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众包理念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众采平台研究

2020-09-22王招林曹凯滨乔如娟

小城镇建设 2020年7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

王招林 曹凯滨 乔如娟

摘要:鄉村人居环境具有点小而多、面广而散的空间特征,面对新时期乡村人群多元化转变及环境供给的精准化要求,传统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制约了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本文借助众包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及目标指导下,以公众参与为目标,以信息平台为媒介,以数据采集为核心,通过管理机构的组织主导、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建设机构的实施,将“自下而上”的需求匹配与“自上而下”的精准供给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循环交互的监督机制,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乡村众采平台,共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创新乡村振兴资源的精准投入方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用性服务的发展。最后,以广州市增城区乡村众采平台为例,总结探讨乡村众采多元主体的价值驱动、环境诉求的精准采集、信息平台的整合统筹及采集成效的互动反馈等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积极借鉴。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乡村众采;众包;公众参与;广州市增城区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4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7-0020-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rowd Collection Platform for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rowd Sourcing

WANG Zhaolin, CAO Kaibin, QIAO Rujuan

[Abstract]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ha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any, wide and scattered. With the diversified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the precise demand of environmental supply, the traditional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has restricted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demand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concept of crowd sourc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asks and objectives of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with the obj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media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the core of data collection,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ing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echnical support of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top-down" demand matching and the "top-down" accurate supply, forms a circular and interac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establishes a rural crowd collection platfor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to innovate the accurate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services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taking the rural crowd collection platform of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rural crowd collection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value driving of multiple subjects, precise collection of environment appeals, data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 of collection results, in order to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China.

[Keywords]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rural crowd collection; crowd sour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Zengcheng District in Guangzhou City

2.2协同共识的多元主体

2.2.1 以参与为目标的公众群体

公众既是乡村环境生产者,也是环境整治受益者,同时也是其他三大主体服务对象,是乡村众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主要承担采集上传数据、实时跟踪监督,实现环境信息共享反馈。公众通过自身的移动通讯及社交网络媒体终端,突破传统乡村地区的时空限制,不再拘泥于一时一地,大幅降低参与的公共成本[20],极大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并通过现代网络、地理信息和数据库等技术能够高效、便捷、动态地进行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及检索,扩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无障碍沟通。

2.2.2以组织为主导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域内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总负责,为乡村众采提供组织服务和制度保障,受域内乡村人居环境委员会领导,依据域内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谋划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目标,完成乡村众采任务需求报告,明确任务范围、要求、计划等内容。管理机构本身不具备专业的媒体运营及技术咨询能力,通过指定部门、公私合营或购买服务等方式确定平台运营服务机构[17],将乡村众采委托相应的服务机构,并全程提供服务、管理和监控等工作,协助完成各项重要任务节点审核及辅助决策工作。

2.2.3以支撑为宗旨的服务机构

作为维护和运营的服务机构,提供基础的软硬件支持,并负责规则制定、数据和应用安全管理。服务机构不仅具备网络信息和媒体运营能力,而且具有乡村规划和建设管理经验,在政府管理机构有效指导和监督下进行时空信息云数据平台建设和运营,制定平臺高效及安全规则,并通过平台技术设置与保障措施加以落实。服务机构对平台自身运行、资源调度与平台使用人审核监督负责,为乡村众采方案制定和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2.4以实施为使命的建设机构

建设机构主要承担管理机构分发项目的方案编制和实施建设,将项目具体实施计划、建设方案及实施成效反馈给公众和管理机构,接受公众的跟踪监督和管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其构成类型非常广泛,主要包括辖区各政府职能部门,所属镇街、社区、集体组织,参与规划建设施工的各类社会企业或公益组织,其中当然也包含自建自整的村民。

2.3 循环交互的监督机制

四大参与主体在乡村众采拥有各自相应的价值诉求及参与目标。管理机构通过服务和建设机构的连接,在信息平台的互联共享作用下,与公众之间通过“明确任务—任务发布—采集上传—信息反馈”等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共享与反馈,并通过服务及建设机构的“实施”和“支撑”,发挥云端数据、信息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技术优势,共同促进参与主体之间交互循环协同运行。

