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班主任评价素养例谈表扬与批评策略

2020-09-10党伟华尹筱莉

求知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发展水平案例策略

党伟华 尹筱莉

摘 要: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文章作者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鲜有研究基于班主任胜任力发展水平提出策略。因此文章對教师班级管理胜任力之表扬与批评素养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适应性的表扬与批评策略:一是合理评价,避免滥用;二是权威评价与舆论评价有效结合;三是有声表扬,无痕批评。

关键词:表扬与批评;发展水平;案例;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桥梁,是学生的教育者和引领者,班主任能否胜任其工作决定了班级是否可以良好运行,甚至决定了学校的育人质量[1]。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义务,实事求是地对学生操行进行评定,同时也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2]。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难度很大。因此,教师要顺利开展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需具备良好的评价素养。

一、表扬与批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家长的信息反馈,表扬与批评是最为重要的反馈形式。在行为主义理论体系中,表扬与批评是一种可用来对人类个体行为进行强化的刺激,是奖赏与惩罚的替代物[3]。

表扬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品性等给出肯定性的评价,其对学生的内在动机有着一定的影响。表扬从归因理论视角可以分为能力取向和努力取向的两种表扬方式,众多研究发现,能力取向的表扬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日后面对挫折时出现无所适从或回避的反应;而努力取向的表扬会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受表扬者获得自我效能感,并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另外,表扬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除了归因方式,还受表扬者的真诚性、受表扬者的自主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标准的影响,受表扬者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表扬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批评是对学生在思想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缺点进行否定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所在,同时给其他学生以警示。但由于批评向学生传递的是反对、拒绝等负面信息,是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若不注重批评过程中的技巧使用,不仅会导致学生未能及时纠正错误行为,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和情感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表扬和批评的教育手段太常用、应用历史也太悠久,其具体含义和功能不再为人们所思考和深究。目前,大多数学者都集中于表扬与批评过程中的技巧[4]、策略[5]和相关人员的情绪[6]进行较为充分的研究,但鲜有研究者结合教师自身的班级管理胜任素质发展水平提出具有适应性的策略,并且缺乏具体案例指导。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班主任评价素养之表扬与批评的发展现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适应性的策略。

二、个别班主任评价素养发展水平

班主任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是班主任评价素养的重要表现。评价素养是由班主任的评价意识、评价态度、评价知识、评价技能四个要素构成的。为了了解某校初、高中班主任评价素养的整体状况,笔者对学校共45位班主任从以上四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每个要素包含5道题,每个题项设置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选项,依次赋值1~5分,3为临界值,若各要素均分高于临界值,则整体表现较为理想。笔者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对评价素养各个要素按平均分大小进行排序:评价意识(M=4.4)>评价态度(M=4)>评价知识(M=3.8)>评价技能(M=3.2)。这说明此学校班主任评价素养整体表现较为良好,但内部发展不均衡,虽然有正确评价学生的意识,对班级评价的态度端正,但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技能也有待提升。

通过与个别班主任访谈,笔者总结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由于教师的不合理批评导致学生抑郁或做出过激行为等负面新闻不断进入大众视野,致使教师越来越关注正确评价学生的方式,评价意识有所增强。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表扬学生为主,有46%的班主任表示学生有一点进步就会不假思索地进行表扬,认为表扬只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促进作用,过度强调评价的积极影响。第二,班主任工作不仅包含管理班级事务,还包括日常学科教育教学。繁杂的工作量导致班主任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班级管理的系统理论知识,更不能将评价理念和评价技能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体现为较为机械和习惯化的评价,评价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受表扬的学生没有树立起榜样作用,受批评的学生屡教不改的现象。

