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6杨志敏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道德与法治小学

杨志敏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判断能力,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学校与教师必须重视该门课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文章指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采用情景教学法来授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景教学法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随着教材名称的更改,教材内容也相应地做出了修改,2016年秋季起,小学思政课使用的便是新版的教材——《道德与法治》。

思政课程的调整,显示出我国对义务教育体系中德育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并未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专业教师缺乏——由于教师资源紧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大多由其他科的教师兼任,这就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无法精准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正确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规律;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中,笔者着力探究第二个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以有效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教学法简要介绍

建构主义者提出情境性的认知观点,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之外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指出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等,其中的抛锚式教学又称情景教学、实例式教学,指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一确定问题一自主学习一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學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一方面,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教学内容,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期待,促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堂教学中,促发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以用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素材创设情境,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意识,让学生自觉地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星期六早上,小华早早起床和妈妈出门到广州地铁博物馆参观。来到地铁博物馆,小华兴奋不已,一会儿跑到这,一会儿跑到那,并大喊着:“妈妈,快来看,快来看,这个‘地铁模拟驾驶室很有趣,我想要试试。”说着,小华便迫不及待在地铁模拟驾驶室操纵台上好奇地用力摁摁这,掰掰那。参观完广州地铁博物馆,小华和妈妈到附近的超市购物。只见妈妈在认真地挑选东西,而小华推着超市的购物车兴奋地从这边跑到那边,嘴里还说着“冲呀”的话语,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随后,笔者提出问题并让小组讨论:单从情境中来看,同学们喜欢“小华”吗?为什么?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公共场合”,也没有直白地说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采取了情景教学法引入教学内容。由于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此有着较为丰富的体验,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在最后的小组交流讨论意见时,各个小组的意见大同小异——不喜欢小华,因为他在博物馆大声喧哗,不爱护里面的东西,在超市横冲直撞,十分危险。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向学生抛出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情入境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后,教师再总结:像博物馆、超市这样的场所是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讲文明,举止得体,否则会像小华那样惹人讨厌,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样一来,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使学生自动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生活中,提醒自己不能像“小华”那样,只有做一个讲文明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喜爱。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教育领域,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直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贴近实际生活,当出现教学内容距今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感受的情况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感受。

例如,在上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课时时,因学生缺乏相关经历,若单纯依靠教师“灌输式”的解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此,笔者事先搜集了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有文字、图片等史实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微课。在正式上课时,笔者首先渲染气氛:同学们,大家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纪念日吗?是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把国家公祭日定在这一天呢?那是因为,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在学生为遇难人数而触目惊心时,笔者将事前制作好的微课播放给学生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神情凝重,若有所思。看完之后,笔者出示这样的问题:在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情况下,中国人民是如何顽强抗日,一步一步取得了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相关的教学情境,首先奠定了整节课严肃的教学气氛,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学生合作探究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

以上只是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所展开的粗略之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仍有待广大同仁不懈地探究。就像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笔者相信,只要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便能有效地促使学生集中精神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刘惠珠.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罗昌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情景教学法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运用情景教学法开展酒店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究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