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心理课作业,打造高效心理课堂

2020-09-12邓公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邓公明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心理教师却没有布置心理课作业,导致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学实践探索得出,对学生设置合适的心理课作业,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心理课的作业设置包含:巧设课前作业,让心理课有的放矢;巧设课堂作业,让心理课入心入脑;巧设课后作业,让心理课照亮生活。

〔关键词〕心理课作业;心理课堂;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5-0039-03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下简称为“心理课”)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相对于语文、数学等考试科目而言,心理课往往更多以活动为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继而认知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正因为这个差异,很多心理教师没有给学生布置心理作业,觉得没有必要。而事实上,心理课也应该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为心理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通过多年的心理课教学实践总结出,巧妙地设置心理课作业,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心理课的有效性,使得心理课能真正地被学生喜欢,让学生受益。

一、巧设课前作业,让心理课有的放矢

众所周知,学科教材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我们的课堂教学几乎都是围绕着学科教材以及学科教学大纲来开展。然而,心理课因为不是学科,所以心理课并没有全国统一的部编教材,而且每个省市也并没有明确地统一所属中小学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比如,重庆市内的中小学使用较多的心理课教材主要是西南师范大学版和北京师范大学版的。而这些心理课教材的编写者,主要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者。他们在编撰心理课教材的时候,几乎都是按照自己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组织一些并未在一线开展心理课教学的人来进行撰写,并确定相应的体例,比如板块的设置,活动的形式等。

这种教材未必特别适合一线的中小学学生,自然也未必很适合一线的老师以此来开展心理课教学。这样的教材,虽然在理论的构建上还不错,但是在操作上却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其内容和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此外,很多心理课教材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但事实上,很少有哪个地区的中小学实现了每个年级都能开设心理课,尤其是在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极大的高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使用校本化的心理课教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开展心理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情况和心理课开设的年级来综合确定自己的心理课的校本教材。

在我的心理课教学实践中,我一般都会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心理课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现在面临什么样的心理困惑或者烦恼?

第二个问题,你希望心理课上什么样的内容?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心理课最好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开展?

对学生的回答我提出要求,那就是必须真实具体。之后,我就把学生的回答收集起来,通过整理统计,然后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报告,获得学生较为有共性的心理烦恼和困惑,以及学生对心理课内容和形式的建议。这是我们心理课确定主题的重要依据。

之后,我再根据相关的心理课教材,根据自己对心理课的思考,初步确定本学期心理课的主题,并将这个主题告诉学生,请学生再度提出建议,最后,我们就确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对于心理教材上已有的主题设计,我们会进行内容上的补充和完善,形式上的丰富;而对于那些心理教材上没有的主题,我们会在大量文献查询的基础上,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该主题进行规范的设计,使得该主题也和教材上已有的主题形成较为一致的风格。尤其是在进行心理教材校本化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注重对教学主题的重新确定,更注重对教学主题下的内容进行更新,使得故事更有新意,活动更有趣味,从而使得教材与时俱进,能够最大程度地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尽可能使用接近当前学生实际的话语体系。

此外,在心理课教学的形式上,我们也做了积极的探索和改变。一方面,我们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教学是活动为主还是讲授为主,是室内进行还是室外进行,是趣味性为主还是实用性为主,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还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主题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方式,比如学校的场地情况和教学主题是否适合用活动的形式开展等。综合这两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对每一个主题内容进行了教学形式上的最佳匹配,即不同的主题,采取不一样的教学形式。比如人际交往,我们更多地采用游戏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而对于性心理知识,更多的是采取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

总之,通过每学期开学前的问卷调查,明确教学目标,使得我们的心理课教学更能有的放矢。不管是在教学主题内容上,还是在教学的形式上,我们都充分地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已有的心理教材进行了积极的完善和补充,从而使得心理课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心理课堂的兴趣,也使得心理课成为学生每周最期待的课之一。

