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上的课程建构

2020-08-07张增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学校文化

摘 要:慈溪市龙山镇实验小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的宗文私塾,在不断地迁建、兼并、变革的过程中遗失了“文化基因”,导致课程不贴地、无目标、碎片化、大杂烩和弱关联。2014年至今,学校通过重塑课程的特质化哲学,构建宗文课程的校本化设计,建立了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上的课程体系,赋予课程生命力,使学校哲学真正落实到学校课程中,从而促进学校走向内涵式、优质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宗文课程;学校文化;课程建构

2014年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相继颁布,挖掘学校百年历史底蕴,整合区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之上建构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将学校文化融入课程发展的土壤中,让学校课程落地、生根、发芽,赋予课程生命力,破解学校发展中存在校园文化、学校课程、实践活动支离破碎的瓶颈。

一、学校课程的特质化哲学

课程变革要求的不是個别的变化,而是整个学校的变化。富兰强调变革的实质就是“文化重建”。在他看来,“文化重建”是比“组织重构”更深刻、更全面的变化,它使变革能够真正实现并得以持续和提升。学校课程变革通过对学校文化的重建,将学校课程建设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上,使学校哲学真正落实到学校课程中,从而促进学校走向内涵式、优质化发展之路。

1.源于宗文之名,重构学校文化内涵

学校以创校名“宗文私塾”入手,继承学校办学传统,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区域优秀乡土文化,推进学校特色文化构建。学校文化源于“宗文”之名,“宗”即天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文”即知识,是全面发展的注脚。故此,宗文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循源立宗·养正博文”。

2.基于宗文文化,确立宗文课程目标

基于宗文文化,遵循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观点,积极培养立志于道、慎执操守、仁厚为人、个性发展的学生,确立“道德情怀”“人际交往”“科学创新”“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等为“宗文学子”的核心素养,从而明确地勾勒出勤于学习、善于探索的乐学儿童;德行如一、宽容感恩的善良儿童;内心阳光、体格健美的健康儿童;情操高雅、富有个性的魅力儿童等“宗文”学子理想形象。

3.基于宗文文化,提炼宗文课程内核

课程内核是指基于学校文化而提炼的隐性课程脉络。学校临海靠山,农耕渔猎遵循传统历法、节气,依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基于“循源立宗·养正博文”的宗文文化核心理念,整合区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提炼以二十四节气为落脚点的宗文课程内核。

二、依托宗文文化,构建节气特色环境

学校依托宗文文化,构建节气特色环境。以四季广场为核心,依托校内二十四节气教育功能区和校外区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宗文传承活动站点,使学校从环境上成为卓越的“育人场所”。

1.节气文化标志

学校24个中队都以节气命名,校园里也有师生自行设计的吉祥物、节气班牌、节气班旗……学校的标识文化时时洋溢着浓浓的“节气味”。各节气中队在相应节气时节前后或以农耕、或以养生、或以天气……为主题,通过自制展板、录制红领巾节气专题栏目等方式向全校师生介绍节气相关常识。

2.节气校园环境

我们塑造环境,环境塑造我们。为进一步打造宗文文化——节气乐园,学校致力建设四季广场、四季展厅、四季长廊、四季植物园等几大校园环境教育功能区。四季广场是社团、班级、个人展演的场地,四季展厅是各班节气常识展览的场所,四季长廊由各年段包干点缀随时节变化而绽放的花卉,四季植物园是学生植物、花卉、农作物种植的劳动场所。

3.节气课间音乐

晨间、午间、大课间和上、下课,那便是节气课间音乐展时间,学校专门安排这些时间段播放《春天在哪里》《夏天的阳光》《秋天多美好》《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四季童趣》等反映相应季节、节气歌曲,从听觉上更添一份节气味,努力在校园建设上打造学生喜爱的宗文文化——节气乐园。

4.节气实践基地

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下,学校在区域内文化场所建立实践基地,与方家河头古村落、廉洁文化展示馆、时代农庄、三北革命烈士墓、虞洽卿故居、徐福红木馆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成为共建单位。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小满走进时代农场、寒露邀请消防中队现场演练、霜降走访方家河头古村落……学校依据节气变化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不同节气带来的不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孩子们在动态、多维的广阔天地中激情飞扬,校园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三、依托宗文文化,构建宗文课程体系

