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20-08-14张怡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

摘 要:在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其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进入加速模式,在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出现的问题,应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正确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握信息传播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做新的贡献。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随之开始。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自引入中国,就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极大重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积极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社会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借助新的传播渠道走下神坛,成为人们使用、探讨的日常化理论,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但是,在广泛传播的背后,如何正确、正向、正当传播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在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新媒体领域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并以其特有优势带动了其它领域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其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从互联网发展到新媒体运营,传播度决定行业传播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由英国传教士译介传入中国,在《共产党宣言》经陈望道翻译后才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然而当时的传播主要集中在社会阶层中占较少数的知识分子之中且传播方式单一,在新媒体产生之前,其传播广度、深度等都十分受限。从传播广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刚传入时,报刊、杂志、学堂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播内容和受众十分受限。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逐渐增多,马克思主义也被更多的人民所认知。但其传播广度仍然有限,大部分受众仍然局限于部分学生、学者以及知识分子。不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容易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甚至接触到也不自知。从传播深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的传播常局限于表面传播,即人们虽然接收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并不能理解、认同并为自己所用。这样的传播方式可能会形成传播甚至宣扬马克思主义,但并不知道何为马克思主义的尴尬局面。

自新媒体问世以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设备存在于现代人民的普遍生活方式之中,改变了人民接受新信息的主要来源。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广泛性、便捷性、时效性等特点,极大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各种传播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出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充斥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几乎覆盖全社会民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广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也为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度提供便利。晦涩的语言转变为轻松的语句通过新媒体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本走入人们的头脑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驶入快车道。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可接受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以译介的形式传入中国,尽管在传入的过程中进行了语言转化,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翻译后仍保持其谨慎性与艺术性,语言并非易懂,其传播需要被传播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或浓厚的个人兴趣,这就容易使理论传播的接受度低,形成理论传播度低、传播内容不准确以及传播效果差等问题。传播马克思主义就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多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生动鲜活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增强理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推进理论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诸多传播手段中,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漫画、动漫、短视频及通俗理论对话节目等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使深刻的理论知识简洁明了、浅显易懂,且形式丰富多樣,激起人们的强烈兴趣,主动进行二次传播。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这些传播方式在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同时不会占据人们大量的时间,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间隙轻松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全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

另一方面,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接受大都通过新闻媒体、讲座、校园授课等方式。这种方式保持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且能对理论进行专业的深度剖析,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但是,正因为这些方式学术性较强,容易使人望而却步、被动接受,或者使学生以及受众感到被“填鸭”、被“洗脑”,从而不自觉地产生抵触心理,丧失对理论的兴趣,无法主动吸收、接纳以及运用,造成无效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具有较大的传播广度以及较强的理论深度,也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新媒体的产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新的载体。除了电视节目之外,一些手机软件、小程序等也开发了相关内容。比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理论大讲堂以及公开平台中的网络自媒体等,人们通过这些方式间接接触理论知识,并在无形中与理论知识形成互动、产生兴趣,主动进行知识吸收以及生活运用,突破了严肃的理论传授式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二、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拓展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进入加速模式,在新媒体快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信息化加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众化发展,还增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互动性、生动性和时效性,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2]。国内外环境剧烈变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着许多挑战。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媒介,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互联网的很多声音中充斥着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敌对势力往往利用网络媒介来传播极具煽动性、迷惑性的虚假新闻,或者歪曲报道我国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恶意夸大我国现有的社会问题,其险恶目的在于扰乱民众思想,诋毁党和政府形象,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这会影响公众的判断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薄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被传播者误信网络上别有用心的负面言论,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削弱爱国情感,甚至形成反动思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3]。

(二)自由性导致传播内容混杂

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很大程度上由新媒体使用者来主导。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是新媒体的重要渠道之一,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平台,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与传播者。这种自由性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传播热情,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很难展现出任何事情的全貌,因此人们的信息接收以及二次传播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特点,片面的观点和发声有可能带来过大的响应以及严重的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问题屡见不鲜,因传播者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良莠不齐,而新媒体的自由性使不良信息迅速传播,难以得到及时控制,这种传播环境容易导致传播内容鱼龙混杂,甚至产生歪曲、诋毁马克思主义的不良言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产生负面影响。

三、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任务,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环境。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出现的问题,如何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傳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巩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学习、实践、传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新媒体环境下,应契合时机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使人们真正做到懂马、言马、信马、爱马,消除大众思想上的信仰危机。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的独特魅力去吸引大众,让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程度的了解,自觉站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4]。新媒体可以使各种声音都得到传播,因此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应利用其特有优势,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思想增强人民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立场的正确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生活中的渗透与传播,从而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受西方干扰,新媒体的发展也可保持正确方向。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管控

新媒体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传播反映出对新媒体环境监督不到位、管理条例不充分等问题。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新媒体信息传播内容的监管,完善惩罚责任制度,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法律监督,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以法律保障。社会应形成良好政治氛围,时刻控制社会舆论导向,维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的正确方向。公民应注意自身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武装大脑,与国家和社会共同维护新媒体环境风清气正,绿色和谐。另一方面,需要锻造一支优秀的媒体宣传队伍,并加强新媒体工作人员的理论教育,保证其思想及言论的正确性和与时俱进性,有助于在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准确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新出现的棘手问题。

(三)鼓励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多途径传播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应持续推进。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信息呈爆发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应契合这一时代特点得到进一步发展。鼓励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及方法、开展新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平台、寻找更加便捷有效的传播模式等,这些都将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得到更为广泛、深刻的传播。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得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正确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把握信息传播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做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

[2] 程颖,张聪,郭旭.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促进作用[J].戏剧之家,2019(26):186.

[3] 肖唤元,秦龙.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16(2).

[4] 董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18(2).

作者简介:张怡(1994- ),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