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2018 年西安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

2020-09-05魏娜沙刘敏彭华张赟贾静魏巧妙杨晨周森

甘肃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哨点就诊者性病

魏娜沙 刘敏 彭华 张赟 贾静 魏巧妙 杨晨 周森

1.西安市碑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西安710001;2.西安市新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西安710104;3.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 西安710002;4.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全球范围内,70%~80%的HIV 感染者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性病患者成为艾滋病/性病传播主要的危险群体,性病的流行与艾滋病的发生呈正关性[1]。既往研究表明,性病可加速HIV 的传播,患性病可使感染HIV的风险提高3~5 倍[2]。本研究通过对2016~2018 年西安市新城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相关知识、高危行为、HI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评价艾滋病防控效果,为该人群开展有效的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2018 年每年的4~6 月以性病为主要求诊目的的男性患者,每年各400 名,年龄大于15 岁,无论最终是否确诊为性病。年龄15~87 岁,平均(37.11±12.06)岁;未婚302 人(25.2%),在婚840 人(70.0%),同居22 人(1.8%),离异或丧偶36 人(3.0%)。

1.2 方法 应用连续采样方法,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艾滋病相关知识、高危行为、曾患性病等,8 个问题答对6 个及以上为知晓;采集血样3~5mL,使用统一配发的试剂进行HIV/梅毒检测,所有样本初筛阳性后进行复检,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时,哨点监测报告阳性结果,复检结果如为阴性,则判为阴性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 2016 整理从中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导出的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所有调查者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92.6%。2017 年有2 个问题知晓率偏低,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知晓率分别为53.5%、69.25%。对2016~2018 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分析后发现,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相关危险行为影响因素 调查的1200 名性病就诊者中,最近三个月与临时性伴侣发生过性行为的351人,占29.3%;注射过毒品3 人,占0.3%;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的34 人,占2.8%。最近一年曾被诊断患过性病的有135 人,占11.3%,患性病人群的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均高于未患性病人群(P<0.05)。见表2。

2.3 检测结果 2016~2018 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哨点共采集血样1200 份,检出HIV 阳性30 例(2.5%),梅毒阳性133 例(11.1%)。其中不同年份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时,与性接触相关的性传播疾病已经成为HIV感染的协同促进因素,性病与艾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增加了艾滋病发生的风险[3]。

本研究显示,性病门诊中被调查的男性就诊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 岁,提示艾滋病/性病防治重点应为性活跃期的青壮年人群,50 岁以上老年性病就诊人群比例较高,占16.9%;与李芳[4]报道基本一致;婚姻状况以已婚及同居为主,这一因素促进了配偶间包含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加强针对老年人群和已婚人士关于性病/艾滋病防治的教育,对减少性病/艾滋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2014 年常州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5],2016 年德清哨点的观测结果为72.67%[6],而本研究中,被调查人群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92.6%,且超过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要求的90%目标。

表1 2016~2018 年新城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表2 2016~2018 年新城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相关危险行为影响因素[例(%)]

表3 2016~2018 年新城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检测结果[例(%)]

2016~2018 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对艾滋病预防知识中8 个问题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说明我们在预防知识宣传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但2017 年对蚊虫叮咬和一起吃饭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低于云南省某医院[7],今后应在这2 个知识点上应加大宣传。在被调查者知晓率较高的情况下,存在非婚性行为的高达40.3%,性行为中有肛交的占到2.8%,分析其原因:首先,性病门诊就诊者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对高危行为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其次,由于调查对象存在过高危性行为,更有可能主动的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导致艾滋病知晓率较高;最后,由知识、信念达到行为改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这种知识与行为的背离,提示我们不仅应宣传艾滋病预防基本知识,应更注重艾滋病的危害教育,让更多的个体了解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的现状,艾滋病的高感染率以及感染艾滋病后高死亡率的严重后果;让人群相信艾滋病并不遥远[8],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今后我们应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建立健康相关行为上。

本研究显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与商业性行为和同性肛交性行为存在负相关。所以艾滋病的防治中最重要的依然是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要注重行为教育,注意教育方式的新颖性,干预形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9],改变单一的发传单、办讲座的宣传模式,多采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大众关注度,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高危性行为会造成AIDS/HIV 疫情的传播和蔓延,这也加大了AIDS/HIV 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风险[10]。从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注射过毒品、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等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在患性病人群中均显著高于未患性病人群,显示危险性行为与性病的高风险存在关联。因此,在性病门诊中大力倡导HIV 的自愿检测与咨询,对HIV 感染的早期规范的治疗,将性病防治与艾滋病防治紧密结合起来[11],对性病患者进行有效规范的监管,进一步推进性健康教育,加强行为干预。哨点监测结果显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和11.1%;然而,2010~2015 年全国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中,HIV 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2%和5.57%[12],提示性病就诊人群为艾滋病发病的高危人群,要遏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应该加大这一人群的防控力度。规范性病的诊断和治疗,加强性病门诊规范化建设,积极治疗性病,加强在性病门诊开展高危行为干预。由于临床医生除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有独特的医患关系(如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等诸多有利条件,医生成为性病门诊患者较稳定和较期望的知识获取途径,因此,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具有重要作用[13]。

综上所述,加大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和高危行为宣传教育力度,加强艾滋病的危害教育,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哨点就诊者性病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护理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研究
天津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运行情况分析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振聋发聩·合力助推接触镜安全 2017全国接触镜安全监控峰会暨全国角膜塑形安全监控哨点单位第二届联席会圆满召开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拉萨市2010~2014年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国家级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非法行医监督哨点管理探讨
性病传播谈论多 专家探讨正其说
话说性病恐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