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地区清代诗文集序跋中的文人结社

2020-09-10向倩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
关键词:清代

向倩

【摘要】 文人结社经过了明代的发展,到清代蔚为大观。清代的上海地区人文荟萃,出现了众多文人,他们写作了大量文集,这些文集又产生了许多序跋,在这些序跋中提到了当时文人结社的状况,并反映了一些现象,例如文人间交游倡和,以及几社等文学社团对当时文人的影响等。因此本文从序跋的角度入手,探究上海地区清代诗文集序跋中的文人结社状况。

【关键词】 上海地区;清代;诗文集序跋;文人结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25-02

“结社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式,名目繁多,历史悠久。文人结社则是近古以来在特殊的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定人群的特殊活动形式。” ①文人结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明代文人结社的发展,清代的文人结社更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在良好的物质条件的支持下,江南地区的文人结社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比如:几社、南社等重要的社团也相继出现,并在中国的文化史与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文化世家,他们十分注重文化礼教的传承,重视家风、家学的延递,从而保证自己文化甚至政治上的特权。因此家族内的诗词唱和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然家族内的诗词唱和还会存在着远亲、朋友的参与。清代的上海地区人文荟萃,产生了很多文学世家以及诗人,甚至是社团。

诗文集序跋的作者大多是作者的朋友,门生或者当代名士,这些序跋就充当了文人之间交往的桥梁,可以借由序跋这一媒介进行学术上和思想上甚至是时事政治上的交流,从而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还有一些是后代子孙所作之序,则体现出了清代的家族观念,可以通过区域性的文人交游情况来窥视整个清代文学创作风貌的一角。另外序跋中不经意间展现出一些社会习俗,生活情景,能一窥当时文人的诗学观念、生活情景、时代审美取向等。在交游结社角度,清代上海地区文学流派众多,文人间倡和交游结社不断,本文从序跋中呈现的文人交游入手,以期从文人交游中探寻文人的文学观念,为人处世价值观等等。

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不能穷尽清代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因此仅选出部分序跋作为代表,以期从中展现出清代文人结社的一角。

在王昶为邵玘《花韵馆词》作的序中提到一段:

余少颇喜词,既从樊榭南香游,始由秋锦竹垞上溯姜张,在里中与幻花海客父子及西樵称词友。今以乞假归里,则幻花先生墓有宿草矣。惟海客与西樵研练倚声如故,而西樵词益多与益豪,编前后所作出以示予,洵合苏辛周柳以擅其胜者,盖为之久而力故能然也。继陶邵陈夏之后以词雄吾郡,微君其莫属也。已乾隆乙亥暑日同学愚弟王昶书于蒲褐山房。②

在这一段序中王昶提到自己在年幼时期就十分喜欢词,就与朋友们一起进行词的学习和创作,刚开始他们是向朱彝尊学习,并由朱彝尊追溯到姜夔和张炎。由此便知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词派影响还是很大的。王昶与自己的词友们相互切磋词技,西樵先生还自己编写词集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这是相对正式词学交流了,虽然没有词社那样鲜明的创作主张与创作技巧,但这对清词的发展与进步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彭士超为其父彭师度《彭省庐先生诗文集》作序云:

先祖燕又公登崇祯庚午乡荐,为几社词壇主,与同郡吏部夏瑗公、黄门陈大樽、孝廉徐暗公、文学周勒卣称“五先生”。海内尊抑比之“三君”“八俊”焉……所交尽海内名士,而先君才藻翩翩,绰有隽声,诸父行无不争与结纳。崇祯戊寅岁,诸名士为千英之会,毕集文人于虎丘,时先君年甫十五,即席立成《虎丘夜宴同人序》,高华典瞻。吴梅村先生于千人石抚掌称绝,诸名士争为识荆,以故梅村先生有“江左三凤凰”之目,盖谓先君与吴先生汉槎、陈先生其年也。③

彭师度是明末几社创始人之一彭宾之子,云间派是以几社胜流为基础的,几社创立于明代崇祯年间,社会矛盾激化之时,东南一带一群有气节的士大夫不满时政,遂集结而创实学救国之“几社”。在这篇序中可知当时虎丘集会的盛况,几社的创办声势浩大,参与者众多,像吴梅村这样的文学大家也参与其中,这就不难想象几社对于当时整个文坛的影响。并且参与者并非无名之辈,而是“海内名士”可以想象几社的影响是如何的深广。

沈大成为张棠《赋清草堂诗钞》作序,谈到张棠与名流魁士往来频繁,与陆香林、缪雪庄等友人“诗酒朋䜩”,倡和不断:

