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镇域镇村体系空间优化研究

2020-09-22曹晓腾雷振东屈雯

小城镇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曹晓腾 雷振东 屈雯

摘要: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质变,原有镇村体系空间结构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人—地”关系失衡等,使得传统镇村体系空间亟需进行优化。虽然现代农业已经在大多数乡镇推广,但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并没有被转化为规划空间语言。本文在对农业生产方式和镇村体系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镇域镇村体系空间优化思路,以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龙池镇为例,综合考虑镇域农业生产特征与要求,运用ArcGIS位置—分配模型与村庄潜力评价结合的方法对其镇村体系空间进行优化,最终得到“1个中心社区+4个一般社区”的区划结果,并对各个社区中的不同村庄进行了分类引导。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镇村体系;空间优化;龙池镇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7-0027-09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Urban-Villag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aking Longchi Town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O Xiaoteng, LEI Zhendong, QU We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is changing structurally,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original urban-village system and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been broken. The large-scal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style, and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imbalance make the traditional urban-village system space urgently need to be optimized. Although modern agriculture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most towns, the technologies and approaches have not been implemented into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urban-village system,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dea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urbanvillage system. Taking Longchi Town in Pucheng County, Weinan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 consid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uses the methods of ArcGIS location-allocation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to optimize the urban-village special structure. Finally, it gets the result of one central rural community and four general rural communities, then it guide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the communiti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village system; space optimization; Longchi Town

引言

長期以来,中央持续关注我国农业发展问题。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发布,确定了“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的发展定位[1]。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并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毫无疑问,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质变,原有镇村体系空间结构与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传统的“人—地”关系严重失衡。但现有的镇村体系正在被动适应这种变化,甚至阻碍了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已有的镇村体系规划原理与方法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之间几乎毫无关系,城乡规划学与农学在村镇规划领域几乎没有学科交叉研究。因此,从区域角度对镇村体系空间、经济、环境的重构与整合,已成为乡村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3]。

2规划实践:陕西省龙池镇镇村体系空间优化

2.1龙池鎮概况

2.2.1基本特征

龙池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东南25公里处,是蒲城县域范围内典型的农业型镇。截至2018年,龙池镇共有1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城镇人口1756人,村庄人口34389人。龙池镇总用地面积7165.1公顷,其中城乡居民点用地620.9公顷,农林用地6512.4公顷,水域用地10.3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21.5公顷(见图1)。

龙池镇属于设施瓜菜区,以种植设施西甜瓜和秋延辣椒两种经济作物为主。西甜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每年3~7月进行,经过整地、搭棚、育苗、嫁接、栽苗、授粉、掰芽、整蔓等多个工序后收获上市,种植面积约为4500公顷。辣椒种植主要集中在每年8~12月进行,西甜瓜种植收获结束之后,为了避免耕地闲置及设施大棚的浪费,多数农民选择在后半季在棚内继续种植辣椒,种植面积约为4000公顷。

2.1.2存在问题

经过多次深入龙池镇实地调研,总结分析其镇村体系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间的不适应问题如下:

(1)镇村等级规模与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匹配。龙池镇人口不足500人的村庄约占总数的60%,人口不足200人的村庄约占总数20%,自然村规模较小且布局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5亩,现状镇村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2)镇村职能结构与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错位。随着龙池镇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镇域内多个村庄出现农资售卖、农产品运输、农业采摘等从农业生产延伸出来的二、三产业,但现状镇、村职能并没有随之进行差异化调整。(3)镇村公共服务设施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适应。截至2018年,龙池镇域内的中小学均已停办,镇卫生院的使用率也逐年下降。与生活性公共服务设施不断“萎缩”的状态相比,生产性服务设施却一直处于自发增长状态,镇域内用于运输集散的仓库已有约200个,但由于缺乏对各类生产性服务设施体系化的引导布局,龙池镇的农业生产水平难以突破瓶颈。(4)镇村道路交通网络不符合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龙池镇道路建设的重点一直在省道、县道、乡道等高等级道路,对田间路、生产路的关注较少,而在农作物收获季节,田间地头大型货车较多,配置过低的道路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运输。

2.2龙池镇现状村庄条件评价

根据镇域村庄基础条件,选取区位交通、聚落空间、公服设施等作为评价村庄的基础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的权重赋值(见表1);同时,选取特色资源、经济条件、生产条件等作为判别村庄特色的修正性指标,对定量因子进行修正,建立村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根据龙池镇村庄潜力评价表和修正指标表,对镇域内48个自然村村庄进行评价,将村庄分为三种类型,“10分”代表条件较好,“5分”代表条件一般,“1分”代表条件较差(见图2)。

2.3龙池镇新型农村社区区划

2.3.1道路交通网络数据建立

道路交通网络数据的建立是位置—分配模型的基础。将研究区域的道路数据输入ArcGIS平台,并按照等级差异对道路平均速度分别赋值,得到该区域的道路交通网络模型。

龙池镇现状道路包括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田间路、生产路等,根据不同层级道路发挥的作用,可将镇域道路交通网络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田间路三个等级,主要道路包含省道与县道,次要道路包含乡道与村路,田间路包含生产路与田间道路。

综合考虑龙池镇现状道路状况和现代设施农业的种植要求,完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的基础条件,并以200m×400m为尺度补充生产路,结合实地调研及相关规范,对三级道路的平均速度分别赋值为40km/h、20km/h、12km/h,构建适宜农业生产的道路交通网络(见图3)。

