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拓展整合背景下的“咏物诗”主题拓展群文阅读课例

2020-09-10李继萍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咏物诗

李继萍

[摘  要:立足《爱莲说》,以“托物言志”为切入点,进行一堂关于表现手法的专题阅读拓展课,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创新教材使用的探索。

关键词:“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1教材版本

鲁教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爱莲说》的一课时。

2目标确立

2.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所选文言文,尽管体裁不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但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古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陋室铭》《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借助反复诵读,用心品味“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既是学习技巧的习得,又是情感认识得以提升的凭借。

2.2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常识、文章的中心已基本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娴熟地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解读文本,对“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的关系有了基本的认识。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本学段学生已有的语文素养储备,为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教学各要素間积极的思维碰撞,高效的心灵沟通,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赏析《爱莲说》,概括“托物言志”类文章写作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不同形式的赏析活动,学以致用,练习“托物言志”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的关系,增强对祖国的语言的热爱之情。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音乐导入,引出主题

首先:请同学们听徐小凤演唱的《无题》,让同学们找出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其次:提问“蜡炬”和“老师”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无私奉献”。进而明确“蜡炬”,就是“托物言志”中的“物”。“无私奉献”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志”。

再次:教师小结,由物到志,然后由志联想到人。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并简单举例“松、竹、梅”常表示高洁的志向。

【设计意图】歌词导入,或者说是诗词导入,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其中两句千古名句多数学生都知道,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很快带着疑问进入到学习状态;二是由蜡烛、老师引出“托物言志”,进入本堂课的主题,由生活入课堂,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第二环节:“走进”“走出”《爱莲说》,概括写作步骤

首先:和同学一起背诵《爱莲说》,回到文本中。

其次:赏析《爱莲说》,引领同学找准所托之物——“莲”,用文中句子分析“莲”的外形特征,明确内在品质:描写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了君子的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君子的正直坦荡,香气远扬;仪态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君子端庄清高。

小结: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由此可以归纳出莲的内在品质: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再次:揭示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与君子都有相同的精神,这就暗示了赞美“莲”就是赞美“君子”的品格。

最后:同学讨论、总结“托物言志”类文章的一般写作步骤:选好所托之物;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进行恰当的描绘;咏物是言志,揭示所言之志。

【设计意图】《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思路明确,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莲”的外形特征、内在品质非常清晰,只是缺少系统的总结。教师以熟悉的文本为例子,巧设问题,环环相扣,引领学生“走进”又“走出”文本,同学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写作的一般步骤,实现了由阅读到写作的升华。这一过程践行了“学为主体”新课程教学理论,学生也充分舔尝到自己采摘的喜悦。

第三环节:实战演习,拓展提高

第一,畅所欲言

首先:多种形式自读《伴你学》97页的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

其次: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所托之物各是什么?找出描写所托之物的词句;借所托之物传达怎样的感情?

再次:班内解疑。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发言解答问题,其他组代表对发言进行点评,不清晰的地方,全班讨论、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高声诵读、轻声涵咏,不拘一格,以读促悟,以思促情。组内讨论、代表发言、同学点评,自主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合作、表达的能力。

第二,妙笔生花

首先:请同学举出一些生活中可用来托物言志的事物。

其次:根据本堂课所学知识,选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再次:班内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的古诗赏析,加深了学生对“托物言志”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既拓宽视野也为下一步的练笔开启思路,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学生练笔、点评,应该说是对本堂课的检测,由感悟生活到形成见解再到表达出来,这是两种思维的训练,也是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必做题:整理课堂练习到《摘抄笔记本》。

选做题:结合所学,赏析《阅读》课本第286页的《画菊》,并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必做题巩固课堂练笔,选做题延伸《阅读》课本,锻炼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伸展空间。让不同层面的同学都能学有所得。

这堂关于表现手法的专题阅读拓展课,是我对单元拓展整合课型的一次尝试,在探索中,我既添尝到了充分备课的重要性,又领略了学生们活跃的思维。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生活的多次对话与质疑,促使问题一步步清晰完善。正是因为小切入点(托物言志)的选取,才实现了这堂课的大量读写,我想这是本堂课最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韩偓咏物诗研究
浅谈古代经典咏物诗对初中生写作思维的启示
注重融通契合提高咏物诗教学效果刍探
浅谈气象咏物诗萌发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论云鹤的咏物诗和准咏物诗
清代蒙古族诗人和瑛与《易简斋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