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俄罗斯马尔夏克童话剧《十二个月》的语言艺术

2020-09-10欧宗耀

今古文创 2020年41期
关键词:儿童剧

【摘要】 儿童剧主要针对少年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儿童话剧有着独特和鲜明的审美需求和情趣。儿童剧不仅是一门独立的、具有独特创作规律的艺术,同时其语言艺术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特殊的魅力。本文拟对俄罗斯马尔夏克的童话剧《十二个月》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从天马行空的想象性语言、纯粹浓烈的色彩化语言、个性凸显的形象化语言和简单凝练的动作性语言这四个方面探讨其语言艺术特征。

【关键词】 儿童剧;《十二个月》;戏剧语言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12-02

基金项目: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17年度科研项目“外国当代儿童剧创作理论研究——以俄罗斯,美国,挪威三个儿童剧为例”(ZJYZYB201701)。

戏剧文学的体裁具有特殊性,在时空约束和叙述人语言隐匿的状况下,需要通过人物的对白、独白等来揭示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因此,戏剧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1]。对于儿童剧来说,创作者必须要深入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通过富有生活化又充满幻想的语言,为儿童创造艺术空间,发挥戏剧的引导作用,对儿童的心灵进行有意义的熏陶和启迪[2]。从儿童剧的语言表达与创作来看,俄罗斯马尔夏克创作于1946年的童话剧《十二个月》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作。童话剧《十二个月》描写了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故事,全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奇妙绚丽,扣人心弦,人物性格鲜明丰富。通过符合儿童审美和趣味的语言,带孩子们走进了富有俄罗斯风情的古老世界,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纯真、美好、善良的童话王国。

一、天马行空的想象性语言

所有艺术形式的灵魂是想象。杜威在其儿童本位理论中提出,以儿童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智特点和思维规律,深入挖掘儿童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少年儿童具有天真烂漫的特点,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喜爱幻想、期盼冒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儿童的脑海中不乏各种光怪陆离、神秘魔幻的世界[3]。因此,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儿童剧,不仅尊重儿童的心智水平和他们的趣味,还会带营造或者曲折离奇,或者神秘魔幻,或者情趣盎然的童话世界。马尔夏克的童话剧《十二个月》,就塑造出了一个魔幻的且充满诗意的世界,让观看的孩子们汲取美的力量,并能够在故事中释放或宣泄脑袋中的奇特念头。只有这样,儿童才会由于对童话剧的艺术兴趣,引起心灵的共鸣,获得快乐的审美情感。

继女儿:说了你也不信!

士兵:为什么不信呢?我们士兵一辈子什么都听过,什么都看过。该信的我们就信,谁也骗不了我们!

继女儿:兔子和松鼠在那儿玩捉人游戏,就在这儿!

士兵:真的吗?

继女儿:绝对是真话!它们就跟小孩子们在外面玩的一模一样。“火呀,燒呀烧,火呀,别熄掉……”

兔子捉松鼠,松鼠躲兔子,先在地上跑,后来上了树。松鼠还逗兔子说:“跳呀,跳上来呀,蹦呀,蹦上来呀!”

在这一段中,作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针对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幻想欲,创作出兔子和松鼠玩耍,像人一样说话的奇特情节。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观看兴趣,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渴望。作家用超越时空的想象力,为儿童们描绘出一片新奇的树林:兔子和松鼠在外面追赶着玩耍,说着人能够听懂的话,这是几乎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渴望听懂的事情。不仅是会说人话的小动物,作家也提到了“十二个月”,让儿童进一步激起好奇,这“十二个月”应该是不同的月份,属于不同的季节,那么这“十二个月”是怎么样出现的呢?正如童话作家周锐提到的,作家以童话为载体来反映真实的现实。孩子们在作家基于生活,用想象力搭建起一个具有魔法的童话世界,将真实的生活与童话世界中的一切产生联系,让儿童在这个世界中驻足、浏览、思考,从而认识和把握真实的世界。《十二个月》中,作者用超越时空且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为儿童搭建起一个让他们足够信服且十分向往的童话世界。

二、纯粹浓烈的色彩化语言

著名儿童文学家胡奇谈到如何创作儿童文学,提出“最好多用诗和散文接近的语言……能丰富孩子们的感情,启发他们的幻想。”他将这种诗和散文一般的语言称作“有色彩的语言”,认为这种语言纯粹且浓烈,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情感意识。《十二个月》语言的色彩化主要体现在其生活化语言和音乐性语言上。

首先是生活化语言。作者凭借一些日常最通俗的语言,通过反复锤炼,寥寥几句赋予人物以丰富的生命和光彩。这些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充满智慧和艺术的光彩。

士兵:你是给别人干活吗?

继女儿:不!我是住在自己家里。

士兵:那你妈妈怎么会让你到这儿来呢?

