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万丈高楼之基,固行为习惯之本

2020-09-10吴玉泓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2期
关键词:班级建设小学阶段行为习惯

吴玉泓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人生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探讨在班级建设中通过“立足学生、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放手管理”四个步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行为习惯;班级建设;小学阶段

一、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

众所周知“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大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对学生现在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工作、生活都有莫大的帮助。

早在古代,我国就提出了“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提出从小就要抓德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仍然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体验和养成教育。国家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以培养学生良好思 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工作重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苏联心理学家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通过研究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得出结论:“小学儿童的品德是在学校中形成的,小学生遵守学校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孙蒲远老师提到:“德育必须从小培养,培养习惯是关键的内容,其中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基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从细节入手,由浅入深,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二、行为习惯养成现状

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1.现行教育模式不重视德育课影响着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教育者总希望通过德育的渗透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但分数至上的教育背景下德育课成了摆设流于形式,被语、数、英占用。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很少开设或干脆不开设。这导致德育无法真正贯彻实施,达到引导行为习惯的目的。

2.学校行为习惯教育没有规范性、制度性、长久性的机制

学校德育工作功夫不放平时,而通过临时突击式地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方式试图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例如,教育局要求向雷锋学习时,学校抓时间布置学生去做好事,搞形式多样的雷锋学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教育局要求抓文明礼仪教育月,学校就严抓狠打礼仪教育。

学校德育“形式主义”,以搜集必要的材料应付过检查为目的,应付了事,暂搞临时突击的教育方式,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德育工作尚且如此更遑论班级。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目前并没有如预期般发挥自己应发挥的作用,流于形式,德育成了“空头支票”只限于空喊口号,实际意义不大。行为习惯教育不是个临时性工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系统性、规范性的长久培养机制,学生才会健康成长。这是德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在班级建设中抓好习惯养成工作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主要德育工作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学校教育目前还陷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大环境。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的一员在班级管理中我从“立足学生、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放手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1.立足学生,从“生”出发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明确,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小学阶段更是学生养成习惯的关键期,但受认知程度的限制,学生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予以引导和指正。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环境。

因此,在班级建设中立足学生立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班级建设,还权利、还空间、还工具、还时间给学生。据此在班级建设中笔者将班级的各项事务分为不同的岗位并进行了《我是神气领队员》《我是最美礼仪监督员》《我是最牛教室维护员》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之初首先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是什么,让学生明白作为班级的一员可以为班级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接着让学生们开始为期一周的试岗,在试岗过程中学生对所承担的责任具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一周之后根据试岗情况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当出现多人选择一个岗位时便采取竞聘的方式上岗。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每个学生领到属于自己的岗位,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体会自主的自豪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在潛移默化中认识到生活中的各项事务都有自己的规则,自己也是受规则约束的人之一。

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典范,促使学生认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班规规定学生不能迟到、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等,那么,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就会做到比学生先到、吃饭是吃多少装多少、随手拾起地上垃圾。班级每周举行《说说你的一周小发现》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教师抛砖引玉,说说发现班级某个同学做的好人好事、礼仪行为等,随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说自己的“一周小发现”并为自己发现的人物点赞。

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遵守纪律、明辨是非、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3.因材施教,各个击破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独具特色,作为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个别问题个别分析的办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改掉自身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岗位建设的一系列活动中,当个别学生因为受自己认知程度的限制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合适,那么,教育者应该及时予以帮助,给学生做好示范,辅助他顺利度过前面的适应阶段;有的学生因为天性使然不受同学的监督,教育者应及时予以阻止并进行个别谈话,对其行为进行矫正。

4.放手管理,给予信任

放手管理是指在班级进行全员设岗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具备更高的辨别能力,对责任认知更加清晰,教师尝试下放更多的权利、时间、空间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实现自我管理,班级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下自行运转。

这时教室里各项工作各个角落都有专人专职监督管理,如此一来,班里的事有人管,人人有份,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管理、全员参与的良好环境。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班级内外乱丢垃圾、打闹追逐的现象不见了,班级变得更加干净整洁了。

通过三年的努力,班级建设初见成效,换来了班级环境以及班风的变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好处。今后,笔者将继续切实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全力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良好的行为习惯陪伴学生走入社会,走向未来。

[本文系广东省2019年度德育专项课题“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君子人格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初探”(课题编号:2019ZXDY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娜.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J].发展导报,2017-12-05 (030).

[2]张晓英.小学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发展导报,2016-11-15 (028).

[3]于瑞珍.小學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J].发展导报,2015-05-08 (027).

[4]扬茜.通过班级建设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以K市J小学为[D].云南师范大学,2018.

[5]杜鹃.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X小学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小学阶段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