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幽默与讽刺艺术

2020-09-10黄明明

今古文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讽刺幽默汤姆

【摘要】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心境以及感悟的一种载体,将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色彩。也正是这样,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利用文字针砭时弊,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其中《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经历了百年的历史依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作者通过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荒诞故事,对当时社会进行讽刺。本文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对小说中幽默与讽刺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 《汤姆·索亚历险记》;幽默;讽刺;艺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2-0015-02

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用一个孩子的目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不公进行讽刺,孩子都能发现的教条主义问题,却被大人们奉为真理,揭露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以及可笑之处,小说中大量用到俚语进行讽刺,使得小说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为立体,读者在幽默的语言中既可以提升阅读兴趣,又能够认识到部分人物形象的荒诞无知,引发读者的思考。幽默的外表下隐藏着悲惨的内核,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讽刺,这正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对小说进行细致的分析,意在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一、《汤姆·索亚历险记》主人公介绍

(一)作者的创作来源

小说主人公汤姆的原型极有可能就是作者自己,是作者对自己儿童时期的生活景观加工后的作品。其中波莉姨妈的原型是自己的母亲,帕梅拉是仿照自己姐姐的形象,希德的原型是自己的弟弟,笔者将自己的故事寄托在了主人公汤姆的身上,将自己对当時社会的所见所闻通过汤姆的视角展现出来。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悟,用幽默的笔触揭露了社会黑暗的现实,对现实社会中上流社会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抨击,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二)主人公汤姆的性格特点

1.向往自由

汤姆是一个对自由非常渴望的小男孩,对波莉姨妈的严格管教感到束缚,经常与同伴相约逃出去玩,在学校里也厌恶老师教授的死板理论。尽管他的这些做法在老师与姨妈的眼中是非常不好的,对他的调皮也感到无奈,但这正是汤姆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淘气与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汤姆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天性使然,在天性的驱动下孩子会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能够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就像开始汤姆为验证“死猫能尾随魔鬼”的传说到墓地一探究竟,对世界好奇使得他无所畏惧。

2.不惧困难

不惧困难也是汤姆身上的重要特质,在他所处的时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他是不被允许与黑人一起玩耍的,但是汤姆并没有理会世俗的眼光而是勇敢地跟的哈克成了好朋友。汤姆与贝基在山洞中遇见乔伊后也勇敢地照顾贝基,直至贝基安全到家,这都体现着一个小男孩的担当与勇敢。尤其是在目睹乔伊将自己的杀人罪名嫁祸给莫夫后,汤姆最后终于战胜了恐惧在法庭上指认乔伊,尽管自己今后可能会受到乔伊的报复,依然义无反顾地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这种勇敢是很多大人都不具备的。

3.同情弱者

汤姆在镇上遇见了与他有相同经历的哈克,哈克与世界格格不入,但是两人一见惺惺相惜,汤姆愿意与他玩耍,从这可以看出来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人都平等。汤姆会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哈克,波莉姨妈和汤姆说不要和哈克一起玩时, 汤姆表现出不屑。在目睹莫夫入狱后,汤姆与哈克会经常偷偷去看他,不顾姨妈的阻拦,这给狱中无辜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慰藉。汤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勇敢,充满美好的小男孩。他的品质与当时社会上的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此,有些连孩子都明白的事情,大人却一直处于愚昧之中。

二、《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幽默艺术分析

(一)语言幽默

小说中的语言幽默提升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用语言赋予人物滑稽的性格特征,增加作品的喜剧效果。例如在墓地目睹鲁滨逊医生后,汤姆首先是对受人敬重的医生会盗墓这件事情感到诧异。起初孩子们们以为鲁滨逊医生是被魔鬼杀死的,但后来发现是被乔伊杀死并且嫁祸于莫夫后,这个“魔鬼”就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杀人凶手,另一方面指的是社会中虚伪的人。用最单纯的孩子讽刺社会的黑暗,给予读者心灵上的冲击,孩子本应在愉快向上的环境中长大,却看见了这最丑恶的一面。

(二)成人化描写

成人化描写也为小说的增加了幽默感,小说的主人公是一群孩子,但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将成人的动作与语言放在汤姆身上,这就产生了不协调的幽默感。例如在小说第六章中,汤姆在认识贝基之后,像个小大人一样向贝基求婚,用大人的口吻表达爱意,还举行订婚仪式,在贝基跟他吵架不理他时,汤姆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乐趣,只有生活的凄凉与苦闷,对周遭一切都失去了兴趣。作者利用成人化手法描写汤姆,反映当时成人世界对汤姆的不良影响,并讽刺了成人对爱情的满满套路。

