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位、择点、循序: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模式内涵与特征探析

2020-09-02钱和生朱翠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职

钱和生 朱翠霞

摘要:面对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命题,根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首要任务和针对中职生“生情”“学情”及其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以“定位、择点、循序”三个维度构建新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分析,探求解决在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中职语文“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实施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其本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的形式与媒介,即教学策略。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通过何种具体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培育中职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整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以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为基点,分析学生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选择课时教学内容、预设课堂教学方案、开展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等序列性的系统工作程序,将课前教学方案预设、课堂教学实践、课后教学评价融合在一个整体系统内的教学组织形态。其教学模式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一、“定位、择点、循序”模式内涵

(一)定位:确定“确切”“适宜”的教学目标,破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为何教”的难题

所谓“定位”,就是从宏观出发,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通过分析单元知能结构、把握渗透点、掌握“生情”与预测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等工作程序,理清本单元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教学应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由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差距是什么等问题,编制单元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预习了解学情,分析课时教学内容,制定确切、适宜的课时教学目标。

确切,即通过细化(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到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来,将课时教学目标分解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去,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环节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转化(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练习化(课时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使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切合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课时教学内容。适宜,即“以学生的准备状态作为出发点的”[1],使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适宜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多样性的生情、学情和学生未来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此,“定位”就是在解决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为何教”难题的同时,确保所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吻合、贴切于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力,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求知、发展的需求,定向、支持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总体教学目标;避免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利于各课时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目标的统领下,架构优化的、连续性的、“微序列”系统课时目标体系,实现单元内各课时教学目标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二)择点:选择适当、吻合的教学内容,回答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什么”的问题

所谓择点,即根据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以“针对生情学情、基于文体文本、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原则,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点;从“学科性、育人性、生活性、发展性”和吻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性需求的角度,“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材料”点。

择点,重点解决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由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两大问题的同时,解决教学过程选择何种材料设置教学情境问题。即最大限度地以取舍、增补、渗透、留白等方法,超越教材文本,向学生身临的社会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领域延伸,选取适当的“针对生情学情、基于文体文本、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学内容、适宜的“学科性、育人性、生活性、发展性”教学情境创设材料,吻合学生进行新认知的体验与探究“可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情境的适用性。

(三)循序:设置规范、动态的实施程序,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怎么教”的方法策略

序,即程序,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模式整体工作程序,即“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模式实施工作“程序”;二是指“课堂实施”模式工作程序中之“程序”,即“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展开情境实施教学—再设情境拓展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程序。两个层面的程序既有规范性,又具有动态性。“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三个工作流程具有不可调整的先后次序的规范性,但三个工作流程内部,由于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具有可变化的动态性,进而引发相关工作环节、工作内容动态的变化性。“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展开情境实施教学—再设情境拓展教学”课堂教学整个实施程序的流程,同样既有先后次序的规范性,以确保实施过程的计划性、组织性,又具有依据教情、学情再设的动态性变化、生成。

所以,所谓循序,即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教与学规律,既规范遵循“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模式实施工作程序和“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展开情境实施教学—再设情境拓展教学”的实施流程的先后次序的规范性,又关注整体工作程序和局部实施流程中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动态生成性,在规范的程序和动态的生成中,落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怎么教”的方法策略。

二、“定位、择点、循序”模式特征

(一)以系统的工作流程设置,彰显模式结構和工作环节的创新理念

1.系统的工作流程设置,彰显模式结构的创新理念。教学模式以“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的工作程序,不仅根据模式实施程序各环节的地位、功能,及其相互间关系,设定模式操作的基本流程和过程步骤,设置各环节流程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途径和工作方式,为模式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策略,并且理顺了教学方案预设—课堂教学实施—课后教学评价的关系,尤其是遵循教学基本规律,设置教学反思环节:“课堂信息反馈—教后评价与反思—完善课前教学设计”,既赋于教学反思实质的工作内容,又提升了教学反思的功能。通过对课堂教情、学情的把握与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评估教学设计的优劣,最后对整体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再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改革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保障模式实施环节局部性与程序整体性统一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措施。可以说,“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反思”将课前的教学方案预设活动、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后的教学评价活动,融合成一个过程环节完整的、系列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流程之中,集合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过程,体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定位、择点、循序”教学实施模式结构形态内部的整体性和流程的系统性,提升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展开情境实施教学—再设情境拓展教学”课堂教学实施程序,突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传统式的固有模式,凸显“情境”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串珠的“红线”核心地位。其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境始终贯穿课堂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引导、调节与控制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将知识演化的逻辑顺序、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顺序、教学活动的时空顺序“三序合一”,推动教与学双边行为的同步发生、发展。二是通过课堂实施中“展开教学”环节,教师“导学习过程、导认识规律、导思维方法”“传授知识、指导方法”并存的教学策略以“导”促“学”,让学生深入到以学科性、育人性、生活性、发展性材料创设的,体现着教师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与学科文本、社会生活环境关系的,镶嵌着语文知识运用和语文能力训练条件的情境中,将课堂知识学习运用与解决未来职业场景现实问题的言语能力训练联通起来,在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过程中,自主地进行感觉与体验、理解与运用、归纳与积累、总结与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发展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主体力量,进而推进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所必需的语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

