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三美”理论下唐诗英译的意境建构

2020-09-10李元缘

今古文创 2020年41期
关键词:三美建构理论

【摘要】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意境作为唐诗的主要元素,在外译过程中往往由于思维和文化差异等障碍,译者很难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将意境传达出去。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理论,对唐诗英译过程中的意境建构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 “三美”理论;唐诗意境;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90-02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但许多译者在对诗作进行英译时遇到了种种困难。而由于中西思维文化差异,许多译语读者在理解中国优秀诗作上也遇到了许多障碍。所谓意境,即诗人通过形象化的描写,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是一种艺术境界。译者要尽量在语言符号间传达出原汁原味的意境,而读者则是要在译文中充分建构起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刘宓庆教授称:“中国译者大都知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常常不自觉地将译作只看作“寸心知”,很少提到“千古度”的高度。” ①在唐诗翻译中,译者若能正确处理意象,韵律和情感的传递,困难便会迎刃而解。

我国当代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把诗歌美归纳为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即语义表现出来的美,音美即语言符号的音韵美,其中包括节奏和押韵。形美即语句对仗的形体美。

“三美”理论对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解决了无数译者的困扰。《登高》是杜甫最著名的格律诗之一,也是唐诗的杰出代表,描绘作者通过登高望见秋江夜景,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年老孤苦的复杂感情。下面以这首诗为例,比较中外两位翻译家的译作,探讨“三美”理论对唐诗意境建构的指导作用。

一、“意美”之意象传达

意象是最能直观建构意境的工具,因此译者可以根据对意象的解读和把握,使唐诗意境跃然纸上。在此诗中,中西方译者采用了不同方式表达意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中首联是登高的所见所闻。出现了“风,天,沙,渚,猿,鸟”等意象,美国著名诗人Bynner曾将首联译为“In a sharp gale from the wide sky apes are whimpering; birds are flying homeward over the clear lake and white sand.”而许渊冲先生则译为“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对比两个译文,不难发现,Bynner将诗中的景象以一种叙事的风格列出,虽然意象俱全,但叙事的风格展现的是风很大,天很蓝,鸟飞回家,江水流动的景色,缺少美感,译语读者无法跨越时间和国界的障碍,建构诗中意境。意美并非单纯描绘意象,而是要把意象所承载的气氛表达出来。

许渊冲通过多个“so”,强调意象,将诗中的“急与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给读者暗示,接着又将这些景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排列,将意象层次表现出来。有了修饰和层次的意象读者便有迹可循,展开联想,置身于秋季的悲景图中。追求“意美”,要在对于意象的充分理解之下。追求“意美”,要在对于意象的充分理解之下,有些意象往往被人们约定成俗为某种特定的情感。如在中国,一提到圆月,人们想到的就是团圆与思念。但是对于译语读者,意象代表的深意可能会大有不同。因此译者若要将译语情感准确传达,那就不得不在描绘程度和层次上加强,引起读者注意。

二、“音美”之韵律对等

唐诗通过平仄交替,展现布局的节奏感,而英诗的结构是通过轻重音节的分布体现节奏感。两种音律特征虽然看似截然不同,但是其内在是可以通过译者努力建立联系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ynner译“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许渊冲译“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两个译文在意象描绘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音律与节奏上却截然不同。Bynner在翻译过程中脱离了原诗的束缚,把秋叶落下的声音比作瀑布流水音,又直接用“rolling on”描绘长江,虽然加入了比喻,但是用流水声比作落叶声,秋天的意境并没有展现出来。

而在描绘树叶落下时,许渊冲加入声音的表达和形式的对等,用“shower by shower”和“hour by hour”,在音律上與原诗保持一致,而“hour by hour”描绘出江水滔滔不尽的事实。这种声音的描述一弱一强,读者从声音强弱上便会产生层次感。音律对于唐诗意境建构影响重大,唐诗讲究音乐美,虽然语言符号无法像声音传递韵律那么直观,但是建构主义主张相对主义立场,语言符号可以尽可能地传达出音韵,而不要求绝对的客观,这样读者脑海中联想的旋律便是个人与文本的沟通与协商,最终达成情感共鸣,建立起不同的意境,而这种自己与文本建立起来的意境也更让人享受。因此,译者要在音律上极大的满足读者对诗文的联想。

三、“形美”之情感输出

中国古代唐诗的创作往往是诗人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所在,通常与创作背景和作者身世密切相关。情感传输要求读者充分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遭遇。译语读者若想建构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不仅要靠译者意境渲染,还要靠自身认知建构。这对译者与读者都是一大考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颈联和尾联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漂泊身世的感慨。Bynner译“I have co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way, Sad now with autumn. And with my hundred years of woe, I climb this height alone. I’ll fortune has laid a bitter frost on my temples; heart - ache and weariness are a thick dust in my wine.”许渊冲译:“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Bynner 忠实地把“百年”和“万里”翻译为“thousand”和“hundred”,太过具体的表述不会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且诗歌结构松散,并没有照顾到“形美”。许渊冲先生用到的“far”和“long”已经足够传达原文含义,同时与前文“boundless”和“endless”形成对照,照顾到了“形美”。

中国诗歌讲究含蓄美,诗人把情寓于景中,因此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调整结构,前后呼应。尾联诗人借景抒情,Bynner把原文中的“浊”译为“thick dust”,这是对汉语意象的极大误读。其原诗所要表达的是由于生病要戒酒,可见如果译者对于诗人创作背景理解不当,则对情感输出有重要影响。许渊冲用“give up”如实传达出这一含义,准确得当。如果在意象表达准确的情况下可以照顾到形美,译语读者就可以通过工整的结构仔细体会唐诗的美感,同样对诗人的情感也容易感知。

四、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各个结构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开放性,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建构行为,译者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语言符号,努力将意境传达读者,但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并不是最重要的角色译者在传递信息的过程。对于唐诗意境的建构,译语读者也需要通过语言符号激发联想与想象,建立情感体验。

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当“意美”只能传达出原文含义而无法是意象饱满时,“音美”便会发挥作用,增强节奏;当追求“音美”时使原文变得松散时,“形美”便来填补视觉上的差异。“三美”在原诗意境中达到平衡,那么对于读者脑海中意境的建构便会相对容易。

注释:

①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117

参考文献:

[1]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

[2]倪修璟,張顺生,庄亚晨.西方唐诗英译及其研究状况综述[J].语言教育,2013.

[3]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元缘,女,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三美建构理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盛满理论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