(三)儿童视角描写

主人公是一个孩子,因此大部分的描写都是从儿童视角展开的,用孩子的天真展现人性的纯洁、善良。例如男孩子争吵时的对话:“你行还是不行”“我觉得你不行”“我行”“你不行”,用一种更加无厘头的方式将孩子的调皮特征表现出来,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单纯的、无目的的,就像汤姆让哈克体验过刷墙的乐趣后,哈克自愿将苹果送给了汤姆,但是玛丽在面对不愿意背圣经的汤姆时选择用奖励引诱汤姆,一个是自愿的行为,一个是引诱的行为,展现出了大人与儿童之间的不同, 与成年人的自私自利和社会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形象与言行上的冲突

形象与言行上的冲突展现了大人的表里不一,与孩子们的言行一致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波莉姨妈为例,她对汤姆有很大的责任心,处处为汤姆“着想”,但是好像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汤姆,在面对汤姆所谓的“叛逆”时会给予他严格的训斥,但是波莉姨妈却说道:“我对他是敢怒不敢打啊,上帝啊,全是我的错误,我没有对他尽到应尽的责任,《圣经》中说对孩子不打不成器”。形象与言行上的冲突使得波莉姨妈的形象更加立体,既有矛盾有充满着充满幽默。

三、《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讽刺艺术分析

(一)伪善宗教的讽刺

基督教是这部小说中讽刺的重点,宗教充斥着汤姆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祷告,在学校中校长也总是拿着圣经,大人们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只要会背圣经就会有奖励,因此孩子们都“喜欢”圣经。但是汤姆是“另类”,他不喜欢圣经,而是用交换的方式换来了圣经黄卡,尽管校长也感到诧异,但还是将礼物给了汤姆,汤姆得到了背诵圣经的最高荣誉,这就是一种对宗教虚伪的讽刺,对教条主义的一种嘲讽。

(二)学校教育讽刺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本应该帮助学生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引导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但是在学校中圣经成为经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汤姆与其他学生并不一样,他选择自己探索这个世界,与朋友一起作为“海盗”到了无人小岛,挑战学校的刻板以及社会的荒谬。但是故事的结尾让人出乎意料,向往自由的孩子居然站到了大人的行列中,成了好市民,让寡妇收养哈克,如果不这样汤姆会被人嘲笑。结局才是整篇小说最大的諷刺,汤姆再怎么反抗到头来还是被社会给同化了。

(三)社会习俗讽刺

社会等级制度是本小说讽刺的重点,人并没有平等,白人对黑人甚至是混血儿都充满歧视。乔伊在酒吧点杯酒都会因为自己的血统遭到服务员的不屑,但是当白人鲁滨逊医生出现后服务员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作者对这种歧视持有反对态度,但是无奈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这种问题迟迟得不到改变,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四)家庭教育的讽刺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汤姆跟弟弟自小随着波莉姨妈生活,姨妈用一种自己觉得对的方式对汤姆进行教育,跟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强制汤姆背圣经,在吃饭前要祷告,不能与哈克玩耍,要远离“犯人”等等,这些做法压抑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作者利用汤姆的反抗表达对家庭教育的不满。

四、结束语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汤姆生活的环境是不幸的,处处充满荒谬,但是他并没有受到教条、刻板思想的束缚,而是坚守自己的想法,对自由、平等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他的优秀品质与周遭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庸俗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尽管汤姆是个小孩子,但也正是他的这种孩童般的纯真使得他“出淤泥而不染”,没有受到的世俗的影响,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马克·吐温用孩子世界与现实社会的鲜明对比,用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社会,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丁卫真.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顽童形象探讨[J].北方文学,2018.(33):78+80.

[2]王琲.从《汤姆·索亚历险记》探析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及写作手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68-70+90.

[3]于健.中国古典意象视域中的马克·吐温小说意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余伊蔓.试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和《捣蛋鬼日记》中的顽童形象及其成长[J].青年文学家,2019,(30):93+95.

[5]黄文秀.追寻美学的现实感——论《汤姆·索亚历险记》[J].作家天地,2019,(03):61-64+78.

[6]张帆.语用学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英语语言赏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3):52-54.

作者简介:

黄明明,女,江西都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讽刺幽默汤姆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掉钱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美国导演昆汀电影的幽默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