落中庙宇的研究现状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庙宇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用来供奉祭祀祖先,如宗庙、太庙等;二是用来供奉神佛和先贤,如孔庙、岳庙等;三是专指王宫的前殿,即朝堂。本文所研究庙宇属于上述第二种类型,即具有宗教性质和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祭祀性庙宇。庙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然而针对庙宇保护利用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大庙”和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庙宇,对于传统村落中与村民日常生活和信仰息息相关的“小庙”并无有效的保护利用方法,传统村落中的庙宇大都荒废或改作他用。

通过CNKI检索期刊主题词“村落+庙宇”所得文献很少,可见目前对村落与庙宇相结合的相关研究较少,并多从民族学、宗教学和政治学角度,较少从规划空间视角研究庙宇与村落关系。研究大都以单个村落的庙宇为研究对象,缺少从村落群视角的研究。许斌等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例,研究了村落与寺院的共生关系[8],但也是针对“大庙”而言。总体来说,研究分为建筑学视角和社会历史学视角。建筑学研究庙宇具有地域性,王金平研究了庙宇特征及对村落景观的作用[9];俞清源探讨村落与庙会之间的关系[10];张昕等从结构角度研究了庙宇的选址特征[11],朱向东等从社会、空间和构成形态三方面分析庙宇,探讨庙宇建筑形态[12],李欣对现存门头沟境内京西古道沿线的宗教和祭祀空间进行研究,结合所在村落的特征,提出了宏观保护措施[13];李志军等以固新镇传统村落为基础,选取村落中的典型庙宇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建筑单体的建筑形制、建筑构造进行分析,得出庙宇建筑的特色[14]。从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的研究包括:陆栋健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庙宇进行政治社会学研究[15];杨冰从民俗文化视角探讨庙宇与民俗信仰的关系[16];吴世旭以社会学视角研究庙宇重修在宗教中的表达方式[17];黄平芳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庙宇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村落发展的影响[18];廖声丰等探讨了庙宇对村落商业发展的影响[19]。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门头沟地区传统村落与京西古道关系密切。京西古道的出现是门头沟发展史的重要节点,在社会生活中引起了巨大变化;庙宇的兴盛,是京西古道繁荣的见证,如戒台寺、潭柘寺等“大寺庙”至今仍香火不断。寺庙也因为古道的出现而吸引了更多信众去朝拜,从而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现今京西古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百花山香道经过马栏村,所以历史上马栏村庙宇、香客众多;三家店村和琉璃渠村位于京西古道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空前繁荣。村民设立供奉神灵的寺庙祈求平安兴旺,古道的发展带来了传统村落的繁荣,传统村落的庙宇文化也得到传播,庙宇带来的香客又反哺于京西古道[20]。但目前来看,京西地区传统村落中的庙宇缺乏应有的精细化保护,因此研究传统村落与庙宇的关系,有利于维护传统村落风貌,进而提出基于庙宇的村落整体保护和利用方法。

2.2研究方法

京西古道区域范围较大,所包含庙宇数量种类多且复杂,主要依托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其中佛教、道教传播力度大,庙宇数量广泛众多,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传播力度小,庙宇数量相对较少。为了阐明传统村落中庙宇的一般规律及其与村落的关系,确定以门头沟区1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第一批:琉璃渠村、三家店村、川底下村、灵水村、黄岭西村、苇子水村;第二批:马栏村、千军台村;第三批:碣石村、沿河城村;第四批:西胡林村、东石古岩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古籍及现场调研法,对门头沟京西古道沿线的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和居民村干部访谈,记录历史与现状庙宇及传统民居、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3门头沟传统村落中的庙宇功能、选址与空间关系

3.1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京西古道沿线村落中的廟宇大部分兴建较早,随着朝代更替不断被拆除或修建,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通过古籍文献阅读和实地访谈统计,12个传统村落中历史上出现过的庙宇共计88处,根据信仰种类不同分为民间信仰、佛教、道教和西方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四类(见表1)。东石古岩村未出现庙宇,因此图1只标注了11处村落历史上出现庙宇的数量。灵水村、沿河城村、琉璃渠村、马栏村这4个传统村落中历史上出现过的庙宇较多;千军台村、苇子水村、碣石村、西胡林村这4个传统村落中历史上出现过的庙宇较少,都在5座以下。通过实地调研,东石古岩村和西胡林村无现存庙宇,其他10个传统村落现存的庙宇建筑分布共计24处,其中佛教7座,道教3座,民间信仰14座(若多神合祭以主要教派为主)(见表2)。通过现存庙宇数量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庙宇数量对比,发现民间信仰的庙宇数量仍最多,但总数减少幅度大;佛教庙宇数量变化不大,主要由于佛教的教义具有普适性,随着传统村落的形成、繁荣、衰落、再发展,佛教一直都在传播,属于“进行时”[21]。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属于“过去时”,每个时间段民众所需要的神灵崇拜对象不同,导致民间信仰的庙宇在历史发展中变化较大,如西胡林村历史上有九圣庙、龙王庙、山神庙、龙凤庵,随着村落发展,这四个民间信仰的庙宇早已消亡。

