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11张丽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会学乐学

张丽华

[摘要]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定教的课堂。在学本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的导学者,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从想学、会学到乐学,进而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学本课堂;想学;会学;乐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87-02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这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以学定教的课堂。”这是我对学本课堂的理解。既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创设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下面我就结合理论以及教学实践,以“认识周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学本课堂的思考。

一、课前预习,做学生的导学者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而学本教育关注以学定教,预习自然就成为学本教育的关键。正如古人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课前预习做得好,学生就能熟悉学习内容,带着疑问进入课堂,进而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而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错误和问题对教案进行修改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认识周长”前,我给学生发了预习单:

虽然预习单里只设计了四个简单的问题,但已经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提了出来。让学生对照预习单自学,可以帮助学生找准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在给予充分思考时间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做到明确目标、任务,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要点和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激趣,让学生想学

有些学生缺少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及“我要学”的驱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二次开发”教材,思考运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有效地学。在课堂教学中,关键还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以教材为载体,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周长”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创设了四只小动物绕操场跑一圈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到底谁正好绕操场跑了一圈呢?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发现绕操场跑有“不到一圈”“超过一圈”“正好一圈”三种情形,只有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不能多跑也不能少跑,即起点与终点重合才是“正好一圈”。由于赛跑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就加深了对“一圈”“一周”的认识。同时,这个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为后续学习“周长”打下了基础。

三、课中探究,让学生会学

建构主义认为,一个人获得的知识不全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方式也可以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導学生自行发现规律、习得方法、掌握学习之道。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在学本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切实关注学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例如,在“认识周长”探索新知环节,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几个小活动,分别是“描一周”,即让学生描出长方形、半圆的一周;“找一周”,即找一找、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比一周”,即让学生找出比课桌面的一周还要长(或短)的物体表面的一周。我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切实感受物体的“一周”,为学习抽象的周长概念做好准备。我们知道,建立概念需要一个感知与体验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事物和实践机会,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此,在学生操作活动结束后,我就引导学生从认识红领巾、毛巾、地图等物品的周长过渡到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从具体事物的周长抽象出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物品(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最后把非封闭图形和封闭图形做比较,引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的概念。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学习,学生就能逐步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周长概念。

而在学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后,我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计算正方形和圆的周长。选择这两种常见图形让学生计算,学生在算的过程中认识到周长只是一般概念,而且求不同图形的周长有很多方法。学生在合作求解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关键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帮助。

四、课后反馈,让学生乐学

课后反馈环节是确保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中,这一环节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科思维训练,做到训练得当、容量适度,学生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新授课环节结束后,利用剩下的时间进行反馈检测,检测题目的数量和难度根据学习的内容确定。

例如,在“认识周长”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学完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后,我就利用剩下的时间进行反馈检测,检测题目(如右图所示):男生沿着A区的周边跑一周,女生沿着B区的周边跑一周,男、女生这样跑步公平吗?

我出示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面的大小”与“线的长短”是有区别的,巩固周长的知识。虽然检测的题目只有一道,但它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让学生在攻克难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并且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只有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教会”为“学会”,才能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快乐,真正达到学本课堂的效果。

(责编黄露)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会学乐学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