各参与主体之间彼此相互引导、规范、控制和监督。管理机构依据乡村整治目标,明确任务需求,甄别选择服务机构开展众采活动;服务机构根据任务要求搭建信息平台,全程负责运营和维护,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任务,激励引导并挖掘利用公众资源,开展环境数据采集,借助信息平台收集的信息,汇总分析数据并推送至管理机构,通过审核分发至相匹配的建设机构付诸实施;建设机构可直接与公众协调咨询相关具体需求,并将整治方案或实施效果反馈给政府与信息平台,并接受全程监督和考核。

3乡村众采的实践应用

广州市增城区通过“人居众采”及“河涌众采”等形式将乡村众采平台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上报问题—处理问题—反馈处理”全流程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见图3)。结合增城区的实践应用,在前文构建的乡村众采框架基础上,总结众采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积极借鉴。

3.1 多元主体的价值驱动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难点就在于“取之于众,受之于众”,乡村众采整合乡村地区原村民、新乡民,游客、创业者、新型农场主、志愿者等多元人群,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与诉求,积极优化改进传统人居环境整治供给缺陷,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环境供给模式;管理机构在乡村众采平台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并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其构成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及各职能机构、社会组织、专家与社区规划师等等;服务机构是平台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支撑,起到技术支撑与流程把控的作用;建设机构是环境整治相关部门,完成环境整治任务。乡村众采平台整合发挥四大参与主体各自的公共价值、管理机制、专业价值及市场价值,使其转化为乡村众采的驱动力。

3.2环境诉求的精准采集

乡村众采对象涵盖乡村生活条件、公共环境、公共服务、特色风貌、经济社会等五方面,其中每项具体整治要素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并结合增城的实际情况,整合形成易操作的乡村环境整治要素内容分类体系,集成于基础平台,简化公众参与方式,方便公众选择,同时统一规范采集内容,便于后续数据整理分析(见图4)。信息平台提供定位采集和“随手拍”两种方式采集乡村人居环境数据[22],其中填表定位采集通过浏览、定位、填写、上传相关信息表格和图片;针对公众看不懂地图,采用智能定位“随手拍”,借助智能手机自带GPS模块功能,拍摄并上传附有坐标信息的照片,并填写关联的文本信息,做到“傻瓜式”采集,便于推广和普及,将环境要素的空间属性与公众的环境诉求之间建立信息关联,便于整体评估域内空间环境整治的差异性需求。带位置的照片、文本等数据对乡村地区人群的行为进行客观、连续、实时地感知、观测和计算,使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基于公众环境空间行为的理解和交互规律开展工作,有效促进各种环境信息在空间上的整合投射生成。

3.3 信息平台的整合统筹

乡村众采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与PPGIS服务器进行图文交互及信息查询,是基于位置服务(LBS)的众包数据动态接入、存储处理及共享共用的应用平台。参照乡村人居环境要素分类体系对纷繁芜杂的环境数据甄别提炼,整合形成系统性、项目化的乡村人居环境项目数据库,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决策提供多维化信息数据,利用智能化自动匹配技术,辅以人工识别措施,将附有属性(包括位置、规模、要求、目标、时序等)的环境项目统筹分发到相匹配的建设机构,其中规模大、要求高、难度大的环境项目,可单独开展咨询来综合评估决策,并通过公众(C端)和管理(G端)端口能全方位展示项目位置规模、处理说明、实施照片及整治方案等各项信息,既公开透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信息,也直观了解公众群体意愿和评价(见图5)。乡村众采通过“项目采集梳理—平台统筹评估—项目推送监督—建设资金配套拨发—项目组织实施”一套完整的供需互动和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将各部门分散独立划块的乡村振兴资金和政策资源,调整由乡村人居环境管理机构依据域内项目行动计划统一直接分配给具体的建设实施机构、部门或企业,改变过去僵化的“自上而下”式资源分配方式,不仅提升专项整治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惠及的人群更加精准,项目落实更加具体,摒弃过去乡村振兴资源层出不穷的错配、漏配及超配现象。

