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串场河的厚重历史与文化特质

2020-09-02许其宽

江苏地方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盐场东台海盐

◎ 许其宽

(东台市水务局,江苏东台224200)

提 要:串场河是苏北沿海人工开凿的一项集水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工程。作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串场河既是里下河的泄洪通道,同时也是一条古代的盐运河道。古串场河自唐代开河以后就肩负起海盐的运输任务,历代官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从这里运出。它是苏北东部地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苏北千年水利水运和厚重海盐文化的历史遗产。

古串场河因串通苏北沿海南、北各盐场,转运海盐至全国各地而得名。根据《东台市志》(1994年7月版)记载,串场河全长180公里,南与通扬运河相交、经东台向北至阜宁入射阳河。由于1958年开挖的通榆河在东台安丰镇的通榆村和富安镇的西场村两村边界处与串场河相交,富安镇境内的串场河河道功能被通榆河所替代,渐渐萎缩,失去原设计功能。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中,省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串场河在东台境内安时河南近2公里处,由原东南走向拐向西南走向,即从东台安丰镇境内的仇湖港进入海安县境内西串场河。新认定的串场河南起海安县海安镇新园村新通扬运河,北至阜宁县阜城镇,全长174公里。

串场河的形成与演变历程

串场河是纵贯里下河南北的引水泄洪通道和水运大动脉(盐河),是盐文化的摇篮。该河从筑堤取土的土塘到全线贯通,历时500多年,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串场河发端于修筑海堤。唐大历元年(766),淮南黜陟使李承主持在楚州、扬州海滨施筑海塘,名捍海堰(又名常丰堰),北起阜宁沟墩,南抵海陵新城(大丰刘庄),长71公里。南唐李升、北宋开宝九年(976)王文佑加修常丰堰到小淘浦(今东台安丰)。至此,有了捍海堰堤脚下的沟渠,即取土区一段段不连通的“堆河”。

第二阶段:宋天圣二年至六年(1024—1028),泰州西溪(今东台市西溪景区)范仲淹发起修筑捍海堰,北起海陵新城,南至东台富安,筑堤长71.5公里,后人称范公堤。堤脚下形成断断续续的复堆河道。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连贯通、泰、楚三州的捍海堰筑通,统称范公堤。光宗至宁宗期间(1190—1194),又对复堆河加以疏通。

第三阶段:随着盐业的发展,从宋朝起,开始有意识地开挖连通串场河,有具体文字记载的历史是南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利用范公堤下的复堆河,开浚串场河南段(东台海道口以南),使得各场盐河相通。后又陆续开通了北段串场河,将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13个大盐场串联起来,方便了淮盐的集散交易。从此,这条复堆河有了自己传奇的名字,叫串场河。因为是官方开凿的河道,所以也叫官河、盐河。

盐业是古代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历朝历代对盐运河道的疏浚整治十分重视。据1998年版《东台市水利志》记载,元明清时期曾12次组织串场河疏浚。明洪武元年(1368)泰州盐运分司设在东台,故以东台海道口为界,串场河又分南北两段,由海安向北流经富安、安丰、梁垛至何垛场,为南串场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经丁溪、小海、草堰、白驹、刘庄、伍佑、盐城至新兴、庙湾,为北串场河。从阜宁至上冈,串场河沿岸的范公堤在其西岸,上冈至东台段范公堤在其东岸。至乾隆三年(1738),串场河形成串通栟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天赐15个盐场的盐运河道。这些盐场的驻地多半发展成为集镇或村庄,如今天东台市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西溪等镇(区)都是由盐场演变发展而来。道光以后,因海岸东移,海远卤淡。民国时期,原苏北盐场相继废灶兴垦,串场河盐运衰落,河道疏于治理,以致淤浅、狭窄、多弯,仅通行小型船舶。

串场河的泄洪排涝功能

范公堤与串场河并行

串场河又称下河,是与里运河(大运河淮安至扬州段)相比而言,里运河高程高于串场河六七米,里运河至下河、通扬运河至苏北灌溉总渠之间区域称之为里下河地区。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一条跨区域河道,串场河的首要功能是泄洪排涝。南宋时期串场河整治并全线贯通后,该河承担着里下河和东台沿海地区的分洪排涝任务。每年汛期,一旦里运河归海坝开启,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灾民流离失所。来自淮河的滔滔洪水直泻里下河,至串场河调节分流,从沿海各排水口入海。历史上东台堤东地区向东无排水出路(地势高、无海口),东部的涝水亦向西排入串场河,分流至川港、竹港、王港及斗龙港(在现盐城市大丰区,时在东台老政区)入海。范公堤建成后,堤东各盐场利用灶河向串场河排水,并在西口建闸、筑坝,大水开坝向西排,小水闭坝蓄水保船运。此法延续至清嘉庆六年(1801),终因堤东排水入串场河引起堤西灾民义愤的民(水)事纠纷,“勒石永禁”(此石目前已不存在),不准东水西排。后堤东地区在梅家灶、潘家灶一线东台河、何垛河北岸开河、筑坝排水入川港、竹港入海。新中国成立后,堤东地区规划建成独立排灌区。20世纪90年代,拓宽开通盐城段(中段)通榆河(100个排涝流量),串场河成为堤西地区的辅助排(涝)水的通道。

