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2020-08-21裴赞芬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文化自信

裴赞芬

[摘要]红色文化见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承载了党的初心与使命,彰显了文化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是互促共生的关系,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根基,文化自信彰显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及科学性,有利于实现共同的价值认同,为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文化自信

习近平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谈到红色文化、红色基因①。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近些年,對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热点,大多围绕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等问题展开,还有专门对地域性的红色文化进行的研究。本文就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作一探究,厘清二者的内在关系,对于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于红色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文化。另一种是广义上的红色文化,指的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本文采用后一种观点,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积淀、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红色资源,指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或创造出来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遗物遗迹、红歌民谣、文献资料、红色档案、标记符号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博物馆、纪念馆、革命圣地、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红色传统则指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的优良传统。比如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风范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体现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民主集中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整顿党的作风、请示报告制度等等;体现党员风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体现党群关系的依靠群众、相信群众、鱼水关系等等,都属于这个范围;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构成了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中的“因子”,是共产党员的根与魂。红色基因,就其本质来看,是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实践的精神结晶,它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是鼓舞人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初心、涵养政治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

红色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红色文化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话语表达,而且凝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精髓,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比如说:由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中衍化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由“舍生取义”衍化出的牺牲精神,由“公而忘私”衍化出的奉献精神,由民本思想衍化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先进性和革命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因为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勇于开展革命斗争,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且具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能够随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新的革命精神。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包干精神、张家港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这些都是党的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引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党的领导下共克时艰,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的关键性胜利。这种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红色文化见证、记录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承载了党的初心与使命,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努力致力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及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它彰显的是文化的力量,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曾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许多革命精神都给予了高度的概括。对这些革命精神的概括,不仅仅是为了缅怀和铭记,更重要的是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是互促共生的关系。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支撑。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到了近代,中华文明发展的脚步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势衰微。自此,许多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中国文化的走向问题,然而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超越各个阶级的局限性,探索出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等,勇于肩负起建设新文化的重任,积极探索中国新文化建设道路,他们对中华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代表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李大钊较早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指出:“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③,把“文化”提到了关系“民族兴亡”的高度,这足以表明李大钊对文化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既是其文化自信的先觉条件,又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问题认识的前瞻性。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④正是有了如此的文化认知,才能发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⑤的豪言壮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最深刻的扬弃,从而引导中国文化走上了全新的发展道路。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明确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概念,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⑥这种文化,立足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先进性、民族性与大众性,通过“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展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乐于奉献等崇高品质,更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

从历史维度来看,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发展和传承的,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见证了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奋斗足迹,展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根基。从现实维度来看,红色文化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随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阐释、对中国革命目的的剖析、对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整合等内容為中华民族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做出了科学的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理论力量到物质力量的转变,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让坚持文化自信有了现实层面的依托”⑦,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而文化自信的增强,既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必然要求,又可以更好地凸显红色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及科学性,从而实现共同的价值认同,为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传承红色文化,夯实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民族精神的不断彰显和升华。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而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定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和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的确,今天的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在新时代,更要铭记革命先烈的遗愿,传承红色文化,夯实文化自信。

(一)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继承革命文化”。红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能够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质和内涵,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无论是在道德培育方面还是价值准绳方面,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也与这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分不开。传承红色文化,可以丰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成员在更深层次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其价值观自信,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坚持与忠诚不渝的最好诠释,是不同时期共产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的最好展现。传承红色文化,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以更大的责任担当,自觉地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发自内心的,要能够经得起现实考验,贯穿于实际行动当中。

(三)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确,意识形态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新时期以来,社会上曾出现过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企图颠覆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消磨革命精神,从而滋长起一种“文化自卑”的心态。否定红色文化,割断历史,必然会使人们思想混乱,失去文化和精神支撑,国家和民族就丧失了凝聚力和生命力。传承红色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而且能够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社会转型阶段,要想在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在开放包容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传承红色文化。一方面,能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续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迎接各种挑战、克服各种困难、防范各种风险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利器和鲜活教材,更是党在新的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使党永不褪色的精神动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注释]

①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曾明确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9年5月2日,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再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要“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指出“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7-2.

③日本之托尔斯泰热.李大钊全集(第2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6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⑤这是毛泽东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击水”的批注.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⑦孟宏斌,任倚步.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理与路[J].红色文化学刊,2020(1).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文化自信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红色精神: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有效助推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