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的渗透研究

2020-09-10杨晓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02期
关键词:史料证据历史

杨晓佳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发展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方向标。增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中提升人才人文素养的趋势。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五大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培养的基础和途径。因此,对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历史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笔者发现近年来省中考历史命题中“无史料不成题”,突出史料实证素养。在日常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以教材为重点,“一言堂”“满堂灌”,忽视了以史料为依托、以素养为基石的探究过程。而学生在固化思维中奉“背多分”为真理,大多囫囵吞枣,导致知识记忆不牢固,史料分析能力弱,缺乏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立足教材,以史料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一历史研究原则要求我们真实地呈现历史。史料是沟通现在与过去的桥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史料实证的渗透,要以史料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探究史料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增强证据意识,培养实证精神。笔者认为,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精选史料,有效教学

数量繁多,种类齐全的史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础。“真实可靠的史料是还原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历程的依据。”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必须下足功夫,用足心思。新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认真研读并将教材用到实处。“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等栏目是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新增加的,其中的很多史料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证据”。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探究辅助栏目中的史料,切实做好“用教材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会选取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片段等。但其中难免会有带有错误的史料,或是未经验证的史料,这很容易误导学生。我们除了立足教材“就地取材”外,也可以从专业历史性著作、学术文章中进行搜集。例如,我们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16课《三国鼎立》时,我们不能使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知识,应选用《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专业历史性著作中的史料。

历史学习是为了能够以史为鉴、借古论今,从经验教训中成长。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选取时事史料,向学生展示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照社会现实,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笔者在部编版七年级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 “丝绸之路”》课堂上设置了“古为今用话‘丝路”这一环节,引入“一带一路”的时事史料,在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历史材料,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是直接给学生展示现有的史料,但我们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搜集、学会解读史料的能力。但因为初中生在自主搜集史料方面的能力较薄弱 ,教师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教师向学生展示史料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如何搜集到有用的史料,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搜集到自己感兴趣的史料。我们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假期作业:1.查阅图书馆、档案馆中的史书典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2.走进当地的博物馆或历史文物古迹,感受历史的发展脉搏;3.查阅族谱、家族史等,或向家里的长辈了解姓氏的由来,发扬民族的精神文明。学生在自主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学会解读史料,这是提升学生学会分析、解读问题的必要途径。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较多的史料是文字史料和图像史料。对于文字史料,教师要提醒学生留意史料的出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等等,带着“问题”找出史料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有效信息。而图像史料,如是图表应先关注表头,再对具体数据进行纵横比较、分析……

三、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运用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阶段,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不能只停留在学生阅读、分析史料上,应该逐步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运用能力,养成实证精神和证据精神。那么,如何增强初中生的史料实证运动能力呢?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注重证据的意识。我们可以在新授课中渗透证据意识。如,在讲解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时,强调北京人的化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北京人的证据。根据北京人的化石,考古学家复原了北京人的头像和特征。教师也可以利用复习课,在课上给出学生熟悉的课本观点,通过自主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寻找出课本中相对应的证据,逐渐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如,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证据,证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等史实来进行证明。第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孤证不立”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史料是在某一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真实可靠,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相。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过程中要让不同史料交互参证,互相印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例如,采用文字和图片史料互证的方法,来证明‘经济重心经历了逐渐南移的过程这个结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精选史料,进行有效教学。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须耐心、用心。在教学实践中,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史学素养,努力落到实处,具到细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谢雨君.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探究学习有效实施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6(10):29

[4]林小玲.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培养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

猜你喜欢

史料证据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新历史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