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程单元化作业的实践研究

2020-08-07陆雯雯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陆雯雯

摘 要:在当代美术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对课程作业的规划和实践进行了改造,改变传统课下作业的形制,规划单元化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连续又完整,从而学到丰富的美术知识。把儿童心理学和小学美术的核心素养当做教学依据,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美术审美以及教学目的培养,推进教学更加充分有效且适宜学生的发展。探究小学美术教学的单元化作业设计以及实施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规划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此过程中养成有着完整性、多元化特色的单元化课业案例,促进学校美术教学的转变以及教学实际探究的进展。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小学美术课程;实际研究

一、研究现状

对学生进行教学,作业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布置作业主要是对学生起到巩固知识的作业,对老师而言也是一个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對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容易产生害怕困难的心理,心中对这些事情充满想象,当做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这时就会对美术课程产生消极情绪,兴趣也会大大下降,于是将美术单元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材问题

在研究中发现,教材中的内容较为宽广,老师对内容的讲授缺乏依据,对教材中的内容掌握不住,学习目标制定得不够详细、明确。并且教材中每个课后作业也相对比较独立,作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什么关联性或者递进的关系,对老师日后长远的教学没有实际性的益处。

(二)课程问题

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其实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对画画的各种技巧也非常感兴趣,像素描、水彩、拼贴、版画等许多形式。但是这些课程的教授往往只有一两节课,这对于美术来说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真正的乐趣。而且这种断崖式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缺少学习的连贯性,让学生没办法深入地对美术进行学习,也无法熟练掌握画画的技巧,对学生创意的激发不能形成正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艺术思维的培养。

(三)教师问题

许多美术老师因为学习历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暂且还不具有对教材内容深挖根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把握以及熟练教学的能力,当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或是教学结果与理想出现了偏差,就会出现埋怨教材内容的情况。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做一些研究,认为学生要用一个持续可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课程,不能仅仅认为这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种,而把它看作涵养的积累、培养美的基本素养、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老师就要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要只单独看一堂课的教授,要整体地看待美术教学,将课与课之间建立起联系,并且对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灵活地运用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对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根据以上的分析,对小学美术课程单元化作业进行实践。

二、单元化教学的设计

(一)单元化作业目标制定

新的课程主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调整,对作业的调整也是如此,不再是之前为了写作业而布置作业的状态,只有从根源上将这些已经固化的问题解决掉,才能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标。而单元化作业的制定大概分为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要先感性地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记录。第二个步骤则是理性分析这些问题,从学生基础、承受能力、教材内容等方面充分考虑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老师也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思维方式、绘画风格、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第三个步骤就是预设突破口,也就是要预判从哪个方向作为下手点解决问题,也要预判学生最擅长什么,从哪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最适合学生的,要对症下药,不要在一个方面一直做着无用功,不然会浪费老师和学生的精力。第四个步骤是制定目标,在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后,预判学生在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此来制定适合于学生的单元作业化目标,并选择适用于小学生的课程内容,适用于小学生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创意性,而不是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磨灭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

确立单元化作业的目标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学生心智发展程度和对美的认知程度这两个点,并做出正确的干预措施。从美术课程为出发点,整理小学美术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点、画画技巧,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形成一个有框架的知识,再逐渐建立起一个具有关联性、阶段性的单元教学目标。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都开始有了客观性,也开始有了想要绘画表达客观性事物的欲望,这时如果及时干预,对学生建立起空间感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时要对低年级的学生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他们明确各事物的外观,引导他们更多关注事物的细节,发现事物的美。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会更加注重表达事物的真实性,这是因为能注意到更多细节,对事物的表达也能更准确,这时候就要注重对他们绘画技巧的培养,可以一起和他们讨论点线面的运用、手法的运用、色彩的搭配、造型的塑造,也可以让学生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对提升绘画技巧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对空间的景深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选择单元化作业内容的原则