2.相关工作环节的设置,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结构框架。教学模式中,了解教学对象、把握学生预习学情、把握学科(方法)渗透点、预留解决教学生成问题(再设教学情境)的空间等工作环节的设置,均突破了传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固有的结构框架,彰显了模式工作环节创新设置理念。

了解教学对象、把握学生预习学情两个工作环节设置,是模式中教学设计过程与传统备课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他们可能有不同的习得性能,不同的图式及不同的能力和特质[2],语文学习更因个体差异而万象纷呈[3]。要让“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4]。模式实施流程中设置“了解教学对象”“把握学生预习学情”两个工作环节,并规定教学活动方案设计过程各项工作的操作方法策略,诸如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都必须依据了解、把握的生情、学情。这样,在教学预设方案设计时,通过对学生群体、个体现有的认知能力,以及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兴趣所在、学习的疑难点所在的了解与把握,据此分析、评估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趋势,从而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准确预测和定位。使所编制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程序等丰富的课前预设的方法或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力更加吻合、贴切,让学生这一课堂教学中最具有动态性的要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预设方案的主体“材料”。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奠定基础。在模式中,设置“把握渗透点”工作环节,就是让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方案预设时,关注语文教材中德育因子的渗透,有意识地、主动自觉地“用恰当的方法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自觉的教育贯穿语文课程实施的全过程”[5];关注语文学科新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及时掌握语文学科新的知识信息;关注已授学科知识点的渗透,以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点的渗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利用多种学科、专业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现场无疑是预设的结果;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学现场无疑也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互动的结果。[6]“预留:解决教学‘生成问题(再设教学情境)的空间”这一工作环节,不仅仅是从教学设计环节上增加了教学实施过程动态性地进行教学预案调整的工作要素,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预留了提出问题的空间,为学生预留了进行心智加工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空间,也为教师预留了课堂实施过程中“再设情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在这预留的空间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时生成的新信息,并結合新信息生成时的情境,调整乃至纠正教学预设方案的原有步骤,使之适应新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生成反应。即整合、融溶“生成”资源,随机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确定、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重新选择、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再创设适宜于学生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学习情境,传授新的知识与方法,或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对新生成问题进行语文探究性实践活动:寻求答案,解决疑问,训练语文学习基本技能和发展语文学习思维。甚至根据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大胆突破教材的知识框限,把学生引向生命世界和精神领域,去探究和感悟社会人生的深度、思想情怀的热度,让中职语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7]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可以说,在“定位、择点、循序——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施模式”中,创造性设置“预留:解决教学‘生成问题(再设教学情境)的空间”工作环节,让预设的教学方案具有了较强的弹性化,实现了教学方案设计的预见性与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生成性”的和谐统一。

(二)以新颖的内容体系构建,凸现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理念

1.突出立德树人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表明了语文教学必须完成语文课程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课程教学本质任务。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定位、择点、循序——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施模式”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模式中提出的“教学内容”选择、确定原则之一——“基于文体文本”,就是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选取能充分体现文本特征的教学内容,更要重视其中蕴含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提炼与选择,更要有意识地建构起语文学科知识学习内容与立德树人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列入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心位置。而“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材料”主要要求之一——育人性,则是模式聚焦于“立德树人”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教学首要任务的一个重要标志。可见,“基于文体文本”“教学内容”选择、确定原则,和育人性、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材料主要要求的提出,以及“把握渗透点”中对教材中德育因子的关注及其渐进式的渗透,则充分地凸现了模式有意识并有效地建起了语文课程知识学习内容与“立德树人”教育内容融合的机制及其实施的方法策略。

2.凸现以生为本理念。“定位、择点、循序——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施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体模式的实施过程之中,在教学设计中,了解教学对象、把握学生预习学情工作流程的设置,教学内容针对生情学情切合发展需求选择、确定的原则和育人性、发展性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材料的要求提出;在课堂实施中,依据课堂教学中学情、生成问题再设教学情境;在教学反思中,针对课堂学情分析的反思,无一不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观,无一不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为目的的。

3.彰显全面发展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定位、择点、循序——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教学实施模式”中,以“针对生情学情、基于文体文本、切合发展需求”原则来选择、确定教学内容,和以学科性、育人性、生活性、发展性为主要要求来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材料,以及把握学科(方法)渗透点环节的设置与实施,既尊重语文基于文体文本学科性学习规律,又以切合发展需求、生活性、发展性学习内容、材料,以及相关渗透点,突破教材文体文本限制,向学生身临的社会生活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延伸,为学生接触教材之外、教室之外的人与事提供有效途径,进而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开发范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更凸现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孙可平. 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2]R.M. 加涅, L.J.布里格斯, W.W.韋杰. 教学设计原理[M]. 皮连生, 庞维国,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尚文, 吴克强.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邱学华. 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王宁. 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走进新时代[N]. 中国教育报, 2018-03-07(9).

[6]彭钢, 蔡守龙.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