3.2庙宇功能分析

3.2.1民间信仰与庙宇

门头沟京西古道沿线传统村落中庙宇的重要特点是多神合祭,把众多神灵安排在一个庙宇内或一座正殿内布置,十分常见(见表3)。如川底下村龙王庙,最初建庙用来镇水,庙内供奉龙王爷,后来因为紧靠京西古道,商业发达,在庙内增设关帝,以求招财进宝;黄岭西村灵泉庵最初建庙以纪念村内泉水的出现,庙内供奉菩萨以答谢上苍,后也因村落紧靠京西古道支线,在南配殿设马王祈求货物运输顺利[22]。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神灵有相通性,会出现一座庙宇内同时供奉宗教和民间信仰神灵,反映了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民间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先贤崇拜在内的传统信仰成分。宗教及民间信仰深刻扎根于村民的心中,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有着深刻影响。它既满足了村民祈求平安的心理,又是村民心中维护村落秩序的道德标杆。庙宇作为民间信仰的载体,不仅服务于本村居民,也通过古道发挥线性辐射影响,使信仰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3.2.2日常生活与庙宇

庙宇作为传统村落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逢重大节日,会在庙宇建筑周围举办活动(见表4)。以琉璃渠村为例,三官阁为市文保单位,旧时楼阁内供奉三官、文昌,正月十五有花灯放于阁楼,行人从楼阁下穿过。近些年来,琉璃渠村开始组织正月十五民间花会,花会通常在村口的过街楼开始,沿着村落主干道游行。同时,琉璃渠村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虎少林会,每逢元宵节,五虎少林会也会进行走街表演,始于村口的过街楼,途中经过关帝庙。这些活动不仅影响着本村村民,对周围村落如三家店村、龙泉务村也有影响,每逢节日,吸引周边村落的村民来此参加灯会、花会[22]。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也常常集中于关帝庙前的空置广场,在此进行交流,琉璃渠村的庙宇建筑与村民生活融为一体,同时也对周边村落有着虹吸作用,最终形成了跨越单体村落的基于庙宇的社会交往空间。

3.3庙宇选址分析

古代庙宇选址没有专业建筑师或规划师参与。为达到庙宇塑造的人工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环境、风水和聚落结构是门头沟传统村落庙宇选址的三大影响因素[14]。门头沟传统村落大多位于山区,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形成极具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村落中庙宇建筑选址依据村落空间形态,受村落交通布局和道路结构影响。庙宇在交通布局基础上选址具有两大特点:便利性和醒目性。便利性是指庙宇选址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干道上,醒目性是指庙宇选址都在村落中的显眼位置,或是道路交叉口,或是村周高地。两种特点均反映了庙宇选址不同于民居的特殊性。从选址角度归纳总结门头沟庙宇在村落中的类型及特征,分为两种类型,即节点置庙和村周置庙。

3.3.1节点置庙

聚落节点空间是点状空间,通常是指聚落的道路交叉口、出入口等,这些节点空间作为村落的活跃节点使整个村落产生交集,同时也是人们的公共活动中心。选址位于村落的重要节点,将村落的道路串联起来,形成秩序感。这种类型的庙宇设置主要分布在处于平原地区的聚落,如三家店村、沿河城村、黄岭西村和琉璃渠村。

以三家店村为例,其位于西山脚下,东望北京小平原,依山傍水,顺势而居。村落保存有二郎庙、龙王庙、关帝庙、白衣观音庵。村落位于永定河出山口,形态受到环境制约成狭长带状。村落主要交通以三家店中街为轴线展开,通过这条“线”带动整个“面”。龙王庙、关帝庙、白衣观音庵均位于三家店中街这条村庄主干道上,在主干道上的重要节点作为活跃节点,丰富了三家店村的空间形态[23](见图2)。龙王庙位于三家店村西入口处,坐北朝南,西临永定河。庙始建于明代,作为民间的水利组织,是村内最靠近永定河的庙宇,起到镇水作用,主街和入口支路交叉口形成一个活跃节点,构成公共空间,对村落起到引导作用。關帝庙位于村西,坐东朝西,始建于明代,大殿内供奉关公像,同时还供奉着一个铁锚。因为村落位于永定河东侧,常年受洪水危害,村中建筑组团犹如船形,故供奉铁锚,寓意村落稳定,免受水患。关帝庙位于村落主干道和支路交叉口,庙门开于西侧,入口一侧有闲置空间形成活跃节点,构成该片区的公共活动中心。白衣观音庵位于村内中街,坐东朝西,所处地形特殊,位于两道路交叉口的三角形区域,庙门正对交叉口,西侧是会馆遗址,现作为三家店村小学,两个公共建筑相对,围合出一个活跃节点,构成一个辐射面较广的公共空间,对村民起到汇聚作用(见图3)。

