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初探

2020-08-11李德伦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观念小学数学策略

李德伦

[摘要]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只要教师更新评价观念,探索评价方法,把握评价尺度,关注学生,真情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用“评价”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功用所在。

[关键词]评价;观念;策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95-02

课改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多数是以教师“教得怎么样”来看待,亮点集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艺术上,很少以学生“学得怎么样”去评价,纵然学生的课堂表现“抢眼”,也被看作是教师“优质教学”的必然结果,或者是教师“优质教学”的一种回应,表现出“以教为主,以学助教”的倾向。如此的课堂教学评价忽略了“生本”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更新

以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以分数为标准,形式单一,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的外在行为去判定,但其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却被忽略。课程、教学、评价之间缺乏内在的相互联系,只是单线性关系。

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树立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理念,倡导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策略,突出评价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评价策略的实施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正确处理“评教”与“评学”的关系。课程改革明确以“评学”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提出了“以學论教,以教促学”的口号,为此教师必须在评价方法上不断摸索,大胆尝试。

(一)成长记录性评价

成长记录性评价也被称为“学习档案评价”,它是以“档案袋”的形式收集、记录和收集学生的作业、手工制品、测试卷、奖品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及自身反思报告的一种新型过程性评价。它能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进步的足迹,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自信、不断改进并解决问题。

1.成长记录袋的运用

(1)学生自建成长记录袋,诊断自身数学学习状况

学生主动参与成长记录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监控能力,体现评价主体的个性特色,突出学生的自我元素和鲜明个性。如学生可以自行制订每学期的数学学习计划、目标,整理好本学期自己在数学学科方面的成长材料,写好数学学习总结等。

(2)用独特的数学元素填充成长记录袋的内容

如最巧妙的解题方法,最科学的数学调查活动,最记忆犹新的学习体验,最深刻的探究性活动,最整洁的数学作业,最愉快的数学课,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最爱读的数学书,等等。

2.成长记录采集过程常态化、动态化

(1)评比星级数学作业

每一周都会采取同学点评、拟荐,教师终评的评价方式推选出“准星级作业”;每个月根据四周的综合评比,评出作业等级,最终评选出“星级作业”,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将优秀的“星级作业”在班级、学校公开展示,过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优秀“星级作业”放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没有被评上“星级作业”的学生,让他们先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再依据问题对平时的作业进行反思,并提出下一阶段的作业整改目标。

(2)勤做数学反思笔记

首先,教师要明示学生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方法:不可全盘记录,要学会选重点摘抄;再次,要求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题型,分类整合,写出解题思路,做到举一反三;最后,要求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可以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记忆深刻的点滴心得,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中攻坚克难的经验或教训。当然这是拔高性要求,需要区别对待,分层布置。每学期期末,学生把自己的反思笔记整理归档,放人各自的成长记录袋。

3.成长记录性评价的要求

(1)评价的互动性

评价应该是立体化的交流网。既要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核心,也应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作为有力补充,这样教师得到的评价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真实性,摒弃过去完全是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自我和对他人的评价中,并以此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度量与同伴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身学业上的成长和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这样的“网状”多元性评价增加了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与反思,增强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内驱力。

(2)评价的全面性

内容的全面性。数学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依据数学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应是全方位的,不光要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多与少,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方法运用的好与坏,更要评价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正与负。全面性评价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使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还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更关心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好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对象的全面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把目光停留在少数优等生身上,更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教师一旦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激励其前行,让学习评价变得理性、动态、全面。

(3)评价的层次性

评价对象的层次性。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差异性往往比较大,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是动态多变、各具特色的个体,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评价应具有层次性,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以树立学生自信、激励学生进步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这样的评价才具有弹性和层次性。

评价方式的层次性。低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比较弱,适宜以教师评价为主,自我评价为辅。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些嗜好性的评价:如数学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可以得到卡通“点赞指”;团结合作的学生可以得到卡通“迪迦奥特曼”等。通过这些动漫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中、高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比较快,适宜以小组评价为主,家长评价为辅。学习小组评价时,可采用表格法进行,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家长评价往往发生在一个学习阶段的后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起到监督反馈的作用。

(二)评价策略多元化

1.赏识评价,给学生增添动力

可对传统的单元练习做一些尝试性改革。如在练习卷标题的表述上,凸现自我元素,以“我试试”“我能答”“我会画”等激励式语言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每一道习题的后面,标注“瞧我画得对不对,我给自己加◆”“大家说我做得好不好,请给我加◆”等自评、互评的内容。这样的多角色全方位评价,做到了自评、互评、他评三者的有机统一。

2.延时评价,给予学生思维空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学会等待,一定要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同时允许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要急于判断正误,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其能真正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笔者出示问题:一个三角形,如果第一条边长3厘米,第二边长5厘米,那么第三边长几厘米?学生提供的方案有9种。此时的课堂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的教师可能会急于求成,公布答案,而笔者鼓励学生先动一动手,再比一比边,最后想一想再回答。整个学习过程是自然生成的,笔者没有去干预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静心学习、慢心渐进”。

3.保护评价,帮学生找回自信

如教学“解决问题”时,笔者出示问题:明明家离姥姥家相距150公里,爸爸开车2小时走了60公里,照这样的速度,他们还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姥姥家?大多数学生这样列式(设需要x个小时才能到达姥姥家):( 150-60)/x=60/2。正当师生讨论答案正确与否时,突然一个平时爱在课堂上打盹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不是这样做的,他的解法是“设需要x个小时才能到达姥姥家,列式:150/(x-2)=60/2”。笔者心中一阵窃喜,心想难得他今天积极参与课堂,得鼓励鼓励他,于是笔者诚恳地点了点头,表示愿意听听他的想法。他说完后怯怯地望着笔者。很多学生都不同意他的解答,有的学生还嘲讽他是不是在梦中听的课。此情此景,笔者为了控制局面,保护该生的自尊心,让大家先耐心听听他对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原来他误把x-2当成跑完150公里对应的小时数了。笔者借此机会表扬了纠错的学生,同时也引导大家深入思考错误的本质。在笔者的启发下,该生终于明白了原式中的x-2只要改为x+2就是150公里对应的小时数了。该生因为笔者对他的赞赏而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学习自信心悄然滋长。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准而又恰当的评价,对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评价时应提倡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不能用惯性思维简单地判断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将评价作为小学数學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关注、评价,才能促使其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责编 罗艳)

猜你喜欢

观念小学数学策略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健康观念治疗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