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探讨

2020-09-10夏瑞红

南北桥 2020年1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联系生活道德与法治

夏瑞红

【摘    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就是回归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体验,并且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行;必须与生活逻辑相符合;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关键词】小学生  道德与法治  隐性教育  联系生活  注重体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25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生教育中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小学生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小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学这门课程中,教育者要以明显的教育意图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教育对象放到预设的教学环境、内容中,通过日常生活氛围,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道理。德育的有些内容是必须以显性课程的形式呈现的,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隐性教育资源,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回归生活,重视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1.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身边的新鲜事,直面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时代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收集道德和法治教育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回归现实,活用教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材适应生活,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从而学会做人、做事,进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资源(诚信名言、诚信事例、诚信活动、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故事),在课间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讲诚信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怎样才是讲诚信?“人人不讲诚信的社会”又会是什么样?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讲诚信。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活动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国家法律赋予的责任,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2.从最生活化,最常见的事入手。教师要善于抓住小事契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一开始就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两个单元,围绕儿童在校生活所需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内容构建儿童学校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建立守时、守规的学校生活意识,并在言行上做到文明礼貌、友爱同学、尊敬师长等。而在学校这一空间场域中,“学习”无疑是首要且典型的活动。然而,局限于学校教育的现实,儿童往往产生了学习仅指知识学习、书本学习等狭隘的学习观念,并且在学习体验上也有较多的消极感、压抑感。因此,教材在三年级儿童学习转折期,设计了“快乐学习”单元,围绕学习观念、学习途径、学习体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典型的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内容,设计了儿童学习方面的生活事件,为儿童展现了完整的学习图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接受教育,而是运用隐性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让课堂和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

体验是最有效的教育,亲身体验、尝试的经历与结果使人终生难忘,并且会养成一种习惯,培养成一种品行。比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父母的难处”一课。笔者曾听过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两种观点“我们年龄小帮不了父母的难处”“我们能帮得了父母的难处”展开辩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都很高,但是辩来辩去,内容都只是浮于做饭、倒水、洗碗、倒垃圾等家务事。整体看这一节课明“理”了、导“行”了、激“情”了,但学生还是言之无物、不深刻,为什么呢?

反思這堂课,如果先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一天做的事情,并用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父母的爱的感受,并让学生利用周末,集中一个上午甚至一天的时间,为父母做同样的事情,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进行“角色换位体验”,体验父母的爱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也体现在学习、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实现情感认同,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正确道德观的内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样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间接观察、直接体验从父母那里获得人格品行的诱导,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上的自主建构。

三、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小学道德强调立德树人,将学习和生活中许多核心主义价值观进行传播,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符合儿童的学习要求和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需要通过多角度进行渗透。可以运用课堂故事教学方法,将有趣味性的法治故事和传统内容相结合,注重体验,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主要对隐性教育进行基本的认知,指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隐性教育到底有哪些,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找出其客观规律,提高学生的法治思想道德观念。

例如,教师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课本中给出四个栏目的内容:第一个教学场景为学生上学经历的不同地点可能面临的危险,教导学生安全走入课堂;第二个是教导学生不能在马路、公交车等地点追逐和打闹,要树立安全意识;第三个是在上学的路上虽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但是在各位爱心人士的全力帮助下,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第四个是了解交通信号灯,教导学生在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交通信号灯的功能,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笔者将法治教育充分融入课堂当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交通信号灯的组成形式,分为红灯、绿灯、黄灯,其中红灯代表的是禁止通行,绿灯代表可以通行,黄灯代表警示。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对实际的交通场景进行模拟演示,或者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编写和交通安全有关的儿歌,让学生真正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守交通规则。只有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才能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这也正是隐性教育的初衷。

随着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认识的加深,笔者认为,在这门显性课程中加入隐性教育内容、引入隐性教育方式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对隐性教育的关注将助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小学隐性教育实施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梁冠强.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9(6).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联系生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迷你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