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0-08-18张展李勤王瑜李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张展 李勤 王瑜 李丹

摘  要:通过梳理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修订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方法,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改革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为构建全体教师、全课程、全教学过程育人格局、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  护理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

一、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2014年提出,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

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高校较多,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关系、“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思政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思政推进的路径等。李国娟指出,建设课程思政,课程是基础,思政是重点,教师是关键,院系是重心,学生是成效[1]。梅强和吴月齐就关键环节的具体落实指出,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宏观上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明晰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理念、原则及途径;微观上应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有意识地培育好若干门在全校覆盖面宽、示范性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或课程群,以此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增强课程育人效果[2]。陆道坤和邱仁富指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问题、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业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问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3]。在这所有问题中,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问题尤为关键。

二、存在问题

目前,关于中职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少有报道。而中职思政教育教学存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学校思政教育仍存在“孤岛化”困境,主要表现在:(1)专业教师思政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师不能正确认识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认为思政工作是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的事,不是自己的“责任田”;(2)专业教师思政能力不强,专业课教师多数为非师范生,挖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充分,能力不强;(3)学校课程思政机制不健全,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不健全,“各唱各的戏”,导致“两张皮”现象;(4)专业课程思政效果不,学生往往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很重要,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高,认为思政课“套话、大话、空话”多,导致思政课内容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不多,少数专业课教师在探索专业课程思政,但也限于单一课堂的教学设计的微观层面的探讨和研究,从专业层面、课程层面进行整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过程实施较少。

三、研究意義

(一)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

中职学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研究是推动专业课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全员育人的相互配合机制、形成全程育人的有机衔接机制、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多维协作机制、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机制”的具体行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

新冠疫情肆虐,全国援鄂“逆行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最密切、最危险、工作量最大的护理人员是医生的2—3倍。面对死亡,身着不透气的防护装备,6—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甚至带着尿不湿持续超负荷工作。现在十五六岁的中职护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漠,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今后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勇于冲锋陷阵的护理工作,强化护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引导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尤为重要。

(三)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实际行动

以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对中职护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教师能力为关键、以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简称“三教”改革)贯穿课程思政全过程,体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主要精神,这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解决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和提供参考借鉴的需要

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不重视、思政育德能力不强,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思政教学资源不足,专业思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老套,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不健全,“各唱各的戏”,导致“两张皮”现象,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化”困境。本研究拟为学校提供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拟通过中职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探索,以点带面,为学校构建全教师、全课程、全教学过程育人格局奠定基础。

四、改革措施

我校通过对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创新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发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制定出台一套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方案、打造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构建学校全教师、全课程、全教学课程育人格局,将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落地生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修订学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解读国家对中职教育思政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标准,从源头上解决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不落地的现象,修订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此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修订课程标准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实际,根据课程思政教育相关标准,我校对《解剖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进行重新修改。

(三)挖掘思政元素

依据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中思政元素,根据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实际,重新确定每门课程教学目标。即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中思政元素,确定每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协同备课,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设计和研究,共同推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

(五)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以思政教师为基础,深入开展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挖掘核心课程思政元素,搭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库,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六)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打造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层次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教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合作探究式、翻转课堂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主体的,以讲授式、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一体的,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正成,通过课程教学与职业情感教育、创新精神培养、慎独修养、社会责任感的紧密结合,通过课程文化创新,借助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实现课程思政和“仁道”文化融合,为我校打造专业课程示范课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基础。

(七)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准确、科学的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价值评判,是推动教学工作改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增加思政元素,以学校、专家、学生、家长、实习和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进行评价,促使专业教师重视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八)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针对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不重视、思政育德能力不强,专业課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思政教学资源不足,专业思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老套,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校深入推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通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备课、共同建设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培训讲座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此外,我校还以制度创新、实践活动的创新为学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保障,通过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课程思政项目管理及奖励制度、协同创新制度、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为课程思政保驾护航,通过开展各类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比赛,提升全校师生课程思政意识,从而营造课程思政文化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3):28-29.

[2]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20-22+59.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猜你喜欢

护理专业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