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教学

2020-08-25赵爱霞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会渗透途径

【摘要】本文论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体会,提出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结合生活实际渗透德育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德育 渗透 体会 教材 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A-0020-02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教育部对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劳动等情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集体意识。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不管是情感、习惯,还是品格和性格等,很多方面都和语文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并且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直接的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小学德育工作目标与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因为语文教材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所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潜移默化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共识,是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充分发挥的体现,同时也是德育的最佳境界。但教学涉及德育内容的课文时,如果教师生硬地讲解,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不利于德育的渗透。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性格特点等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等课文时,教师利用课文中具体可感的行为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爱国,再结合学生身边中的一些现象引发学生对爱国行为的思考,这样教学比空洞地让学生爱国更好一些。

(二)适时适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需要教师找到最佳的德育渗透时机,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过程转变成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同时还需要掌握好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发挥的“度”,因为若是超出了渗透德育的限度,学生就可能明显感觉到,使语文课变成了品德思想课。在预防超出限度的同时,还需要克服“不及”,要恰到好处,以此来预防强行说教的现象出现。

(三)情感迁移

语文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学识,运用极具情感色彩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以及恰到好处的启发和暗示,将学生带入理想的教学境界中,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情感迁移的心理体验,受到德育熏陶。此外,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要结合学生所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或问题等,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进的人物事迹,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榜样事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也可以掌握语文知识、形成品德修养。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都被明确地分类,方便教师在教学时使用课文渗透德育。如教材中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充分挖掘這样的德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北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是一篇短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让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标题分析课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谁即将回到祖国?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讲解一些句子,比如“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让学生分析“疾步”是什么意思,急着要干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华罗庚回国心切的心情,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华罗庚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文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升华,告诉学生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面对怎样的诱惑,国家永远是自己温暖的家,国家的利益永远是至高无上的。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单调、沉闷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就极不利于德育的渗透,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巧妙融合,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母亲、父亲、哥哥、姐姐、“我”,然后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参与进来,一起探讨分析花生的其他好处,然后引导学生依据父亲对花生的评价,再说出一些和花生一样的作物。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并通过父亲的话语了解花生的特点,学习花生所象征的品质。

(三)结合生活渗透德育

语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将成绩当作评判自己的标准,忽略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从而出现学习成绩好却缺乏优良的道德品质的问题。

例如,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美丽大自然的视频,然后为学生播放一些人类破坏大自然、让大自然受到重创的视频。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说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和现象。通过这种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课文与实际现象的对比,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了环保意识。

德育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渗透德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赵爱霞(1967— ),女,甘肃张掖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体会渗透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如何做好办公室文秘工作
浅谈留级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与体会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