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初中历史课堂的“地下金矿”

2020-09-10周倩文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2期
关键词:隐性初中历史

周倩文

【摘要】所谓“地下金矿”就是指历史材料上的隐性知识、隐性关联、历史与现实的隐性连接。善挖、巧挖、深挖这些隐性信息,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隐性;形象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中,由于受教学进度和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按照历史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和观点灌给学生“吃”,而学生也甘于被“喂吃”的浅表层学习现象还比较普遍。无可置否,初中历史教材史料和观点客观、公正,基本反映了历史事实,是初中学生接触和系统学习历史学科的“第一手史料”,但这种“教教材”和顶礼膜拜教材中观点的历史课堂,恰恰忽略了历史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功效。而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隐藏在字里行间和插图的历史知识就像历史的真相一样,被掩埋、被遗忘,其实这些隐性的历史知识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培养素材。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历史素养,最重要的是历史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善挖、巧挖、深挖隐性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更大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以执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进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为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与研究。

历史形象思维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采用直观的形象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联想和扩展以及分析的过程,以此来加强历史的真实性,建立相应的理性认识。具体来说的就是以尽可能详细的、正确的、完整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积极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力,使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鲜活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古人生活图景在大脑中复原,深化记忆,有效地认识、理解历史。

一、善挖教材插图的隐性信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一切历史现象和过程都是发生在过去,不能直接观察和感知,但可通过化石、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实物进行观察和感知。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大量、丰富的插图,既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学习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更蕴含着众多的历史信息。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中,笔者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的标题,启发学生思考:“仔细阅读教材中插图的标题,你能读取到哪些信息呢?”经过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学生得出以下认识:图片都跟北京猿人有关;图片分为实物图、复原图和想象图三类。继续调动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哪些?”经过对图片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实物图反映了北京猿人个体的真实历史信息,复原图和想象图是经过思考加工的艺术构成。进一步挖掘图片隐含的知识:“结合所得认识,你能说出这三类图片之间有何关联吗?”学生在综合分析基础上认识到,复原图和想象图是借助历史实物对历史事件、现象和活动进行丰富想象的生动描述。

作为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开篇课,运用教材插图导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习历史兴趣,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了期待。指导学生仔细读图,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挖掘隐性历史知识,初步了解到教材里的插图按性质来划分,可分为原始性图片和再造性图片。原始性图片是对遗迹、遗址、化石、文物、文献和人物的现场拍摄,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原貌,再造性图片是科学家在真实的基础上应用形象思维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些历史场景。可见在史料的可信度上,原始性图片要高于再造性图片。從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历史学科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树立在尊重既定史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即“正确的历史想象是建立在对历史证据的掌握和理解之上”的科学观,逐步形成“讲证据,重考证”的唯物史观。以启发式提问推动学生不断思考、动脑筋去挖掘图片隐性历史知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也收获了直观、生动、深刻的课堂效果。

二、巧挖教材图文的隐性关联,拓宽学生的形象思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因而“立足基础突出主干,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所以在历史课堂学习上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使学生掌握个中发展的来龙去脉、阶段性特征,揭示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由于教科书对文字表述量的有限性,“压缩饼干”式的新版教科书文字有时不能把必要的知识完整表述出来,因而形成隐性知识点。这些知识隐形于课本正文的表述之中,而初一学生普遍存在阅读过急过快,捕捉有效信息能力的不足,稍不注意,就被屏蔽。同时,色彩丰富的插图(下转第34版)        (上接第33版)虽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但只被看作是有趣的插图,无法把正文表述与插图统一起来,也就解读不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文字的抽象性和插图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出两者的隐性关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历史,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历史情景,培育好利于学生挖掘出教材文字与插图之间内在联系的土壤,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开始做到“由图说史”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观。

例如,在学习《北京人》这一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笔者创设了“我到底是谁”的情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对北京人体貌特征的文字描述,圈划出关键信息。接着出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图》,引导学生从“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脑容量等方面”观察两者头部形态特征的异同,同时在两者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而把对北京人体貌特征的文字抽象描述通过图片直观印证,把两者共同隐含的“北京人在体貌上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内在关联给挖掘出来,加深了学生对北京人体貌特征的印象,得出北京人是处于从猿向人进化过程中的猿人阶段的结论。

继续出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启发学生思考“北京人既然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考古学家为何不称她为‘北京猿而界定为‘北京人呢?”指导学生深入提取图片信息,学生观察到北京人手持一些工具进行狩猎。在此基础上,创设“想象自己是北京人,将会使用哪些工具进行狩猎和分享食物?”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讨论发表看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北京人使用工具的文字,把插图的形象直观和文字抽象描述相互融合。认识到北京人主要使用的工具不是随地捡起的普通石块,而是经过人为加工打制而成的石器。意识到北京人已开始发挥作为“人”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打制出不同用途的石器。同时加深了对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等打制石器形态特点和用途的了解,和历史概念“旧石器时代”的理解。通过综合分析归纳,学生得出从“能够用双手制造使用劳动工具”中证明北京人已经是“人”了的结论。

三、深挖教材表里的隐性连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学生遨游历史课堂,不仅丰富史学知识,感叹璀璨辉煌的人类文明,还汲取到书本中的历史智慧,可限于自身年龄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很难把所了解到历史知识、经验与现实联系起来,也就没法体现出历史“以古启今”“古为今用”的教育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深挖教材中历史与现实的隐性连接,然后运用直观、比较、情景、研讨、联想等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深刻性等思想品质,还从中不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厚植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形象思维的温度。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中,在学习“火的使用”这一部分,先通过史料举证,让学生探究得出北京人较早学会了有控制的用火的结论。接着出示《北京人用火场景复原图》《剑齿虎生态示意图》《鬣狗生态示意图》“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解读韩非子的话,展开联想,从而直观地认识到北京人学会和管理用火能吃上熟食,居住的洞穴里变得光明、温暖,渡过寒冬,驱赶野兽,保障生命安全,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接着组织研讨“北京人吃上BBQ,对人类的演化带来哪些变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这一科学论断。显然,这样的历史学习遵循了学生感知史料——形成表象——激发历史想象和联想——得出结论的规律,学生的历史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能力都得以培养。

又例如,在对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进行本课小结时,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烧石、烧骨》与《神舟系列飞船》《火星探测仪》为背景,用生動的语言概述:“以北京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最漫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生存演化到了今天。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可能是步履蹒跚,却是今天人类驾汽车驰骋、宇宙飞船翱翔的肇始;他们打造的石器是粗笨的,却孕育了我们现代一些精美的仪器,锋尖利刃的工具和计算机车床等技术元素。”在学生脑海里突显了北京人不畏生存险象、尝试发明创造的高大形象,进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刻地感悟到人类先祖经历了一个伟大而艰辛的过程,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从70多万年前切换到21世纪的今天,联系当前正处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及英雄人物,就会印证出北京人等先祖的大无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培养学生沿着人类先祖的足迹继续前行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综上,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情,围绕教学主干和重点,创设历史情景,以启发性问题为导向,与学生一起挖掘教材里的隐性知识、隐性关联、历史与现实的隐性连接,引导学生变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形成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思维品格,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有效阅读、观察图片、联系比较、合理想象、积极联想和论从图出、论从史出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芯片”。

参考文献:

[1]杨惠珠.浅议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当代教研论从,2015(10):43-44.

[2]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09-115.

[3]莫立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2013-31-99.

[4]王瑞丽.发掘历史教学中的隐性知识[J].河南教育,2006(5):36-37.

猜你喜欢

隐性初中历史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论清洁能源技术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知识产权法应对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