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精神融入高专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9-10孙小燕

南北桥 2020年15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

孙小燕

【摘    要】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劳动精神更是创造美好人生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专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精神教育已成为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劳动精神与高专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关键词】劳动精神  高专院校  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77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也都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人类要从劳动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个人及家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今社会,劳动更是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魅力。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时代的召唤。

所谓劳动精神,就是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并甘于为社会和国家奉献的伟大精神。近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领导下,国家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表彰劳动楷模,将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来引领社会发展,并要求各级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对当代青年而言,崇尚劳动精神、掌握劳动技能、加强劳动锻炼,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更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高专院校作为我国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大多将从事技能型岗位,在基层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因此,更需要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鞭策和激励自己要努力承担起工作职责,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中造就不平凡的成就,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在目前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中,有必要融入劳动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完整的劳动课程体系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劳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专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劳动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但从目前来看,高专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对此,学校应在思政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劳动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使劳动教育贯穿于每个课堂,让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精神。另外,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学校劳动周或劳动日,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劳动中,如打扫教室卫生、清理草坪垃圾、种植树木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不易和伟大,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引导学生向劳动楷模学习

当今社会,有许许多多伟大的劳动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艰苦奋斗,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劳动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为了让学生学习劳动精神,感悟劳动的意义,可以在思政教育中宣扬我国劳动楷模的伟大事迹,弘扬劳动楷模精神,引导学生向劳动楷模学习。如植树绿荒山、坚守精神家园的杨善洲同志,主动放弃组织给予的进省城安度晚年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扎根大亮山,為改善家乡生态环境义务造林13年,带领家乡人民植树造林5.6亩,最后将林场捐赠给国家,被评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要让学生在了解劳动楷模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学习和发扬劳模精神,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三、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不仅要在学校的劳动课程中进行,还应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真正的劳动过程中学习劳动精神。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除了要在校内进行劳动精神教育外,还应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将劳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或各类公益组织联合,举办各种公益性的活动,让学生担任劳动志愿者,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可以去社区义务劳动,保持社区清洁卫生;去公园清理垃圾,保护公园环境;去偏远山区支教,帮助小朋友读书识字……让学生在这些服务性的劳动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树立劳动最光荣及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高专学生毕业后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踏上职业的征程。在求职的路上,很多人不止一次地迷茫过,不知道自己要从事怎样的工作、自己能够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有的人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把工作做得很糟糕,反而嫌弃是工作不好,怨天尤人;有的人认为不好的工作会拉低自己的身份,让自己很没面子,这些观点都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工作就是在劳动,劳动都是有意义的,劳动者也是平等的。

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在思政教育中,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劳动观及职业观教育,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工作没有好坏之分,劳动者也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怎样的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和人民而劳动。无论在一个怎样的岗位上,只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都是伟大的、有意义的。指导学生要正确看待每一个职业和每一位劳动者,树立职业平等观,热爱每一个职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将劳动精神融入高专院校思政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高专院校不仅要构建完整的劳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劳动楷模学习,还要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凌新文.高职院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

[2]高洁.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6):38-41.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
高校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