串场河岸线盐场东进发展及海盐生产辉煌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至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吴王刘濞开挖邗沟,自扬州茱萸湾(扬州湾头)至今泰州海陵仓(为泰县、东台、如皋、南通、海门诸县淮盐总栈),并在此分为两支,一支至海安、如皋为上运河(淮河水位,后为通扬运河),一支至海盐主产区东台西溪,为下运河(里下河水位)。西溪当时为海陵县(今泰州)的海盐生产重镇。其时产盐方式是直接煎炼海水结晶为盐。煎具使用盘,又称盘铁,一副盘铁由四角组成,每角又分多块,厚10—13厘米,每块重50余公斤,合则500 余公斤,分户保管,彼此牵制,官方监督,以防私煎。海盐通过陆路或水路运至通扬运河泰州、扬州转销全国各地。

南唐时期,灶民开沟引潮,铺设亭场(亭灶之名始此),创造了“刺土成盐法”,即刮咸、淋卤、验卤、煮盐。据唐《元和郡县志》载:“今海陵县官置盐监一,岁煮盐六十万担。而楚州、盐城、浙西、嘉兴临平所出次焉”,其产量相当可观。南唐昇元元年(937)泰州海陵监署移驻东台场。北宋开宝七年(974),海陵监移撤如皋,在西溪设盐仓监,监管何垛、东台、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各盐场。

范公堤建成后,东台盐民在范堤以东沿线聚落煎盐,盐民在“刺土成盐”基础上,又开始创造“晒灰采卤法”,产盐率更进一层,且盐质“色白、粒大、干”,时有“淮盐甲天下”之称。据《宋史·食货志》载,淮南楚州盐城监(辖7场)年产盐41.7万担,通州丰利监(辖7场)年产48.9万担,泰州海陵监(辖8场)年产盐65.6万余担,时为淮南产盐之冠。

随着海势东渐,盐民集中聚落的岸线不断向东推进,海盐生产在岸线东迁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如今,留下各场灶民密集聚落的岸线遗址(沿线集镇)有三条,即范堤岸线遗址、头富岸线遗址和黄海公路岸线遗址。这几条岸线曾经分别创造了宋代“淮南产盐之冠”、元代明代“盐业黄金时代”和清代“海盐生产最高峰”的辉煌历史。

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淮,沿海淤积加快,盐灶东移近海荡地。乾道七年(1171)撤销西溪盐仓,各场始设大使分治,并沿范公堤设场公署,其辖地由范公堤向东辐射至10多公里之外。据《淮南中十场志》和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明代境内盐业进入黄金时代,洪武元年(1368)在东台设盐运分司,驻东台场,辖东台老政区的栟茶、角斛、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小海、草堰10场(名闻天下的淮南中十场)。明万历八年(1580),东台范堤各场煎盐区东进至范公堤以东15—20公里的小海(现属大丰)、南沈灶、富东一线,这条海岸线成为明代中叶东台海盐生产的重要区域。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始,大力倡导改造煎具,广泛建造小盐灶,统一制造直径1米、深20厘米的铁锅和直径1米、深7厘米的铁,发至灶户自煎,实行锅煎盐的生产方式。一座灶一伏时可产盐二三百斤,产盐量大幅度提高。仅东台境内的东台、何垛、安丰、梁垛、富安5场,多数年份年产盐200万担。

清初顺治十年(1653),海岸线东移25—30公里,至潘、三仓、唐洋之间黄海公路一线,重点产盐区随之东进发展。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东台海盐生产达到最高峰,年产225.8万担。盐业的兴旺,吸引了四方游民来东台煎盐为生。一时间出现“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壮景。道光初年(1821),东台海岸线东移40—50公里。潮汐不至,土卤日淡,盐业开始衰退。

串场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自汉代以来,里下河地区就开启了河道运盐的历程。自唐代开河以后,古串场河就肩负起海盐的运输任务,历代官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正是从这里运出。据史载:“两淮岁课当天下税课之半。”以顺治十年为例,全国盐税课入库212.8万两,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占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两淮盐税占全国税课的64.5%,嘉庆八年,淮盐课税仍占全国40.8%。淮盐的产出占比证明,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在全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串场河作为一条泄洪主干通道,洪水、涝水在这里汇集分流东排入海,它见证了里下河和堤东垦区人民饱受风暴潮和洪涝灾害的苦难历史。作为一条黄金盐运通道,串场河又是一条见证盐民苦难的河。从这里运出的淮盐,丰富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银库,成就了富甲天下的古代扬州。淮南盐区,尤其扬州出现了一批富可敌国的大盐商。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盐民生活却十分凄惨。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曾以诗分别描述盐商的奢侈与盐民的凄惨生活:“广陵奢尤甚,巨室如王公,食肉被纨素,极意媚微躬,欢乐成惛愚,不幸财货丰。”而创造财富的盐民生活苦不堪言:“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早夜煎盐卤井中,形容黧黑发蓬蓬。百年绝少人生乐,万族无如灶户穷。”

在近代历史中,串场河又见证了盐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早在抗战时期,刘少奇、陈毅、粟裕等率领新四军东进抗日,建立苏中、苏北革命根据地,在串场河畔写下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至今东台地区仍传颂着新四军一师在东台三仓建立抗日中心区,以及“唐柳人民打鬼子、智设暗坝阻敌艇”的抗日故事,传颂着解放战争时期东台人民支援苏中战役、东台阻击战,以及东台革命老区人民参军支前,组织数千民工支援淮海战役,支援大军渡江作战,转战闽浙赣的辉煌战绩。

串场河是苏北沿海人工开凿的一项集水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伟大工程,是苏北大地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条承载千年水利水运和厚重海盐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河道沿线的东台各古盐场,目前已发展为重要集镇,其中曾经的海盐重镇西溪,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安丰、富安盐场均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猜你喜欢

盐场东台海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海盐可可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漫谈我国的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