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

2020-09-12梁剑玲陈晓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高中生

梁剑玲 陈晓新

〔摘要〕以481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高中生幸福感量表”为测量工具,考察了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1)54.47%的高中生适应良好,同时45.53%的被试在不同因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2)在异常因子方面,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3)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女生;男女生的幸福感总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男生的同伴支持得分低于女生,男生在生活自主和学业成就上的得分高于女生;(4)高中生心理异常和幸福感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因子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幸福感。建议:营造健康宽容的育人环境;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工作机制。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5-0012-06

一、引言

高中阶段正处于青少年中晚期,是青少年发展积极个性品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挖掘自我潜能和探索自我未来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生发展指导内容,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有大量的数据显示,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人群的平均水平[1]。这一方面跟他们所处的青春断乳期有关,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生理发展,导致情绪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巨大的升学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因素。除此之外,在当前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生在面临着多元选择的同时,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比如对于自我认知和未来定向等这些问题的思考。而这些新的形势可能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带来新的困扰。因此,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试一般采用的是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2-3]。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指向了个体的不良情绪、症状表现和消极品质。这必然会导致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不够。而实际上,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和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Cnaan、Blankertz、Messinger等人也认为,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4]。幸福感赋予了心理健康研究新的生命力和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进行测验和评估的基础上,引入幸福感测验,以深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珠三角某市普通高中学校481名学生为被试。其中,被试取样于两所公办学校(一所重点、一所非重点)及一所民办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每个年級各两个行政班的学生。共有501位学生参与测试,经筛选,有效的数据是481份。其中,男生236人,女生245人。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作为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5]。该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适用于我国中小学生。这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包括效度量表在内,一共有100道题目。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和各个因子的α系数介于0.85~0.92之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高中生幸福感量表

采用梁剑玲、张均华[6]编制的“高中生幸福感量表”作为测量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工具。该问卷由6个因子组成,专适用于普通高中生。这6个因子分别是家庭温暖、同伴支持、教师支持、生活充实、生活自主和学业成就,包括总评价题项,共有31道题目。在本研究中,总量表和各个因子的α系数介于0.73~0.86之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三)数据收集

在本研究中,全部主试由专业心理教师担任,取样过程严格按照测验的实施程序和规则进行,学生利用“心理管理系统”平台,通过电脑操作独立完成。测试完成后,数据统一由主试导出并整理。

(四)统计方法

以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皮尔逊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差异比较。其中,在心理健康测试中,各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如在8分及以上,表明被试在该项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做出“异常”处理;如总标准分在65分以上,说明该被试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情绪状况总体上不良,有一定的适应障碍。

三、调查结果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表1显示,未在任何因子表现出异常状态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体的54.47%,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被试是适应良好的。这同时也表明,45.53%的被试在不同因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从个体异常因子的项目上看,只有一项异常的比例最高,占比16.84%,而随着异常项目的增加,异常的检出率依次递减。

在具体因子方面,异常检出率介于8.73%~20.79%之间,由高到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见表2)。其中,身体症状异常突出,超过20%的学生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MHT总分超出正常水平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体的14.35%,反映出这部分群体情绪困扰较为显著、存在一定的适应障碍。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如表3所示,男生除了身体症状的异常检出率略高于女生,其他因子的异常检出率都是男生低于女生。此外,男女生异常检出率的因子内容并不相同,男生检出率超过20%的因子是身体症状和自责倾向;女生检出率超过20%的因子则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在总体心理异常上,女生的检出率高于男生接近一倍。

进一步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4),性别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的得分低于女生。而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惧倾向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女生。

(三)高中生的幸福感总体状况及性别差异

如表5所示,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幸福感处于较高水平,每个因子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其中,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家庭温暖和同伴支持,相比之下,学业成就和生活自主的得分较低。在幸福感的关系因子上,学生的幸福感体验更强烈,而在具体的生活、学业因子上,幸福感体验偏低。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如表6),幸福感在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同伴支持、生活自主和学业成就因子上,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生的同伴支持得分低于女生;相反,男生在生活自主和学业成就上的得分高于女生。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幸福感水平的关系

