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驱动柔化学科壁垒 自主探究落实素养提升

2020-08-11马骏冯永权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素养提升赛制学科融合

马骏 冯永权

[摘要]利用来源于现实的主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是促成理性思维与人文底蕴共同提高的有效路径。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有温度”的情境,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赛制;自主探究;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24-02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文化知识教育当中。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注重抽象性、精确性和严谨性的同时,要发掘其中的人文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而以课程整合的视角,利用真实化的题材开发数学拓展课程,巧妙地将人文气息和数学特性进行融会贯通,是践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以“赛制的奥妙”教学为例,具体阐释此类课程的设计方法和实践路径。

一、创设“有温度”的情境,充分激发认知矛盾

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捕捉课堂资源的生长点,生成“有温度”的主题,是此类课程开发的关键点。中国女排一直凭借骄人的战绩赢得举国上下的关注和爱戴,笔者就以女排征战里约奥运会的历程为主题,引入“赛制的奥妙”的教学。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我国哪些体育项目是国际一流水平的?

生1:乒乓球、跳水,还有女排!

师:那什么样的体育队伍才能获得冠军?

生2:那一定是比赛成绩最好的!

师:在回顾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夺冠的历程中,老师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输了1场的美国队获得铜牌,输了2场的塞尔维亚队获得银牌,输了3场的中国女排夺得金牌?难道输最多的才是冠军?

课始,教师充分利用中国女排的话题,让教学内容富有了生活性和趣味性。同时,问题的提出,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而且也为本节课借助数学思想解决体育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搭建“有支架”的教学,自主探究由浅入深

“有温度”的真实情境中往往蕴含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逐步攀升,从初步认识逐渐过渡到深入分析,从而实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目标。

【教学片段2】

环节一:探明原因,引出课题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段视频资料,请带着问题仔细观看,然后做出解释。

生1:因為中国女排虽然在小组赛中输得多,但是在后面的淘汰赛中都是赢的。

生2:我来补充。整个比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小组赛,中国女排输了3场,以小组第4名进入第二阶段的淘汰赛,在淘汰赛中,中国女排全部获胜。

师:原因就在于两个阶段的赛制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赛制的奥妙”。

教师为学生播放的视频资料是一种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补充了有关的体育知识,学生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尝试分析和总结原因,为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探究单循环赛制

师:第一阶段采用的是单循环赛制。我们身边有没有单循环赛制的比赛呢?

生3:校园三人制篮球赛就是单循环赛制。

师:已知中国女排所在的B组有6支球队,在小组赛中,中国女排有多少场比赛呢?

生4:5场。因为中国队有5个对手,要和每个对手比一场。

师:那整个B组共有多少场比赛呢?

生5:有15场。我是数出来的,每两个国家比一场,我就连一条线,中国队有5场,美国队有4场,以此类推,就是5+4+3+2+1=15(场)。(如图1)

生6:我把这些国家队都看成点,然后用线段连起来,因为两队之间比1场,这里有多少条线段,就有多少场比赛,还是5+4+3+2+1=15(场)。(图2)

生7:因为6支球队都有5场比赛,先用6x5=30(场),又因为两队之间只比1场,所以30÷2=15(场)。

师:在这些方法当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那如果是8支、10支或者更多球队呢?怎么算出比赛场次?

生5:最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最简洁方便。总之,场次数=队伍数×(队伍数-1)÷2。

在研究单循环赛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巩固了对这种赛制的认识。同时,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先利用直观的实物模型,通过画线的方式数出比赛场次数;再利用数学的抽象思维,将问题转化为“数线段”;最后通过理解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进行解答,数学化程度逐步加深。

环节三:探究单败淘汰赛制

师:中国女排以小组第4名的成绩艰难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采用的是单败淘汰制,大家对于这种赛制了解多少?

生9:只要输了就会被淘汰,失去夺冠的资格。

师:中国队第一个对手就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巴西女排,不过中国女排发扬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最终获得了金牌!这里的8支球队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分出冠亚军?

生10:我是画图得出的,第一轮要4场,第二轮要2场,冠军赛1场,就是4+2+1=7(场)。(如图3、图4)

生11:因为1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8支球队只能有1个冠军,所以8 -1=7(场)。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如果还要分出冠亚季军呢?

生12:更喜欢第2种方法,如果还要分出季军,就需要8场比赛,原先的7场加1场争夺季军赛。

师:能总结一下场次数和队伍数(为2的次方)的关系吗?

生13:争夺冠亚季军:场次数=队伍数;争夺冠亚军:场次数=队伍数-1。

开放的教学氛围,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女排夺冠的不易和艰辛。

三、设置“有挑战”的习题,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以真实情境驱动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在习题的设置上既要注重知识的理解应用,巩固学生所得,也要回归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主人翁”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问题,有效贯穿知识世界和现实世界。

【教学片段3】

师:咱们学校缙云校区四年级计划举行班级足球比赛。已知这个年级共8个班级,如果你就是负责组织的老师,选择哪种赛制比较合理呢?

生1:选择单循环赛制比较好,因为这种赛制比较公平,所有的班级之间都要比一场,谁赢得多,谁就是第一名。

生2:我算了一下,如果按照单循环赛制,需要8x7÷2=28(场)比赛,太费时了!我觉得应该用单败淘汰制,这种赛制只需要8场,就能决出冠、亚、季军,而且越到最后,比赛会越来越激烈。

生3:单败淘汰制虽然比赛场次少,但是可能会不公平,比如最强的队和第二强的队一开始就相遇的話,第二强的队早早就被淘汰,实力差的反倒名次更高。

生4:我的看法是,学学女排比赛,分成两组,先用单循环赛制分出各组的前两名,用了12场比赛,再用单败淘汰制比4场,一共只用了16场比赛,而且过程公平,比赛到最后也好看。

师:相信大家通过讨论都认识到了两种赛制的优缺点,也能体会到将两种赛制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各取所长、互补所短的效果。

练习将情境“拉回”了校园生活,学生学到的求两种赛制场次数的方法,化身为做出选择和判断的依据之一,学生仍需分析不同赛制的优点和缺点,以此为基础再参考女排比赛的设置,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思辨和讨论的进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应用思想得到了锻炼。

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深入研究、实践运用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据分析等多个素养得到了运用提升。与此同时,女排顽强拼搏、不畏强敌的精神,触动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整个教学以真实化主题驱动的方式,柔化学科壁垒,构建了理性精神与人文底蕴有机结合的课堂新生态。

【本文系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跨界视域下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2018-00-476)”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金铃)

猜你喜欢

素养提升赛制学科融合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浅谈兴趣引领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打造快乐的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