生于鼎族,天禀隽朗,与表兄周寒溪太史,弟长史庶常萤窗雪砚,切磋为诗文。辛酉省其亲,少司马始游京师,丙子举于乡。同举焦南浦徵君益相勉于学,其间随计需次往来南北,所交皆名流魁士,诗酒朋䜩,名益起……而陆香林、缪雪庄诸老辈尤先生之素心,晨夕时相倡和者也。④

在这段序文中可知张荣在未中举以前就与自己的表兄、弟弟切磋诗文,在彼此共同进步的基础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张荣是很重视文人之间的诗文交往,在古代,文人为了考取功名,大多数都会闭关苦读,交往圈是不会太大的,在此种情景下张荣仍然能够重视诗文切磋,可见并非只有兴趣爱好这么简单。

中国文人的理想不是自我的,也不是私人化的,他们有着集体意识,希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论在政界还是在文学上,他们都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去推动他们的发展。在张荣中举以后,他的交游倡和也并没有停止,而是利用自身举子的身份积极交游,因此才有后来的“所交皆名流魁士,诗酒朋䜩,名益起。”

沈大成在为黄达《一楼集》作序时,亦云几社对松江一带结社影响:

吾郡自几社后,风流销歌百年,于兹近者,“吴中七子”诗出,而吾友青浦王兰泉,上海黄芳亭、赵升之居其三,然皆下县人也。今得黄君与延之诸君子,以诗提倡于北郭斐然,皆有集以行将远,与高杨争而近,与兰泉三君并驱矣,余故乐得而道之。⑤

在这段序中可知几社之后松江一带的改变,“吴中七子”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于“几社”的一种反馈,文人门有意识地去组成一种团体,并且积极进行诗文创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改变一些什么。并且这时的文人都积极出版自己的文集,当然这与当时出版发行行业的进步有关,但也不难看出,此时文人并不甘心自己的作品湮没无闻,他希望通过出版文集这种方式去影响甚至去改变当时的一些现象。

姜兆翀为顾作球的《适可集》作的序中提道:“华亭之称诗者,门材以顾氏为最盛。自希冯而下,若接若续迄于前明,以集行者遂有一十五家。孔文之審,安谨中之经,进开国元音,奔走天下矣。继起者《傍秋亭集》《草堂遗稿》,暨正谊仲韩等著作。金声玉色,前喁后于惊霆,簸邱訇訇,隐隐乡人。” ⑥可见当时的文人是十分积极地去刊印自己的文集,并期望文集能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影响的。

在文人结社之初,那些文人也是积极刊刻文集的,他们不仅希望社团本身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希望社团的文集能在该社团影响不到的地方发挥着作用。

龚鼎孳为王鸿绪《横云山人集》作序时,追忆往昔诗会倡和,比之为“建安诸子之胜事”:

云间王子季友,余友侍御农山之季子也,余昔与侍御及宋中丞林屋,吴祭酒梅村,曹司农秋岳数君子聚首长安,交相善也。每暇日经过,辄相与泛澜古今,或松下长哦,或马上倡和,期于追躅古人,庶几建安诸子之胜事。未几而农山以乞养归,诸君子亦皆星流云散。⑦

在这段序中描述朋友间交游和的倡和谐景象,他们的交游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功利与野心,只是充斥者浪漫与随性,与朋友一起谈论古今,在松树下吟哦,在马上作诗,这些都是朋友间的风流雅兴。他们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因此伴随着某个人的推出,这种交游就消失了。因此可以看出,文人之间的结社,它们是相对严肃的,仪式、流程都应该是具备的。那像这种文人之间的交往,就像先天不足一样,刚开始文人们的这种情绪只是一种雅兴,那么这种交游的连接性是很差的。

所以在面对文人结社的考察时,此种文人交游如何去定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它们算不算纯正的文人社团,如果不算做真正的文人社团,那又该如何去定义这类的文人交往,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序跋中所反映出文人结社的状况,并不是本文所能涵盖的,在这当中还有更多,更有用的东西值得被发掘与被重视。

注释:

①李时人:《明代文人结社刍议》,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

②(清)邵玘:《花韵馆词》,王昶:《花间韵馆序》,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③(清)彭士超:《彭省庐先生集家序》,《彭省庐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9册,第628页。

④(清)沈大成:《赋清草堂诗钞序》,《赋清草堂诗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61册,第503页。

⑤(清)沈大成:《一楼集序》,《一楼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第15册,第560页。

⑥(清)姜兆翀:《适可集序》,《适可集》,咸丰八年刻本。

⑦(清)龚鼎孳:《横云山人集序》,《横云山人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16册,别集类第535页。

参考文献:

[1]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曾娟,袁志成.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的地域格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

[3]黄梅,李玉栓.明代西南地区文人结社现象考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