3.3.2 村周置庙

庙宇作为承载信仰与精神的建筑,其自身意义对村落有积极影响。庙宇布置在村落周围山坡,对村落形成俯视,对村民来说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庙宇自身也可有负面影响,如部分庙宇阴气过重,不宜与民居混杂,无论阴宅阳宅,尽量不要靠近该类庙宇[24]。积极和负面影响都对庙宇选址有引导性,因此有村周置庙这一类型。该类型的庙宇设置主要分布在处于山地地区的传统村落,如碣石村、灵水村和川底下村。

以灵水村为例,整个村落呈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整体空间格局保存完整,传统风貌犹存。灵水村宗教发展多元化,佛、道、释三教相融共存。村落历史上庙宇众多,现大多都不复存在,仅剩南海火龙王庙、灵泉禅寺、魁星阁和白衣观音菩萨庵[25](见图4)。灵水村沿三座大山的脉络展开,有两条沿河主干道。村落主体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两条主干道包围的地势相对平衡,村落主体建筑便坐落于此。灵水村现存庙宇主要分布在村落东、南、北的半山坡,白衣观音菩萨庙位于村落南侧,灵泉禅寺位于村落北侧,东山头建有魁星阁,南海火龙王庙位于西侧半山坡,这四座庙宇在整体空间上限定了聚落的范围,从每个庙宇的位置均可俯瞰村庄。同时,由于庙宇远离村落,其主体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极具特色。

3.4 庙宇与周边环境关系分析

从空间关系看,大部分村落中现存庙宇与周围民居建筑联系密切,通过两者的图底关系,分析了庙宇建筑外部空间的围合情况,发现庙宇与周边民居的组合关系具有逻辑性(见表5)。影响庙宇与周边民居组合的外部空间形式主要体现在入口空间的封闭程度上,因此,将传统村落庙宇与周边民居的组合关系分为四种,即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近似孤立。

灵水村南海火龙王庙为四面围合形态,主要由于龙王庙的入口朝南,正对戏台,入口东西两侧也有民居,从而围合出一个完整的方形空间,这种公共活动空间有较强的汇聚性。三家店村白衣观音庵为三面围合形态,其所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主街和支路交叉口,入口位于交叉口的三角地块,与现在的三家店小学相对,其他三面围合形态的庙宇还有琉璃渠村关帝庙、龙王庙等,这些庙宇与周边民居的组合特征相对模糊,但抽象化之后,入口与周围建筑的关系为近似三面围合形态。三家店村龙王庙为两面围合形态,龙王庙所处的位置是主街上,对面是古村落民居,为京西古道传统村落庙宇建筑与周边民居组合特征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同样组合特征的还有黄岭西村灵泉庵。川底下村娘娘庙为近似孤立的形态,娘娘庙位于村落主体的对面半山坡平台之上,四周没有任何建筑,该种组合特征也比较常见,有碣石村龙王庙、灵水村灵泉禅寺、马栏村龙王观音禅林大殿[26]。

4结论与讨论

总体来讲,门头沟传统村落庙宇选址受地形和村落类型的影响。三家店村、琉璃渠村这些传统村落位于平原地带,庙宇建筑大都散布于村落之中的重要节点,具有很强引导性,以贴近村民生活。因为村落的庙宇不仅作为村民信仰的物质载体,也是村落文化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黄岭西村的娘娘庙位于主干道一侧,前有大片广场,可供村民进行日常的文娱活动。千军台村、苇子水村这些传统村落位于山地地带,庙宇与平原地带的分布不同,因其复杂多变的地形,庙宇多分布在村落周边高地势处,并不完全依附于村落,与居民生活空间相对远离,再如灵水村白衣庵位于村落东南高地,与居民区相对隔离,村民去祭拜时需要先沿石阶登上观音庵,颇费体力,这对村民来说也是一种虔诚信徒的表达方式。此外,由于风水原因,有的庙宇建筑并不建在村落里,与村民的生活空间远离,如川底下村的山神庙。同时庙宇分布也受到村落类型影响,其根源在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门头沟传统村落的形成方式大致分为商贸型、军事型、文化型和普通型。其中商贸型、军事型和文化型这三类传统村落的庙宇相对普通型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种类也多样化(见图5)。