宗文课程由宗闻课程和宗艺课程组成,宗闻课程分奠基基础性课程和延伸基础性课程,延伸基础性课程是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普及化。宗艺课程分自主式拓展课程和项目式拓展课程。宗闻课程和宗艺课程有机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1.宗文课程的校本化设计

学校以节气文化为落脚点,整合校园环境文化、区域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校园传统文化等符合学校课程哲学特质的元素,融入宗文课程,建立一套根植于“宗文文化”的课程体系,赋予课程生命力。

同时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情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三级课程整合为学校一体化课程,形成注重基础、关注拓展、发展特色的“一石三鸟”效应。

2.宗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搭建宗文课程内容架构过程中,我们通过“解构、重组、精简、拓展”等途径,组织课程统整行动,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

(1)德育课程统整

学校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核心,将国家基础课程《道德与法治》和地方德育课程、主题教育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合并重组,把相关内容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国家课程教学,通过与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日、节庆日等传统文化、区域文化联动,开展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德育体验活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区域传统文化,构建系统性的生活化、校本化,注重知与行的德育校本课程。

(2)学科内课程统整

我们围绕学情,改变“重学科本位轻资源利用”的信息技术课程,尝试对教材作纵向梳理,在绘图、文本编辑等教学中引入节气元素,统整确立“单元主题课程”,制订“教学目标”,进行校本化实施。

(3)学科间课程统整

在梳理、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劳动与技术和美术、科学等学科内容多有重复,这是课程分科过细,缺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横向连接所致。于是,学校组织相关学科教研组优化、整合了劳动与技术和美术、科学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科任课教师基于教学需要随时节变化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研学基地,走向大自然开展写生、劳作、调查研究等教学活动,让学习和成长真正回归完整的生活。

(4)主题节课程统整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而确定的综合性活动。校园主题节与相关学科、拓展课程统整,从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分别梳理出有机统整的融合点开展活动。

学校“智慧阅读 润泽心灵”——魅力读书节四年级方案通过音乐课学唱《红蜻蜓》等春天的歌曲,用竹笛吹奏《春游去》等歌曲,感受楚天的同时领略民族乐器的魅力;美术课学习《生长的植物》《线条的魅力》等内容,并在老师指导下走出教室“画春天”,感受春天的美;阅读课学习《忆江南》《乡村四月》《渔歌子》《四时田园杂兴》等诗词,品悟交流感受作者用词之准、文笔之美;课外实践观察校园内的四季广场,校外的桃园、梨园将所见春的气息美流淌于笔端;家长、学校发动家委会组织“寻找春天”活动,既增进了亲情,又增进了友情,还为创作积累了素材。各学科、德育活动在主题节的主题之下进行了有效统整,既有课堂内的精心指导,也有课堂外的踏青采风,使得读书节变得更灵动。

校园主题节展示课程打破学科固有界限,寻找课程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知识的应用而不仅仅是知识形式,强调内容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探索相关学科打通与重组的行动方案,形成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

(5)实践类课程统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如清明节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开展清明习俗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踏青、二年级放飞纸鸢、三年级探究清明来历、四年级扫墓祭英烈、五年级采摘艾草、六年级做清明团子。

同时,我们基于二十四节气时间轴整合了传统节日文化、区域文化、校园传统文化等,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活动体系。

四、依托宗文文化,开展宗文多元评价

学校通过整合原有星级学生评价制度、行为规范优秀达标生评价制度,探索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宗文好少年”“宗文星学生”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且开发了一套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系统。目前,“宗文好少年”“宗文星学生”多元评价已经成为学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价值导向。

文化重塑、课程再造是拉动学校发展的新引擎。学校课程哲学既是对课程变革的行为规定,也是对课程变革的效果检验。因此,课程变革的每一环节都不能舍棄“学校课程哲学”的文化内涵,只有将课程建设根植于学校文化的土壤中,学校课程才能够不断生根、发芽,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四耕,李春华.突破大杂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刘可钦.大家三小:一所学校的变革与超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4.

[3]范胜武.重构学校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4.

作者简介:张增(1981.11—),男,籍贯:浙江慈溪,汉族,大学本科学历,职称: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学校课程建构。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学校文化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探索与课程建构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前置性学习: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建构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