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校园民谣在小学高年段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2020-08-07沈清钰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音乐

沈清钰

摘 要:校园民谣,又称之为“校歌歌曲”“现代民歌”“乐府民风”,它是盛行于学生中的歌曲,表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心境、感受等。校园民谣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情感率真,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清新淡雅,内容积极向上,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学生通过学习演唱校园民谣歌曲,能够了解它的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从而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关键词:校园民谣;文化;音乐;创新;实践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进对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怀。除了将音樂课本中校园民谣歌曲教授给学生外,还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更加喜爱校园歌曲,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一、校园民谣引进小学音乐课堂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校园民谣,就是西方现代流行音乐风格,渐渐流传到中国大陆,并在校园文化环境里盛传开来。在我们的“校园民谣”歌曲中,有20世纪80年代的作曲家谷建芬等人创作的作品,比如苏教版音乐教材中《送别》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曲,也被选作我校早晨的晨读歌曲。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校园民谣的歌曲,我前期搜集了大量相关校园民谣的音乐资料,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校园民谣音乐的内容和意义,尽可能营造出校园民谣走进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让高年段学生了解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到八九十年代大陆校园歌曲的发展历史以及校园歌曲的现状等,真正地将校园民谣引进小学音乐课堂,让学生学习到音乐教材上没有的知识,透彻地了解到校园民谣的魅力。

(二)了解民谣,热爱歌唱

校园歌曲的整体特色是旋律优美、简单清新、真诚朴实,那么台湾校园歌曲又在不同阶段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比如:苏教版中的一首台湾民谣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曲调悠扬动听,学生都爱演唱这首歌曲;还有五年级的《外婆的澎湖湾》这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歌曲。其实,台湾校园民谣歌曲已经深受大家的欢迎。在教学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台湾音乐歌曲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特别是五年级孩子在演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曲时,唱到上滑音、下滑音、倚音时,他们更是饶有兴趣地一句一句揣摩着、吟唱着。当学生能熟练演唱歌曲后,我再教大家几句闽南语,让他们尝试用方言结合情境边演唱边表演,学生积极性更加高涨,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校园民谣歌曲具备流行歌曲一定的新奇性、一致性、从众性和传承性,内容真切诚恳,语言朴实无华,曲调优美自然,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感。

二、校园民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一)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参与积极

校园歌曲不仅吸收了西方音乐风格,还融入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因素。教师除了让学生唱好民谣歌曲,还要在课堂上进行民谣歌曲的创新教学,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喜爱校园民谣音乐。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习惯了电脑、多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点现代元素,学生就能体会到新奇,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既要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弘扬校园民谣文化,也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聆听,从更高一个层次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学唱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校园民谣,从而感受到音乐节奏所带来的快乐。

“校园歌曲”可以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历史和背景,更新艺术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课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会到音乐的快乐,努力将音乐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热爱校园歌曲,从而升华到热爱生活。

(二)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弘扬“校园民谣”文化

台湾校园民谣歌曲中,大多数旋律都比较优美舒缓,也有部分旋律欢快且富有激情。《外婆的澎湖湾》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台湾校园民谣作品,由台湾著名民谣创始人之一叶佳修作曲。它是基于潘安邦童年在澎湖湾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进行填词谱曲的歌。歌曲共运用了两种节奏型,一种是小切分音,另一种是前八后十六和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型。“老歌新唱”是一种趋势,一种时尚,我弹着吉他,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软绵绵的沙滩上,带入意境学唱这首歌曲。通过与同学们席地而坐并用吉他弹唱的方式让他们能放松身心,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快速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那么,在教授这首歌曲时,我就思考第一课时学生学会演唱,第二课时除了复习,我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怎样的创新教学,才能让学生保持对民谣歌曲的热情呢?我根据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接受和喜爱,因势利导,在这首校园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和推广,结合流行音乐的特点,我从音乐的风格、形式上等多样性进行创新。吉他由轻柔演奏变成狂野摇滚式的演奏,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表现元素,丰富了校园歌曲的表现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对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与音色的改变,让学生体验校园民谣风格和摇滚风格的不同,能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最后,我再次加大改编难度,整合运用改遍的节奏,将这首清新淡雅的校园民谣变成布鲁斯风格。在课堂上,我可以自由发挥爵士音乐自由与即兴的特点,用钢琴弹奏爵士版本的《外婆的澎湖湾》,既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又弘扬了校园民谣文化特点。流行歌曲音乐的风格是丰富的,而校园民谣风格是80年代90年代华语乐坛中的翘楚,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改变并配合相应风格的伴奏,让学生了解校园民谣也可以是另外一种风格音乐。

从本质上讲,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校园民谣从其诞生开始就与流行歌曲有关系,学堂乐歌带领中国早期音乐走向现代化,从而最初确立了流行音乐的诞生及其风格。在校园歌曲创编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以及创编等综合性艺术表演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辉.论校园民谣的美育功能[J].新乡学院学报:行政科学论坛,2010(3).

[2]汪森.答案在风中:校园民谣引论[J].南方文坛,2001(4).

[3]张家金.论校园民谣与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4]陈治.学堂乐歌对校园民谣的影响初探[J].艺术研究,2009(4).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