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横四纵”:新工科专业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

2020-09-02朱益新倪卫涛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新工科创新创业

朱益新 倪卫涛

摘要:应用“五横四纵”模式,探索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出学校层面要制定适合学校特色的教育规划,要建立与融合型专业教育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专业层面要构建融合型专业教育的建设发展规划,完善融合型专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大纲、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源;课程层面要修订完善融合型課程教学大纲,建设完善融合型专业课程;师资层面要建立不断提高融合型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与水平的机制;学生层面要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性来评价融合型专业教育改革成效。

关键词:新工科; 创新创业; 融合型教育; 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发展。主动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国家实施了包括“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要战略。2017年 2 月,教育部牵头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与传统工科相比,此次提出的新工科概念更强调学科专业的实用性、融合性与交叉性,重点突出电子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有机结合。[1] 当前,各高校正在加快传统工科的改造升级,主动布局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建设,培养大批新兴产业亟需的工程科技人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工科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多年,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尽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目标及重要性的理解不到位不充分,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于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互相渗透与融合的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还是相分离的,专业课程中既没有突显新工科的内涵,也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的内容;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没能形成具有新工科导向的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缺乏既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知识,又具有新工科工程创新经验或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导致在教学与实践方面无法充分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实践;[2]传统的授课形式或教学方法无法适应与新工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学的需求,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成效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只局限在课堂上,没有与课堂外的实践平台、实践基地、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导致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缺少新工科条件下的实践体验;高校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不完备,创新创业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场地在建设时没有融入新工科元素,且实践场地数量少,开放比例低,开放时间短,影响了学生的具体创新创业实践。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快发展新工科,构建新工科发展新范式、新模式,培育一大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升新工科服务和支撑新产业发展、新动能转换的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迈向更高台阶。[3] 为此,我们围绕新工科专业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这一主题,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探索。

二、 “五横四纵”融合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可以基于“五横四纵”的框架(见图1)来推进实施。即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五个层面即五横: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其中,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决策主体、规划主体、保障主体,专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对象与大背景,课程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载体,师资是融合型专业建设的实施主体,学生是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参与主体。

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四条路径即四纵: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成果生成。“五横四纵”的交汇点即构成了新工科背景下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体系。

三、“五横四纵”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决策主体、规划主体、保障主体

学校层面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决策指挥层面。学校层面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主体,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决策指挥的作用。在学校层面,可成立校级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从学校宏观大局角度,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动、理论实践高度融合、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管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4]要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本校工科专业群的特色与优势,并结合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构建与本校工科特点与能力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实现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评价体系。从目标、组织、制度及评价等四方面保障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学校投入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与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方向或领域,与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一样,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设施来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方面的需求。在校级层面,如建设校级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客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平台设施。另外,还须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建立学校层面的新工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如不与专业相融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如不与时俱进,不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那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没有新内涵,就不能培养时代或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以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分离的,不相融的,所以导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方彼此都不具备优势。其实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两者融合还可以实现“加乘效应”。所以,在学校层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专业教育乐于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愿意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嫁接到或渗入于专业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专业建设的新方向、新目标或突破点,从而实现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一体化新工科专业教育。

(二)专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对象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融入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内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专业的建设规划与专业教学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部分,对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创新创业的专业教育子目标。为了实现此目标,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直接加入创新创业类课程,即可以加入1至2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二是在一些专业理论课程中,如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中融入一定课时比例(如15%),且与专业领域内创新创业有关的教学内容;第三是要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增加设置与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项目,要求每门专业实践课程中至少包括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可以兼顾高校的专业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甚至还能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激发或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更深入地学习与应用,这将使得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相得益彰,形成良性互动与互为促进。

专业建设方面要使新工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举。在专业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级形态,专业教育的高端模式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所以,新工科建设要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举,在新工科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就是在传统工科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应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新兴技术,要加强将现代技术与传统专业技术相结合。所以说,以新工科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本身是具有创新性的,是传统工科专业教育主动适应现代新兴技术的自我改造与完善,原有的专业知识在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

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良性互动促进的新机制。专业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级形态。如何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自觉地对接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要建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要使两者认识到彼此融合是自身发展的要求,是有利于自身完善提高的。所以,一方面,在思想认识上,专业建设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是专业教育的高端形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并对专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方面,在决策上,要改革完善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要增加一些评价指标,譬如专业理论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比例,专业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专业学生平均申请知识产权的数量,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人数比例。这是通过构建相关专业评价标准来促进两者融合的机制。第三方面,在实施上,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原来的传统工科专业必须搭载现代新技术,这将促使传统工科专业教育必须向新工科演进与发展,实现传统工科专业的新工科化。