通过从空间视角对京西古道门头沟地区传统村落中庙宇功能、选址及环境关系的基本研究,以及对特定时期民间和宗教信仰的分析,期望对北京建设京西永定河文化带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建议。文化信仰是社会传承发展的根本,今后可依托庙宇所承载的民间信仰价值从以下方面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

将庙宇与京西古道文化相结合。京西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类型不同,传统村落中的庙宇可以根据不同村落类型进行适应性发展,衍生出协调的庙宇文化。同时,京西古道厚重的历史文化有待开发,宗教文化中的庙宇及民俗活动也为京西古道文化提供了鲜活内容。需对旧有古道进行复原,将庙宇与村落、古道关系进行衔接,创造一个京西古道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体系。

根据庙宇在村落中的选址类型可采取不同的保护规划措施。对于节点置庙类型,庙宇大都位于村落中,是村落的“文化命脉”,可以打造与居民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茶余饭后,村民可以在广场上散步、跳舞。还可依据不同寺庙类型,开放部分庙宇空间设置博物馆等以充分利用。村周置庙类型的庙宇一般位于村落外围山上,对于这些庙宇建筑,需要有一个“主客”意识的替换,节点置庙类型的庙宇中,庙宇位于村落中是“主”,民居是“客”。村周置庙型庙宇周围空阔,贴近大自然,自然是“主”,庙宇是“客”,对于该类庙宇的保护利用,注意打造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氛围,强化宗教的神秘性和崇拜感。

根据庙宇与周围民居环境的关系,结合村落的公共空间协同打造物质空间,如文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同时面对乡村精神信仰缺失的现状,结合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精神空间,重新唤回村民与市民的乡土情怀。如三家店村的太平鼓、琉璃渠村的五虎少林会、千军台村的皇封古幡会、川底下村的耍中幡、马栏村的花会、苇子水村的秧歌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村落中的庙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特定日子,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在村落的庙宇周围展开,村民汇聚于此,在享受文化活动的同时,提升了村民认同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伯华,罗琴,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9):207-214.

[2]韩禹文,唐承财,杨春玉,等.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200-209.

[3]黄慧妍,李鸣,李奎.应对文化衰微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以广西玉林市昌穆荘为例[J].规划师,2016,32(z1):111-116.

[4]高珊,林融,庞书经,等.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综合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7,33(4):60-64.

[5]佟玉权.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4(4):44-51.

[6]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2):209-218.

[7]鲁可荣,程川.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以浙江三村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6): 22-29.

[8]许斌,周智生.滇西北高原山地型藏传佛教寺院与村落共生关系研究——以德钦县东竹林寺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 2018,27(1):104-120.

[9]王金平.非居住建筑在聚落中的布局与形态特征分析——以晋商传统聚落中的祠堂、村庙、戏台为例[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

[10]俞清源.平遥县汾河以西村落构成与庙会空间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11]张昕,陈捷.移民聚落中庙宇选址的结构性特征[J].山西建筑,2006,32(19):11-12.

[12]朱向东,王敏.晋东南村庙建筑形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167-170.

[13]李欣.门头沟京西古道沿线宗教祭祀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14]李志军,李刘根,方泽明.涉县固新镇传统村落村庙布局形态研究[J].山西建筑,2017(20):14-16.

[15]陆栋健.乡村庙宇功能的政治社会学研究[D].杭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

[16]杨冰.神灵、庙宇与村落生活:对一个鲁中山村民间信仰的考察[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7]吴世旭.庙宇重修与地方营造[J].文化学刊,2013(5):113-117.

[18]黃平芳.寺庙、旅游与村落社会——一个客家山村的成长境遇[D].广州:中山大学,2012.

[19]廖声丰,孟伟.明清以来山西村落的庙宇与商业发展——基于对高平市寺庄村现存庙宇碑刻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2):45-57.

[20]赵茜,达婷,仝义振.基于历史游径视角的京西古道保护与发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11):154-155.

[21]欧阳文,周轲婧.北京琉璃渠村公共空间浅析[J].华中建筑,2011,29(8):151-158.

[22]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编委会.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3]潘明率,郭佳.京西古道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初探——以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6(5):137-141.

[24]李婉婉.庙宇之德与神圣的约定——桂中马坪村落庙宇秩序空间的人类学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33(3):6-11.

[25]孙克勤.京西古村落地域文化考察[J].中国地方志,2008(7): 54-58.

[26]王南希.京西门头沟山区村落乡土建筑与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庙宇传统村落信仰
破旧庙宇的白月光
信仰
漫画
浅析磁器口古镇庙宇的建筑特色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