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0-08-11邹颖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计算能力核心素养

邹颖军

[摘要]计算能力,即学生按照相应的数学理论和运算法则,结合题目条件做出正确合理计算的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学习与理解的具体情况,以及对理论与运算法则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务必对教学方法做出优化与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知识迁移;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93-02

当前,许多学生的计算基础不扎实,计算方法简单、机械、不灵活,在计算中频频出错,这直接影Ⅱ向了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乃至学生今后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计算题重复较多,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继而不重视、不愿意多练;二是学生计算粗心,计算结果不准确;三是教师对计算教学把握不准,注重计算方法背诵,忽视算理理解。在课堂中,部分教师只关注计算结果,忽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死记硬背,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不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掌握计算的技巧,错过了最佳的交流节点,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停留于原有的水平,难有突破;四是在教学中,教师的当堂达标意识不强,没用足够的时间去安排巩固训练,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不能及时矫正,造成学生的计算短板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计算教学要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理”上先明白,然后再进行训练,在反复的操练中掌握技巧,从而提高计算准确率。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构建计算情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阶段,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同生活紧密联系,便于学生轻松地学习与理解。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构建适宜的计算情境,通过此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还可使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类似情境做出充分联想,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计算能力,笔者为学生构建相應的计算情境:诚信超市举行抽红包有奖活动,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去抽奖,他们约定,不管谁抽中多少钱都要平均分。通过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投入到计算之中。在这一情境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第一个问题:若甲抽到184元,那他们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钱?让学生独立完成,回顾总结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适时抛出第二个问题:若乙抽到18.4元,那他们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钱?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的异同,从而得出:情境相同,问题相似,一点之差。再引导学生自学课本24页的例1,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除法中,从而明白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为学生构建适宜的计算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活跃,积极计算,使计算能力得以提高。小学计算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所以计算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二、重视计算训练,培养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基础的运算规律以及算理,则需对计算进行有效巩固,而练习训练对数学学习十分关键,也成为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内容。计算训练时,教师应对训练习题的设计做出合理安排,应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强化和巩固。

1.培养审题习惯。计算时要对审题加以重视,审题与学生思维倾向存在密切关联。若审题不够仔细,存在马虎情况,大脑较易受到信息干扰,就会引起计算错误。比如,关于22-3+7的计算题,因为学生经常会使用凑整法进行计算,面对该计算题时,3+7则属于信息干扰因素,学生则会运用凑整法进行计算,将原题转化成22-(3+7)。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过于粗心大意,并未认清该题的计算顺序。因此,养成认真仔细检查问题的良好习惯对计算正确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与影响。教师务必重视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进而使计算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2.重视口算能力培养。口算属于笔算的关键基础,若口算能力弱,则笔算能力也无法增强。口算训练时,教师可运用卡片联系教学方法,用卡片习题代替题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3.开展针对性练习。计算训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口头描述的形式进行作答。如( 22x3-12)÷7,要求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时,教师还可将易混淆的题目放到练习中,使学生分析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4.培养检查验算习惯。针对检查验算,不但是确保计算准确的重要方法,同样是学生对计算过程与方法做出深入理解的关键方法。因此,教师务必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确保计算的准确率,提高计算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利用学习资源

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够为实际生活做出灵活运用。首先,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重视构建生活情境,同时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科学正确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进行生活实践。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法”时,可将习题同实际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如小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片花了3元,买了一瓶橄榄油花了55元,她总共花了多少钱?通过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计算运用到生活中,对问题做出正确解答。

又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课堂训练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之后对课本面积做出正确计算。如此,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通过测量以及计算,学生能够对课本封面的面积做出相应的计算。合理运用学习资源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温习与巩固,还能够使实践以及计算能力得到强化与提升。

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应的生活资源,生活资源于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做出更加充分的探究与深入理解,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对生活资源加以合理运用,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具体与直观,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实施计算能力教学阶段,教师务必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授学生学习并掌握科学正确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对教学方法做出优化与创新,对教学与练习内容进行科学制定与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责编覃小慧)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计算能力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