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教”与作文教学的融合

2020-09-16张帮进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教写作素材作文教学

张帮进

摘要:“诗教”与作文教学两者应该做到有益融合,相得益彰。诗词是中华人文文化的荟萃,“诗教”活动意义深远。诗词可以丰富写作素材;诗词可以助力学生写作“立意”;诗词可以助力学生提高写作技巧;诗词可以助力学生作文的“升华”。另一方面,以优秀作文为蓝本进行诗词创作,可以使“诗教”活动有坚实根基。优美作文意境可凝练成诗句;作文的修辞可以增加诗词张力;以作文为蓝本的诗词创作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诗教”;作文教学;写作素材

创建书香校园,弘扬传统文化,很多学校举办了“诗词进校园”的活动。“诗教”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诗词具有意境美、形式美、韵律美等特点;“诗教”活动的诗词内容还对语文的作文教学有很大帮助。

一、诗词给作文教学助力

(一)用诗词丰富写作素材

1.诗词是中华人文文化的荟萃,“诗教”活动意义深远。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诗词中的佳句精炼隽永,给作文写作这座“大厦”添加了“砖瓦”。唐诗、宋词、元曲……佳句无数,皆可作为人文素材融入学生日常的作文写作。学生在写作文时依据创作的情境,只要将诗词佳句用在合适的地方,就会给作文增色不少,或者成为点睛之笔。

2.诗因于事缘于情,有些古诗词蕴含较强的故事性,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例如王维的《渭城曲》,可以用作离别主题方面的素材;秦观的《鹊桥仙》,可用作爱情主题的素材;刘皂的《渡桑干》,可用作思乡主题素材……例如,有一位学生写《父亲》。父亲离开乡村将要去城市打工。当她写到送父亲坐上班车的一瞬间,她满怀惜别深情,不由联想到《渭城曲》里大诗人王维送别至交好友的故事,写道:父亲此别,到过年才能回来了。不知为何,我忽然想起千年前那个黄沙侵袭的边关小镇,小雨洗濯过的瓦楞旅社,杨柳随风飘拂,“诗佛”与好友那场注定打动无数文人墨客的饯别酒宴……他的心情有没有我此刻的淡淡忧伤呢?她将古诗词的经典故事融入作文中,写来感人至深。

(二)用诗词助力学生写作“立意”

文贵立意。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好诗词,在情感表达和意境的创建的艺术效果来说,是有比较高的高度的。“诗教”活动,学生用心品读诗词,体会诗词韵味,精神层面则会得到拓展。学生借助对诗词的情感和意境的领悟,提高确立作文主旨的能力。

平时学生写作文多是写关于同学间或家庭间相处的事情,虽有正确的立意,但不外乎关心同学、团结互助、父爱母爱之类,还是属于比较“清淡”的。在“诗教”活动中,学生熟读优美诗词,耳濡目染之下,写作文时的立意明显会高上一层。例如学习岳飞《满江红》的报国热忱,心怀激烈;曹植《赠白马王彪》的立志高远;文天祥《正气歌》的爱国忠烈;王维《相思》的深切思念;孟郊《游子吟》的母爱伟大……这些瑰宝无不给人以启迪。学生只要对诗词细读慢品,就会打开眼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最后再将共鸣、体会融人到作文写作的立意中去,立意自然较好,不再是平淡無奇了。

(三)诗词助力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诗词文化里积淀下许多公认的优秀写作艺术和技巧。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技巧,从而妙笔生花。“诗教”活动后,学生在写作文时,结构上完全可以借鉴诗词里“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诗格》),以及“凤头、猪肚、豹尾”(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表达方法上可以借鉴诗词里“赋、比、兴”,以及“意象”“白描”等手法。让作文创作行文缜密,连贯呼应,有力地表达作文主旨。