二、巧设课堂作业,让心理课入心入脑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在开展心理课教学时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有的老师把心理课变成了纯粹学科式的知识讲授,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也不符合教育部对心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有的老师把心理课变成纯粹的活动课,整节课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简单堆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分享;还有的老师把心理课变成了学生的“耍耍课”或者“放松课”,课堂上的内容都是好玩的活动,充满趣味的故事,轻松愉快的游戏,结果是学生的确欢声笑语了,但是笑过就结束了,很难说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获和成长,因为学生只是听了,玩了,笑了。

为了避免心理课走入这些误区,我们认为心理课应该是动静结合,有精心设计的活动,也更应该有理性深入的思考;有心理上的体验,也更应该有精彩的分享。為此,在心理课上设置合适的作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心动脑动手动口动,最终将心理课上的所学内化为自己思维体系的一部分,继而提升其心理素质。

心理课堂上的作业,可以分为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

所谓个人作业,是指这个课堂作业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地思考,自己对该问题做出回答。比如在讲“认识自我”主题时,我请学生思考用20句话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需要认真地自我分析,用尽可能准确的话来描述自己,然后分享自己的自我描述。

所谓的集体作业,则是指这个课堂作业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智慧才能较好地完成。比如,在上“听说有妙招”这个主题时,其中一个活动就是“传话”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小组内的第一个同学开始传,到最后一个同学,请最后一个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黑板上予以分享。然后,对照第一个同学的原话,看同学们在传话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误差。这样的传话活动要取得较好的成绩,肯定需要全部同学做到全神贯注,积极配合才能完美地完成。再比如,在对课堂案例的分析中,我们也往往采用小组为单位,请每一个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选出发言人来表达小组的意见。

这种需要小组合作的作业,可以充分地调动团队中的成员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新的感悟和收获;可以促进小组内成员之间更深入地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此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使其明白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通过在课堂上巧妙地布置作业,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不思考的尴尬,从而使得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收获也多了起来,整个课堂的氛围也活跃起来了,自然,心理课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心理课堂中设置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意识,从而使得心理课的内容在学生那里入心入脑。

三、巧设课后作业,让心理课照亮生活

其他学科教学后,老师都会布置课后作业,以此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然而,很多学校的心理课教学,却几乎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40分钟或者45分钟。心理课结束后,没有布置任何的课后作业。这样一来,学生也就很快将课堂所学所感忘得一干二净,尤其是对于面临着较大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而言。显然,这也就导致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以心理课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心灵上的感悟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此,我们应该在心理课堂结束的时候,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外的心理作业,以此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将心理课所学延伸到课外。

当然,这个课后作业,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来确定具体的作业类型,常见的作业类型有:对话型作业、课后采访型作业、角色扮演型作业、续写故事型作业、案例分析型作业、影评型作业、演讲型作业,等等。比如,在上完“情绪ABC”这节课的时候,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那就是去详细记录课后用这个方法来调整自己情绪的一个案例,在下次心理课上课前由心理委员收上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将课堂上所学的情绪ABC法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去运用。

对于课后的作业,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多种,比如可以采取写评语的方式进行反馈,对于学生上交的作业给予诸如表扬与肯定、第三方立场的评论;寄予希望和期待;纠正明显的错误;做出鼓励与指导等反馈。此外,还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进行作业的评价,比如小组内评价、班级内展示等,以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心理课作业,学生间可以互相学习。

对于心理课作业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关键在于使得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去完成作业,并真正地促使学生将心理课所学的东西运用于生活,继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心理作业,不一定每一节心理课上完后都要进行布置,依然需要遵循具体的主题教学而定。否则,容易增加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反感,使得心理课作业最终沦为形式。

总之,只有我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在心理课课前、课堂和课后巧妙地布置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才能较大程度地提升心理课堂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参考文献

[1]丁岑维.我在心理课上布置“作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5):18-19.

[2]郭新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实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4):31-33.

[3]李金福.高中一年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业的调查分析[J].校园心理,2015,13(3):174-177.

[4]陶楚.高中心理课主题选择——基于学生兴趣及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经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6):25-27.

(作者单位:重庆市铜梁中学,重庆,402566)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