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引导与实践

2020-09-16林金惠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生

林金惠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需要得到重视。然而,家庭的溺爱,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交往的主动性欠缺等因素,影响着小学生顺利自然地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文章指出,教师可通过这三个策略来培养与提高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并行、创设交往与沟通的情境、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关键词:人际交往与沟通;小学生;培养策略

人是社会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人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仅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还会促进与交流对象的关系。人际沟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它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需要把握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特点,分析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引导。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特点

素质教育是强调学生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小学生逐渐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相对于幼儿园,学生接触的人更多,面对的环境也更复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的环境是陌生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会逐渐适应,并在这一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化教育,其中,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促使小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对象主要有家人、同伴、教师,他们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与他们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氛围以及心理需求有关。同伴交往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中具有关键作用。小学生与同伴交流的特点表现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相似的动机、共同的心理需求、居住邻近的基础上。如二者都喜欢打篮球、有共同的任务、都受到了教师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强化了学生选择兴趣、爱好相同的同伴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与家人交流也比较多,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家庭是小学生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情感寄托。因此,小学生与家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随意和情感化,更多地表现为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的交流。由于小学生的学校生活时间更多,小学生与教师交流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同时肩负着管理学生的任务,往往表现得较为严格。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以及对教师的尊重,与教师交流时往往表现出敬畏、听话、懵懂的特点。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不同,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代表矛盾。学生的年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接近,这为学生与同伴交往提供了条件。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受年龄以及阅历等的限制,很多小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表现出重友谊、好交往的特点,他们乐于过集体生活,重视同学间的友情,但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在与同学相处时容易受到挫折,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个别人甚至会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害怕与人交往”。导致小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生活环境影响方面来看,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中长大,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独享着身边的资源,他们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不屑于与人沟通交流、不愿意与人合作。因此,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学生缺乏独立的能力,在独自与人沟通交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第二,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展中,他们没有社会化,对人际关系认知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不重视与他人的交往,也不会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往往表现出任性淡漠的情感,不会促进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第三,从小学生的交往心理来看,很多学生虽然在集体中生活有交往的愿望,但主动性欠缺,往往等待他人与自己先交流,甚至消极等待或拒绝。这与学生的交往经验和自信心有关,失败的交往经历会降低学生的交往主动性和自信心。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引导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并行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促进,尤其是在课堂上的训练。作为知识输出、语言表达的综合运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持续地训练。课堂本身就是一个交往的场域,课堂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多向的交往,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不仅需要进行理性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规则等知识的探讨,还要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训练。首先,在讲解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时,可将技能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步骤,如举手、起立、面带微笑、回答完毕鞠躬等。这样,可以使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和学生互动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不要立即否定,应耐心等待,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榜样。最后,教师可以在生活中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多留意和反思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情景,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进而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更有礼貌、更自如地与他人交往。

(二)创设交往与沟通的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一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影响。情境设计需要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情境创设方式筛选时,要考虑情境方法的适合性。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情境,如购物时与人交往的情境、在公交车遇到同学的情境、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境、与爸爸妈妈争论一件事情的情境等。通过情境训练,学生可以模拟体会人际交往和沟通的体验,把握在交往中的态度和自我表现,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礼貌、自如、轻松地与他人交流与沟通。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把握一个关键点,就是学生的人际交往不是孤单的、封闭的,而是包含一系列的情感、认知的过程。因此,在创设相关情境时要做到情景相融,并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促使教学情境和谐发生。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以创设“妈妈我想对你说”的话题情境,结合小故事、小话剧的形式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想跟妈妈说的话,通过小话剧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片段,让学生体验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产生对母亲的爱的表达。这样,学生在与父母交流时会多出一份情感力量,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学会情感的投入。

(三)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学校生活中的交往是学生交往的一部分,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学校要和家庭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学生交际与沟通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天性,畅谈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活动中增进友谊、联络感情。同时,家庭是学生成长十分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人际交往方式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因此,教师要和家长合作,引导学生的人际交往向好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教师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家长做好榜样,并在生活中合理地引导学生恰当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人际交往问题时,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一起观察学生的情况,通过家校合作找出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问题的原因,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学生更顺利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亚丽.少先队小队活动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厦门市A区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7.

[2]刘穎.如何构建小学生人际交往主题校本心理课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8).

[3]陈江辉,张烨.情绪管理视野下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9(03).

[4]李碧燕.基于问题诊断的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探析[J].教育观察,2019(17).

[5]金丽敏.情境教学: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操作性范本[J].名师在线,2020(08).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