2.3.2设施点、请求点、阻抗中断确定

在位置—分配模型中,设施点是提供服务的点,请求点是接受服务的点,阻抗中断是指从设施点出发到请求点之间必要的时间距离,将镇域的空间要素抽象为“点”参与模型运算。

龙池镇新型农村社区区划中,选取村庄评价潜力值为10分、5分的22个自然村作为设施点候选项,并规定镇区所在地龙池村及原乡政府所在地钤铒村为必选点;将生产路围合而成的每一个耕地田块视作一个单独的请求点,根据道路交通网络布局,镇域范围内共有910个请求点;以农民可接受的耕作时间半径作为阻抗中断,结合调研结论,确定10~20分钟为耕作时间半径范围,以2分钟为间隔,共做6次模拟(见图4)。

2.3.3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运算

“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是位置—分配模型的一种模型算法,其目标是在所有候选的设施选址中挑选出数目尽量少的设施。

龙池镇新型农村社区区划中,运用“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对龙池镇新型农村社区区划模拟,分别以不同耕作时间作为阻抗中断,进行6次模拟并统计模拟数据(见图5、表3)。

根据模拟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除阻抗中断为10分钟外,耕地覆盖率均达到100%;(2)当阻抗中断低于14分钟时,设施点的数量变化明显;(3)当阻抗中断为14分钟、16分钟、18分钟时,三次模拟的结果均保持一致,且设施点布局及覆盖范围较为均匀;(4)当阻抗中断为20分钟时,设施点数量减至4个,但覆盖范围过大且不均衡。

综合考虑镇域现状因素,选取阻抗中断为14分钟、16分钟、18分钟时的模拟结果作为龙池镇新型农村社区区划依据。即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下,龙池镇宜区划为1个中心社区和4个一般社区,中心社区为镇区所在地,4个一般社区分别为张家社区、钤铒社区、车杜社区、金星社区(见图6)。

2.4龙池镇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引导

分别统计龙池镇5个新型农村社区所覆盖的自然村,结合村庄现状条件评价结果,将镇域自然村分为重点发展、控制发展、特色保护、绿色消解4种类型,引导不同自然村围绕社区中心分类发展。对位于社区中心的村庄重点发展,集中建设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对较大的村庄进行控制,不再新增建设用地;对有历史价值的村庄进行专门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办法;对较小的村庄进行搬迁,确定用地置换政策(见图7)。结合现状条件对每个社区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确定其主要农业类型,根据耕地承载力初步测算社区人口,得到每个社区的发展导向(见表4)。

镇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结合村民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包括生活性服务设施和生产性服务设施两类,分为中心社区与一般社区两级,并应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龙池镇中心社区生活性服务设施以镇域总人口为标准,配置卫生院、小学、幼儿园、养老院等设施;生产性服务设施主要发挥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作用,配置物流集散中心、生产服务中心、农业科技站等设施。一般社区生活性服务设施以社区总人口为标准,配置卫生室、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等设施;生产性服务设施以支撑农业生产为主,配置农作物仓库、农资售卖点、农机修理点等设施(见图8)。

3结语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从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角度优化镇域镇村体系空间是实现农业型乡镇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农业生产方式和镇村体系空间的作用机制入手,提出了镇域镇村体系空间优化的路径,旨在科学引导镇域村庄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有序发展,并以陕西省龙池镇为实践案例,得到“1个中心社区+4个一般社区”的规划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以下方面有待深入探讨:一是农业型镇一般包含多种农业产业类型,本文只考虑了种植业对镇村体系空间的影响,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二是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引导中,主要对现状村庄进行了分类,下阶段应对不同类村庄制定具体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10-20)[2020-05-25].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0-05-25].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3]雷振东.整合与重构:关中乡村聚落转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赵思敏.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聚落体系重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5]陶小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探讨——以广西扶绥县为例[J].规划师,2012,28(5):25-29.

[6]何灵聪.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我国镇村体系规划进展与展望[J].规划师,2012,28(5):5-9.

[7]孙建欣,吕斌,陈睿,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村庄体系空间重构策略——以怀柔区九渡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09,16(12):75-81,107.

[8]李祥龙,刘钊军.城乡统筹发展,创建海南新型农村居民点体系[J].城市规划,2009,33(z1):92-97.

[9]郐艳丽.浅议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发展格局的调整[J].小城镇建设,2012,30(5):33-37,41.doi:10.3969/j.issn.1002-8439. 2012.05.007.

[10]郭炎,刘达,赵宁宁,等.基于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转型与聚落体系规划——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8,10(1):168-186.

[11]周洋岑,罗震东,耿磊.基于“精明收缩”的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以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为例[J].规划师, 2016,32(6):86-91.

[12]周鑫鑫,王培震,杨帆,等.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村庄布局规划思路与实践[J].规划师,2016,32(4):114-119.

[13]邵帅,郝晋伟,刘科伟,等.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视角下的城乡居民点體系空间格局重构研究——框架建构与华县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5):84-93.

[14]乔伟峰,吴江国,张小林,等.基于耕作半径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安徽省埇桥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2):1557-1563.

[15]唐丽静,王冬艳,王霖琳.基于耕作半径合理布局居民点研究——以山东省沂源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59-64.

[16]胡冬冬,张古月.农业规模经营导向下的中部平原地区村庄体系布局[J].规划师,2014,30(3):22-27.

[17]马琰,崔小平,雷振东.青海浅山区新型镇村体系适宜性规划方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167-169.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