继女儿:妈妈当然不会,是继母让我来的,来拣干树枝、砍柴。

士兵:是这样!这么说你是个孤儿?怪不得你穿得这么单薄,风一吹就透了。来,我先来帮帮你,然后我再去做我自己的事。

两人的对话,每一句都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多余的修辞,是儿童日常最简单和熟悉的日常用语。然而却让听众觉得那样的真实、生动、亲切,一下子就能看到这个热情友善的士兵形象以及那个狠毒冷酷的后妈形象也展现了出来。

其次是音乐性语言。儿童剧中的语言要通过朗读才能进入观众的耳朵,这对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等音乐性提出要求。句子的字声高低轻重、快慢缓急等,都会影响到其悦耳性。在剧中,作者采用了诗一样的语言,通过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对话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十二月:动物们呀,快到一起。

我要仔细地点点你。

灰狼狐狸还有獾,

四十只兔子尾巴短。

现在是貂儿和松鼠,

还有其它的小动物;

寒鸦松鸦和乌鸦,

总共整整一百万!

一月和十二月这段对话,句式对称,通过音节、倒音节、音节排列的句式,使语言朗诵的节奏居于规律性。尤其是十二月的语言,一韵到底,朗朗上口。通过两人的韵句与散句交错出现,形成了语言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儿童最习惯于通过耳朵来理解和感受意义,音乐节奏一般的语言不仅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幻想与情感。

三、个性凸显的形象化语言

儿童处于人类经验的积累期和成长期,其对人物的理解往往是最简单的。这就要求儿童剧用于展现人物个性的语言,既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又要与其真实生活产生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人物说出的话产生吸引人的力量,从而使戏剧发挥预期的审美意义和教育影响。

女王:(打断他)我要颁布新的自然法则!喂,来人哪!

传御前大臣!(对教授)你坐到我的书桌那儿去写。现在我给你听写。

……

女王:是,是!这是我的旨意,你必须执行它!

在儿童的认识中,女王是高高在上的,骄傲、威严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同时,绝大部分的儿童也都能够理解“季节”的含义,知道冬天的雪、秋天的落叶是自然的规律 。因此,女王的愚蠢会让他们好笑、吃惊或者好奇,想看看女王是否能够真的能够颁布新的自然法则。女王和教授的这一段话,看似女王的每一句话都漫不经心,却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一个见识有限,但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权利无边的女王形象[4]。先是“九十天,我连三天都不想等了”,然后是“我要颁布新的自然法则”,最后是“这是我的旨意,你必须执行它”。短短的三段话让我们看出女王的骄横跋扈、头脑愚蠢且对自然毫无敬畏之心。

四、简洁凝练的动作性语言

与普通的戏剧相比,儿童剧语言的动作性表现更加突出。儿童活泼好动,好摹仿,心境多是乐观浪漫,富于动作性和游戏精神的语言最能吸引他们,也最能让他们获得足够乐趣。由于儿童理解复杂性和抽象性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太长的句子,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完全理解。因此,儿童剧的语言应该保持凝练的风格,通过简洁的句子、夸张性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推动剧情[5]。

士兵:我把松树绑好就动身!你不用等我了,赶快回家吧。要不然你就冻僵了,暴风雪会把你给埋起来的。你看,暴风雪下得更猛了!

继女儿:没关系,这对我来说也不是第一次。

士兵:瞧,绑好了!现在齐步走,回家!我在前面,你跟着我,踩着我的脚印,这样你能省点儿劲。好,走吧!

这一段对话,语言简洁、干脆,但并不是单纯的浅陋。经过对“绑”“走”“回”“跟”“踩”“走”等一系列动作的高度提炼,能够让儿童一下子明了,暴风雪即将来临,两人完成了任务,准备回家;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热心肠的士兵和苦命的继女儿这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简单凝练的动作性语言,让戏剧场面更生动地呈现在儿童的眼前和脑海中,构成了生动有趣的场面。

童话剧《十二个月》的语言具有想象性、色彩化、形象化以及动作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色彩斑斓的戏剧语言,如诗如画,优美流畅,倍受儿童的喜爱。通过对马尔夏克《十二个月》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对其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进行了充分地理解,这对戏剧表演者和剧本创作者来说,是表演和创作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十七年”儿童剧本创作艺术简述[J].戏剧文学,2010,000(011):40-44.

[2]杨锋.论儿童剧的语言[J].当代戏剧,1996,(01):20-23.

[3]邓清华.浅析儿童戏剧文学的艺术特色[J].考试周刊,2008,(48).

[4]李涵.张奇虹和她导演的《12个月》[J].上海戏剧,1981,(05):41-42.

[5]陳道林.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谈马尔夏克的《给小朋友的诗》[J].外国文学研究,1979,(04):103-106.

作者简介:

欧宗耀,男,广东肇庆人,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教育、儿童戏剧与电影。

猜你喜欢

儿童剧
儿童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是“儿童戏曲”还是“戏曲儿童剧”?
浅析剧院管理中对儿童剧演员培养的必要性
有关儿童剧创作与市场的联想
概述“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究儿童剧的注意偏向”
黑龙江儿童剧创作现状分析
儿童剧不能“站着写”
儿童剧教材的编写与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