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MHT总分和幸福感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就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也越高。在具体的因子方面,除了同伴支持与极个别因子不存在相关关系外,其他所有因子间都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以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以MHT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见表8)。这就表明,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因子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幸福感,整体模型的解释力为7.7%。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各种有关量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数据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7]。在本研究中,有14.35%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總体上有明显的异常,这部分群体焦虑情绪严重,有一定的适应障碍。同时,8.73%~20.79%的学生在不同的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异常。这就说明,本样本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既没有明显的改善也没有持续的恶化。这和俞国良等人做的横断历史研究结果相一致,即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平稳[1]。尽管如此,数据显示,45.5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他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心理问题仍然是普遍存在且需要重点关注的。

从心理健康的内容因子上看,异常的检出率排在前四的是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这与本市2012年样本数据和查阅到的国内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次序不尽相同[8]。不容忽视的是,在此次样本中,身体症状上升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的首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个体不仅无疾病、不虚弱,它还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据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身心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一方面可能减少了课余活动锻炼的时间,导致他们抵御疾病能力减弱从而产生躯体上的不适;另一方面,心理上的不适,比如个体处于压力或焦虑时,他们也会因此而产生胸闷、头重、失眠等躯体症状。而对于心理功能受损方面的问题,结果反映出其突出表现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上。不难发现,三者都与个体对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有关。当理想难以企及时,现实往往引发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受挫感,他们也容易进行消极的归因,从而体验到强烈的内疚感。反映在学业问题上,他们会因此而难以正视考试成绩问题,以致对学习怀有恐惧心理。此外,虽然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缺乏辩证性和灵活性,导致对相关事件反应过于激烈且过度偏执,而这可能是过敏倾向问题较为突出的重要原因。

2.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水平的性别差异

(1)不同性别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与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中女生比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这种性别差异与多年来大量针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结果相一致[1,3,9]。无论是学业、人际还是生活,女生表现得更焦虑和抑郁,忍受着更多的情绪困扰。此外,相关研究数据还显示,相比男生,女生在过去十多年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得更快[1]。这说明女生的健康心理尤其需要受到关注。

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生,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发展、社会角色期待和获取社会支持方面。首先,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女生的雌性激素、孕激素等的分泌会对情绪有直接负面的影响。再加之女生相对情感细致、内心体验深入,这容易导致她们脆弱、依赖和偏执等个性。其次,在社会角色期待方面,受传统社会、家庭观念的影响,女生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被要求做符合性别角色的事,在对未来的选择方面也受到许多限制。这些都容易给她们带来困扰,青春期内心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再次,在获取社会支持方面,男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更具外显性,容易受到教师、家长等的关注,并及时干预处理。而女生的情感内隐,主动求助意识不强,这也就导致了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具有隐藏性和滞后性。

(2)不同性别高中生幸福感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本研究表明,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丁新华、王极盛等人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一致[10-11]。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他们开始具备较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生活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在个体差异上,数据结果还显示,性别可能是其中部分因子的重要调节因素。从幸福感总分上看,性别并未对幸福感产生影响。这与岳颂华、严标宾等人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一致,但也与不少研究不同[12-13]。有不少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幸福感要高于男生,而另有学者认为,男生的幸福感要高于女生[14-15]。据此,性别对幸福感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更多因素进行探讨。