例如刘皂的《渡桑干》: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教”中学生学习了此诗,起句点明事情发生的原委,诗人旅居并州超过十年了。第二句承接上文,因久别故乡,诗人归心似箭,思念家乡咸阳,行文接得自然动情。第三句是“转”,这是关键点。一般要更深入或者有所转折。“无端又渡桑干水”,命运似乎和诗人开了个玩笑,使他离家乡更远了,内心惆怅无奈。最后是“合”,此处应该是要把主旨进行最终呈现,尽量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却望并州是故乡”,结句给人有些意料之外的感觉,诗人此时已经对并州产生感情,并州也是他的故乡了。“合”处既抒发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又令人遐想,人生何处为故乡?“起承转合”的写法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好好借鉴。古诗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结合诗词名篇来指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正确使用方法。当学生融会贯通后,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四)诗词助力学生作文的“升华”

对于文章的升华,学生对这一块不容易领悟和掌握。假如和“诗教”结合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古诗词的行文较为严格、比较讲究诗文结尾的升华,学生可以从中借鉴一二。

升华主旨的方法一是由表及里,揭示本质。例如“诗教”中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诗从生活写起,最后以哲理归结,成为名句。这样启发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升华主旨的方法二是由点到面,揭示普遍性问题。例如“诗教”中朱熹的《观书有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从“方塘…‘云影”讲起,最后揭示规律,升华。学生有了熟悉的诗文为依托,恍然大悟。升华主旨的方法三是由此及彼,同类联通。例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前、后诗文的道理有相似联通之处,让人明了。升华主旨的方法四是从具体人事到为人处世,以小见大。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句写诗人和杜少府的个人友谊,后句为千古名句,上升到反映世间所有人的友谊纯真。学生可以结合具体的诗文来领悟作文教学中的作文“升华”问题。

二、优秀作文为诗词的创作张本

(一)优美作文意境可凝练成诗句

诗的第一重要性是诗中的“情”“意”是否感人、恰当,然后再来看韵律、形式等问题。当我们学生作文里的“情”“意”优美感人时,恰是作为提炼诗句的极佳蓝本。例如冯慧仪同学写的《梅》的作文:“寒风凛冽之季,丰腴的牡丹、热情的玫瑰、火焰般的紫薇……凋谢了,都抵挡不住来自北方的冷刀;家里院子的边角种有三棵梅花树,此时花朵点点,红艳秀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提炼:将梅和其他花进行对比,突出梅那顽强的精神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学生反复琢磨,找韵、炼词、锤意,终于成诗。学生优秀作文的优美意境,经浓缩、提炼、升华后,创作成朗朗上口且颇有艺术韵律的诗句。

(二)作文的修辞可以增加诗词张力

学生优秀作文,离不开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修辞用得好,作文内容会更真实可感、生动形象。学生在诗词的创作中,也可以借鉴作文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表达。例如罗彩芳同学写的《影子》:“密友相随着黑裳,行走天涯伴久长。莫言物影多灰暗,路旁茂叶透亮光。”再如陈丽玲同学写的《仙人掌》:“身披绿衣舞花针,长在荒漠少人闻。不惧黄色死寂海,昂首挺立对沙尘。”两首诗都将所写物体用拟人、比喻手法写来,“影子…‘仙人掌”特征鲜明、具体可感,比平铺直叙更具张力,读之颇有余韵。

(三)以作文为蓝本的诗词创作传承传统文化

有学者分析得很好,中外古代诗歌,各自都与本民族语言文字特征相契合。比如古希腊与罗马,因古希腊语存在重读跟非重读音节组合的特殊性,所以把音步作为其声律的基础。《荷马史诗》可以“不立文字”,靠传唱而流传千年,就是因为“扬抑格六音步”便于记诵。俄国诗歌则随其语音的强弱与语调的轻重,形成节奏感用以表达。所以诗应当是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特征进行发挥来实现才有现实意义。如果学生在诗词创作中能够以自己的优秀作文为蓝本,再下点功夫炼词、锤意,紧接文化土壤,那么学生的诗词是言而有物的,同时也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诗教写作素材作文教学
诗教为何与何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