3.4采集成效的互动反馈

乡村众采通过“自下而上”采集现状数据,是否得到及时有效采纳或回应,影响着公众是否持续关注或参与;管理机构通过“自上而下”反馈项目实施效果,是否满足公众的诉求或期望,也会影响着公众是否持续关注或参与,至此,在公众与政府间建立“参与—反馈—监督—再参与”的反馈和交互行为,并产生大量且真实的互动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互联共享,透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过程,从行为经济学视角[23]来分析,上述互动过程,充分尊重公众参与者自身及其利益诉求,也发挥公众的提议、监督作用,提高政府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公信力[17],促进公众对乡村众采平台及活动的持续关注,激发公众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见图6)。

4 结语

鄉村众采通过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搭建基础平台,实现数据的汇集、多元主体的协同及公众的全社会和过程化参与。乡村众采实施重点要建立以市县为单元,组建统一协调的乡村人居环境组织机构和管理团队,制定一系列匹配的激励、评价、监督及考核等管理制度和措施,创新配套的网络信息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将环境整治方案征求、评估、公示、咨询等服务模块集成于乡村众采平台,并整合于市县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系统,保障乡村众采平台长效规范化运行,服务支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Ellés-Arolas E, González-Ladrón-de-Guevara F. Towards an Integrated Crowdsourcing Definition[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2,38(2):189-200.

[2] 兰艳,李朝明.众包的内涵、产生机理及风险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7,17(7):62-68.

[3] 周素红,彭伊侬.众包理念下的参与式新型城市治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7:782-792.

[4] 余琨岳,顾新,王涛.第三方众包平台的价值实现机理和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坛,2017(4):21-26,34.

[5] 林素芬,林峰.众包定义、模式研究发展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4):212-217.

[6] Nam T. Suggesting Frameworks of Citizen-sourcing via Government 2.0[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12,29(1):12-20.

[7] 余世英,明均仁,熊璐.基于威客模式的网络运营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3):9-16.

[8] 李文姝,张明.基于云计算和众包模式的小城镇智慧规划管理技术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0):206-210.

[9] 孙良俊,王惠琨.基于众包模式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构建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6,23(3):91-96.

[10] 孟韬,杨薇.互联网环境下“公民众包”的兴起与公共管理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7):29-35.

[11] 郭鑫鑫,王海燕.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数据众包的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商业模式构建[J].管理评论,2019,31(7):56-64.

[12] 高国伟,郭琪.大数据环境下“智慧农村”治理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2018(12):101-111.

[13] 段志强,蔡为,余晓敏,等.面向规划管理的众包数据接入与存储处理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17,15(11):1,8-11.

[14] 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15]刘瑞刚.由“三农”到“四乡”——新时期乡村振兴规划关注要点的若干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44-150.

[16]丁奇,李俊峙.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村庄“三生一体”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五莲县董家楼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20,38(3):80-87.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3.

[17] 席广亮,甄峰,李晓雨,等.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微参与”:微时代城市管理的思考[J].规划师,2013,29(2):37-42.

[18]严杰,刘人境,刘晗.国内外众包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7(8):59-68,151.

[19]万耀璘,徐晴雯,廖彬超,等.众包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9(5):409-416.

[20]茅明睿,储妍,程辉,等.规划云平台:“互联网+”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9-34.

[21]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广州市图鉴城市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增城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指引[Z], 2018.

[22]刘振荣.移动众采平台——“众包”模式下的数据采集新应用[EB/OL].(2017-10-10)[2020-05-10].https://mp.weixin. qq.com/s/yaiL9Urqiy0hb3yaJFdirg.

[23] Ariely, Dan. Predictably irrational-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J].Mathematics & Computer Education,2008, 32(3):526-528.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我国档案志愿者活动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监督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困境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