三、案例分析与策略研究

1.合理评价,避免滥用

在我国,由于教师滥用“批评”导致盲目地提倡“以表扬为主”,不料教师对“表扬”缺乏应有的理性认识,导致表扬的滥用。表扬或批评是否有效,取决于有没有触动受表扬或受批评的人的荣誉感或羞耻感。否则,表扬或批评的滥用,不仅难以触动当事人内心的感受,还可能使他们产生对表扬和批评的冷漠与逆反心理。虽然表扬只有触动了学生的荣誉感才会起到作用,但由于每个人的成功标准不同,使得荣誉感和虚荣心之间很难分清界限,相比之下,羞耻感却是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由此看来,表扬比批评更不宜多用。

朱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她与儿子打乒乓球时为了激发孩子打球的兴趣,对儿子球技毫无保留地进行夸奖,甚至故意让着孩子使其赢球,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快感,致使孩子面对失败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情境对我们教育教学有着一定的警示作用。学生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对学生适当表扬也必不可少,但在教学中若是滥用表扬,甚至是不切实际地表扬,会使表扬失去其应有的激励效果,学生也会对这种廉价表扬逐渐麻木,不知不觉在内心滋生出虚荣感,这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权威评价与舆论评价有效结合

班主任的评价无法发挥其应有效果的现象一方面取决于班主任个人威信,另一方面也与其他评价主体是否认同这一评价结果有关,不同评价主体的表扬与批评的效果也不同。权威评价指教师和学校行政部门的评价。舆论评价指学生之间集体评价和自发评价。当班主任个人对学生的评价无法发挥效果时,可以从引导舆论入手。学生在校的活动主要是与同伴的交往,当事人的荣誉感和羞耻感取决于和同伴交往中的感受。表扬和评价能否触动其荣誉感和羞耻感,不仅与当事人的感受有关,还得考虑其同伴中的舆论对此表扬或批评是否认同。

刘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也遇到过棘手的问题。新生小庄做题不细心,学习积极性不高成了劉老师的一块心病,但他发现小庄能解决很多复杂的难题。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刘老师便有意识地让小庄来回答并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小庄。“有难题,找小庄”成了学生的口头禅,小庄不仅很快融入了班集体中,学习劲头也足了,做题准确率也有所提高。刘老师能从细微处发现学生潜在的优点,欣赏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全班学生面前及时准确地给予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赞叹。这样在班集体中树立正面形象,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在帮助新生融入班集体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3.表扬有声,批评无痕

在平日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通过言语激励、动作传达、立体宣传等手段进行表扬。我们在表扬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还要注意留出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有发展和努力的空间。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挫折,甚至是犯错误。这时,教师可通过个别谈话、暗示提醒等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行为起到纠正和调节的作用,还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讲公开课时,一名学生将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引起了哄堂大笑,怎么办?魏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该生进行了表扬,他说:“我发现这名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该同学没听课,这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经常这样思考问题,肯定会有大的进步。”不可否认,魏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含蓄、间接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变化。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态度,语言要有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或寓贬于褒,或诙谐幽默,使学生体会理解和平等,诱发学生内省,进行自我教育。“表扬有声,批评无痕”,这不正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

四、总结与展望

批评和表扬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运用得巧妙得当可以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带来极大帮助。反之,则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合理评价学生行为,避免滥用表扬;将权威评价和舆论评价有机结合,巧妙穿插,合理使用;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前提,做到表扬有声,批评无痕,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家成.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基于对班主任工作复杂性的认识[J].基础教育,2011(4):75-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0908/t20090812_81878.html,2009-08-12.

[3]王呈祥.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2):43-45.

[4]陈桂生.教育过程中运用表扬与批评的常理常规[J].全球教育展望,2011(6):91-93,90.

[5]吴华宝.“以人为本”背景下的表扬批评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7(4):61-64.

[6]张泽民,马惠霞,刘军芳,等.表扬和批评引发中学生情绪变化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3):66-69.

作者简介:党伟华(1997— ),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化学教学;

尹筱莉(1965— ),女,陕西安康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发展水平案例策略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论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河北省“新四化”协调水平实证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