(三)课程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载体

课程体系规划要体现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导向。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要加快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5]课程是专业教育实施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课程规划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建设目标。现在,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为适应技术发展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经济需要,将新兴技术及创新创业知识与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相融合。具体实施时,可以在原来的专业理论课程群中选择若干课程与新工科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在传授传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要融入现代新兴技术和创新创业内容,建成兼具新工科特点和创新创业特点的新型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可开设1至2门由传统专业课程经改革创新形成的融合型专业课程。除了开设融合型课程外,还可以增加开设1至2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创新基础”“创业实务”。

除了专业理论课程的调整外,专业实训实践课程也要革新。在专业实训实践课程中,要尝试加入应用现代新兴技术完成的创新项目或任务,要给学生尝试应用新兴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机会。课程考核或评价时不能仅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学生提交的书面的创新解决方案、成型的创新成果作品或创业商业计划书。

课程教学设计方面要体现项目式教学的特色。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的作用,将学习知识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6]所以,课程教学设计要尽量采用项目式课程教学法,最好以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或创业项目为课程教学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培养。项目式教学通过教师创设项目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及创新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所以,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的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应该广泛应用于新工科与创新创业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四)师资是融合型专业建设的实施主体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施主体。当前,新兴技术对传统工科专业教育构成了的冲击,专业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要通过融入新兴技术与创新创业内容建设新工科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建设主体,是新工科与创新创业融合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保障。在新兴技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傳统工科专业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这种融合能力,有的专业教师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没有市场实践的经验,没有创新研发的经验,也没有创业经营的经验,所以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提高专业教师掌握应用现代新兴技术的水平,可通过培训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水平,通过安排相关教师去创业企业挂职实践锻炼来增加经验,提高教学本领,也可通过吸纳引进具有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工程师或高级管理人员加入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教学能力,使师资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有利于教学质量与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建立促进师资水平不断提高的管理机制。师资队伍的能力与水平是高质量推进新工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大保障。学校要建立形成促进师资队伍素质与能力水平提高的管理机制,促使各专业教师自觉自愿地采取行动来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提升新工科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专业教学能力。譬如,对专业教师编写新工科与创新创业融合的专业课教材给予相关的激励支持;对专业教师开发融合型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给予相关的激励支持;对专业教师自觉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双师能力给予相关的激励支持;对于专业教师从事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科研活动给予相关的激励支持;对于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比赛给予相关的激励支持。总之,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其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的动力之源。

(五)学生是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参与主体

获得学生对于专业教育目标调整的认同有利于推进融合型专业教育。學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探索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6]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主体,既是受教育的一方,也是参与教育互动过程的一方。如果没有学生主体性地、自觉地参与并融入到教育中,那么这样的教育不会是好的教育,而且是低效率低质量的教育。所以,在实施融合型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不断地互动,寻求相互的认同。譬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将原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以培养掌握新兴技术并具有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及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环节与内容的调整,这些都要通过与学生沟通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同或支持。只有在学生的认同与支持下,基于新工科背景的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推进与实施。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融合型专业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体系。作为学生,在参与或接受基于新工科的融合型专业教育时,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具体的规划,这样有利于明确自己想要学什么,以便在接受专业教育时也可以有所侧重。融合型专业教育由三部分融合而成:新兴技术知识与传统专业知识相整合,传统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新兴技术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相融合。这种融合型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事物,从目前来讲,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究竟有没有帮助以及帮助有多大,来自于学生的评价非常关键,有些评价甚至要在学生毕业几年后才能客观地做出,所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与体系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五横四纵”的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推进实施,就必须要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尽管这种融合型专业教育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但各高职院校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可依据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采取相应措施对融合型专业教育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那振宇,吴迪,许爱德.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

[2]翟悦,于林林.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才智, 2019(7).

[3]郭志立.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助力新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9(1).

[4]史恒亮,吴庆涛,高晶晶,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9(13).

[5]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优化融合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9(5).

[6]张望,白英,梁丽芳.面向新工科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 2019(7).

责任编辑:王新国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新工科创新创业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