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刀不误砍柴工

2020-08-11朱丽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朱丽莉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作业,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模式中,导致學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是教师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去布置的数学课外作业,以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让学生从“要我完成作业”向“我要完成作业”转变。

[关键词]免作业卡;梯度作业;数学周记;数学小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6-004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外作业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堂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适时、适量、适度的课外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思维。为此,笔者针对小学生的数学课外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性研究。

一、私人订制的免作业卡

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家长、老师强迫也没用,孩子也不会用心去做。为何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在争取那张卡的同时,他们也在付出努力。”在熊院长思想的影响下,笔者带领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开始了免作业卡之旅。

首先,明确获得免作业卡的要求:每个单元结束后,教师进行一次过关检测,得“优”的学生获得一张“表扬卡”。一张“表扬卡”可以免去一个星期中任意一次数学课外作业。“表扬卡”策略实施一段时间,笔者发现之后的几次检测中,班上获“优”的人数不断增加:第一单元14人,第二单元17人,第三单元22人……就连去年一年都处于“良”的水平的王同学和许同学,也跻身到“优”的行列。“表扬卡”让学优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这样做既减负又不减质,同时还能吸引一部分中等生,使他们从羡慕逐步转变成对数学的兴趣。

笔者发现这样的策略对学困生几乎没有作用。怎样才能让免作业卡在班上全面开花呢?于是,笔者尝试为全班学生订制“进步卡”,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班上寻找一位竞争对手,然后教师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班上55名学生分成了27组(最后一组由3名学生组成),学生只要在单元检测中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就能获得一张“进步卡”。一张“进步卡”可以免去当天的数学课外作业一次。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无法超过竞争对手,可以申请调换。“进步卡”推广后,班上的数学学习氛围发生了质的变化:上课做小动作的学生减少了,踊跃发言的学生增多了,就连作业的书写也变得整齐多了。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私人订制的免作业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达成不同的目标,真正做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张弛有度的梯度作业

梯度作业设计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智力能力水平,有的放矢地长善救失,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

1.设计纵向梯度作业,让学生都能“吃饱”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时,笔者将课外作业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针对学困生,只需完成运用新授知识就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或是完成一些只改数据不改形式的仿题。第二梯度针对中等生,要求完成课本习题和例题的变式题。例如,“将一个长方体框架改造成正方体,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正方体的棱长”“求出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第三梯度针对学优生,要求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完成第一和第二梯度中的相关作业,再着重完成本梯度作业中具有挑战性的综合题、创新题、开放题、实践题或探究题。例如,“将两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合起来包装,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至少需要多长的包装带(接头处需要18厘米)”“将一个正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已知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正方体表面积少72平方厘米,求正方体木块的表面积”等。

2.横向梯度作业,让学生都能“吃好”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笔者布置的课外作业也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针对学困生,要求采用画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借助图例和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梯度针对中等生,要求采用“以大换小”和“以小换大”两种不同的替换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第三梯度针对学优生,要求除了前两种方法外,还要增加一种假设法,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让学生的思维在习题教学中得到拓宽。

张弛有度的梯度作业,不仅避免学生陷入题海,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样的课外作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爱上数学的可能性。

三、润物无声的数学周记

数学周记是学生以周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一周之内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感受与体会。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数学周记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能相对客观地再现教与学的互动情况。笔者根据学生的周记内容把它们分成了以下两类。

1.总结与反思

在学完“表内乘除法”后,宫同学在数学周记中写道:“时间像飞鸟,d- da d-da(嘀嗒嘀嗒)向前跑。Duan duan(短短)的一周又过去了,这一周里我学到了什么呢?就看下面四个方面。(1)作业表现:基本上都能an(按)时完成作业,但是每次检查时都能发现cu0(错)误。(2)课上表现:有时上课东mo(摸)西mo(摸),开小差,但是多数时候还是认真听讲的。(3)学习内rong(容):本周学到了8和9的“×”“÷”(乘除)法,大部分我都会,但是解有关表格求积的题型还不shu lian(熟练)。(4)下周目标:下周我会il XU nu(继续努)力学习,认真听讲,细心检查作业,争取不再犯同样的cuo(错)误。”

2.实践与运用

六年级总复习时,李同学在数学周记中写道:“‘楚楚,今天你小姨来我们家,借了一些书回去给她儿子毛豆了……原本简单的一件事,硬是给爸爸说出了长篇大论的架势,‘嗯……我数了一下,她借的课外书是你原来有的课外书的1/11,借的作文书和你原来有的作文书的比是2:3。你原来有课外书77本,她借了多少本课外书?她借的作文书比你原来有的作文书少3本,那她借的和你原来有的作文书各是多少本?爸爸这是‘蓄谋已久啊!容不得多想,我开始解题。我原来有77本课外书,借了1/11,求借了多少本,可以列式77×1/11=7(本),即小姨借了7本课外书。再看作文书,借的与原有的比是2:3,其中借的比原有的少3本。先用3-2=1,求出借的比原有的少1份,再用3÷1=3(本),求出每一份是3本。因此小姨借了2x3=6(本)作文書,我原来有3x3=9(本)作文书。当我把答案告诉爸爸时,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借助数学周记的“桥梁”,笔者可以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诉说,然后总结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四、放飞自我的数学小报

数学小报是指学生以摘、记、画、贴、拼、写等方式,通过手抄报、电脑打印、剪贴报等形式,自由描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思考、猜测、尝试、感悟等方面内容的一种新型作业方式。

记得第一次布置数学小报时,是作为周末的一项数学课外作业,学生眼里充满了新奇,不断与笔者探讨着数学小报的内容、形式与制作方法。到了周一,学生在教室里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比较着、争论着……那天上午,笔者还接到王同学妈妈的电话,她告诉我,王同学因为身体不舒服,周末没有完成数学小报,希望老师再给他一次机会,周二补交。从我二年级接任他们班开始,王同学的数学作业就没有全部完成过。数学小报对王同学来说,是从“要我完成作业”转变成“我要完成作业”的开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研究,是针对传统课外作业形式的一种改革,它不拘一格,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文系港闸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新兴城区小学生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GH020。]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