以兴趣为前提条件。阿恩海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耐心就没有止境。”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当学生对美术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真正用心投入。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了解学生关注的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课程内容、课后作业充分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又或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积累素材,在绘画时相对较容易地获得成就感。

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整理。单元作业的布置主要还是依托于教材,并且根据各学校的软硬设施针对性地布置。对于教材也要展开相应的拓展,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教材上的内容是有一些不充盈的,相应的知识拓展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上。老师也应该攻读多种教材,对不同教材侧重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多元地定义作业的含义。不要把作业的含义想得太简单,其实能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的都叫做作业。这些作用就像组成的一首音乐,抑扬顿挫,作用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丰富学生的生活。布置作业也分很多种,从形式上说,可以布置成一幅画、做模型、设计作业、搜集资料等多种形式,从作用上看的话,有些是学习新知识用的,有些是巩固用的,有些是拓展用的,等等。作业也可以布置成单人完成或是小组完成,不管哪种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结合自有的资源,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或是当地特有的资源,增添有关美术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弘扬当地特有的文化。

三、单元化作业的排序

单元化作业的排序需要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要按照了解、理解、学会、应用、创造一个思维过程逐步让学生掌握一个思考过程,形成一个稳固的框架,让思维都聚在一起,不至于是散架的,这样构建出的框架才不会轻易被影响。

例如,装饰生活单元化的学习。这一单元一共分为四课,分别是钙素版拼贴、让纸条变成画、纸袋穿编、墙报报头设计。单元作业的目标:通过搜集资料,能对装饰有初步的认知,对美有进一步的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学习,能认识到装饰是处处存在于生活中,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清楚认知到装饰的特点,感受到装饰艺术的美感。根据每一个课程的小练习,最终能学会初步的装饰设计与制作,并通过对一些资料的整理,具备高效科学的整理能力。通过介绍一些装饰艺术,打开学生对装饰兴趣的大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装饰这一个小小的分支,能打开学生对一个新事物的认知,能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事实上也就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根据上文提到的一个思维模式,大体分为四个作业。第一个阶段的作业是拼贴画,运用钙塑板这个材料在平面上拼贴一幅作品,让学生对装饰有初步的了解,对各材质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拼贴画的制作技巧。第二个阶段的作业是用纸条做出一个立体的装饰品,从平面进阶到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装饰,能感受到立体造型的特点和形式美,有意识地用装饰品美化生活。第三个阶段的作业是用纸袋编织成一个装饰品,主要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开动大脑展开想象,并且也能发现其他学生作品中独特的设计。第四个阶段的作业是这最后一阶段的作业,也是最主要的,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报头的设计,主要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技法能力,最好能在具有创作性的作业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认识到装饰的美,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下一次创作的激情。

四、此次研究的创新价值

(一)单元化整合美术教材

若从老师教课的角度来看,把单独的课程换成单元式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还能把一个课题做得很充分,这样的课题就能再细分成一个个更小的作业,把课与课之间联系起来,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对老师的教学有非常大的帮助,能更深层地教学生如何建立更科学的思维模式,更好地开展教学的各种活动。

(二)使学生作业多样性和创新性

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单元化的作业会比之前的模式更加灵活,涉及的领域会更宽广,这就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学生掌握了感知生活中美的能力,能在画画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但前提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一系列的思想框架,并且一定要是正确的,具有一定审美性的,这样学生在创作时才能准确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当学生完成这些作业时,不仅能从其中获得理论知识,掌握绘画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促进艺术思维的形成,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推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美术课堂的教授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小学生不只是一味地被老师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讓学生对美产生认知,并且让学生能有发现美的能力。老师作为学生的开拓者起着很大的作用,能让学生对新事物总保持着好奇的心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共情能力。当作业变成单元化这种形式时,它的利处一定大于弊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涉及的领域会更宽广。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谈谈美术课的单元化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01.

[2][美]罗恩非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钱初熹.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赵丽霞.新课标下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6]许雯.浅谈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