尽管如此,本研究仍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一方面,女生在同伴支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明她们知觉到的同伴社会支持较高,更愿意在同学、朋友间寻求帮助。结果支持蒋玉涵、李义安[16]的观点,即青春期女生可以知觉到更多来自朋友的支持,但在父母、教师支持的知觉上没有性别差异。另一方面,男生则在生活自主和学业成就上得分更高。这说明,相比女生,男生体验到外界环境中赋予自己更多的选择权,他们也更具备独立的人格和能力去进行自主的安排和规划。另外,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业是他们重要的生活事件,能否体验到成就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更关注能力的增长,这提升了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就的知觉也更高。相反,女生更在意外界对其成绩好坏的评价削弱了其学业成就感[17]。

3.高中生心理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明确指明,“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紧密联系。本样本数据也显示,MHT总分和幸福感总分及绝大多数因子均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关联得到了国内许多实证研究结果的证实[4,12]。这些研究从不同的影响方向提示,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并获得高幸福感,幸福感高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可能更高。尽管如此,柳菁等人同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幸福感是个人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既有主观感到的一面,也包括自己感受不到的一面[4]。因此,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了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关系,本样本的回归分析模型显示,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其中,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是非常显著的预测因子,有效解释变异量为7.7%。这就从数据上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都认为,幸福感包括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两个成分,前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后者是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这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既通过个体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通过不同的生活满意程度影响其幸福感。

在具体预测因子方面,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进入了回归模型。其中,冲动倾向和个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情绪控制等有關,它反映出一个人的自主发展需要是否寻找到一种更为合理与灵活的途径;而孤独倾向则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相关。这两者能够最大程度上预测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关研究指出,幸福感的基本成分包括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北欧学者Allardt认为,幸福是一种个体对其基本需要可能满意的状态。他指出,基本需要包括存在(being)、爱(loving)和有(having)三种需要。“有”指宽泛的环境条件和个人能力;“爱”代表与他人发生关系和形成社会身份的需要;“存在”表示个人自主成长的需要[18]。而在MHT因子中,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体现了幸福感成分中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的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中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自主管理和主动调整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

(二)建议

1.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营造健康宽松的育人环境

在我国,长期以来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状态难以扭转,导致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普遍重分数,轻品德发展,身心发展和兴趣培养等多方面素质的养成。在此背景下,201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2014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导向旨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人的发展,能够切实减少学生片面追求学业成就而忽视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实施场域,应在这样的导向下营造健康宽松的育人环境,培养一个个积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

2.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发展性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调查的结果也可以发现,较大比例的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虽有一定的心理困扰但并不需要矫治,而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成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李小鲁等人[19]提出了三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应对和社会适应能力;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3.完善“三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

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偶然突发的公共心理危机,学校应建立起心理危机预防、 预警、干预的“三预”机制,形成系统的网络组织,加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数据显示,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35%,比例较高,这一部分群体是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对此,学校可通过动态监控等方式做好危机干预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动态监控是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的辅导,建立动态监控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心理动态监控机制,以及时了解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从而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或适时转介[19]。

4.创新协同机制,为学生提供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调动多方资源和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促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渗透融入,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探索政府、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社区等协同配合的育人机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推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单位家庭个人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切实成为保障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力量。此外,学生本人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的人”的意识,主动关注自己、主动求助,为自身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协同教育视域下高中生发展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2019YQJK3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李天然,王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横断历史研究[J].教育研究,2016(10):113-122.

[2]周建国,袁建生,李娟.高中生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5):43-44.

[3]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26-228.

[4]柳菁.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6]梁剑玲,张均华.高中生幸福感来源结构及问卷编制[J].中小学德育,2017(1):56-59.

[7]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26(2):153-160.

[8]梁剑玲.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6):41-44.

[9]北京市东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3):173-176.

[10]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1):59-66.

[11]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2):96-98.

[12]岳颂华,张卫,黄红清,李董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98.

[13]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2.

[14]杨海荣,石国兴.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16-419.

[15]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自尊與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562-565

[16]蒋玉涵,李义安.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57-1360.

[17]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8]田丽丽.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100-106.

[19]李小鲁,宋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J].高教探索,2010(2):107-111.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中山,528400;2.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5284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