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出精彩数学课堂

2020-08-07罗君妹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自主提问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摘 要:教学改革,源头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意识。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想方设法创设平台给学生思考、质疑、展示,才能更好地促進学生的自主发展。而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抓好预习效果,让学生乐问;鼓励生生互动,让学生善问,使师生共同问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提问;问题意识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更有方向性,才更有动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然会提高,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在自主学习之下,数学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那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培养问题意识呢?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情境教学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是常用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哪怕一个乐于助人的小角色贯穿整节课,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但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问题情境更为有效,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产生恰当程度的冲突,引发学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问题探索中。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相信不少老师都用过动物赛车的故事导入法,三只小动物的车轮分别选用圆形、椭圆形及正方形,通过赛车的动画课件显示,滑稽的情境确实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后续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选用圆形当车轮更好时,好看的情境却不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基于此,我后来果断弃用生活情境,而选用问题情境:两个抛圈游戏的画面,一图的人站成直线,另一图的人站成曲线,“哪种站法更为合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能理解要站成曲线更好,“应该站成怎样的曲线最为公平?”于是,“圆”这个新知识就自然被学生引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问题的兴趣,并为学生在后面探索圆的特征时洒下充满生命力的种子。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积极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教师更能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更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大家配合默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并能让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课时,在认识了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后,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同学们的鼓励、老师的肯定让大家说得不亦乐乎。在一个学生说出“如果圆周率一定,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一定)”,此时,同学们的掌声热烈地响起,但马上有几只手坚定地举起来。“老师,圆周率本身就是一个固定的数,所以不必说‘如果圆周率一定这个前提,因为它是默认的,是必然的。”此同学的发言得到了班上几个“数学学霸”的认同,其余同学也理解了。对敢于质疑的同学再次致以热烈的掌声。随后,估计一名同学是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得两个除法算式的关系也“投机取巧”得出:“如果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与圆周率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一定)。”同学们听了,也微笑着鼓掌认同。此次,“数学学霸”也没有举手了,看来大家也一致认同了。于是,我没有马上评价,只是头稍稍一侧,再眨眨眼睛。同学们看到我这个习惯性表情,都意识到似乎有问题了,再次投入到刚才问题的思考中。过了一会,一只小手在犹豫中慢慢举起来了。“老师,我们刚才强调过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而成正比例关系,首先要求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既然圆周率保持不变,那就不满足第一个条件了,所以应该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一言惊醒梦中人,大家纷纷理解了其中的关系,顿时掌声雷动。

试想,如果教师板着脸上课,不苟言笑;学生战战兢兢地听着,生怕出错,这样的课堂下,有多少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敢于随时质疑?只有教师善于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中不失有序,有序中带着民主,学生才敢质疑,才会随时根据师生的观点提出数学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三、抓好预习效果,让学生乐问

众所周知,有效的预习能让学生在课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顺便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内化,不少学生还会产生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将会更有针对性。有效的数学预习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还能通过汇报交流预习情况,让老师更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准分析学情,修改教学设计,节省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我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及疑问时,绝大部分学生知道了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但当有一个同学提出疑问“一个数除以分数,为什么要用被除数去乘除数的倒数呢?”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被提出后,很多同学都纷纷点头,正如教师课前所预设一样,分数除法的算理比算法更难理解。以下是接下来的课堂实录:

生1:哦,明白了。

在这个预习汇报交流中,不管是带着疑问去学习的学生,还是能够给别人释疑的学生,都是经过了充分预习的。有效的预习过后,质疑的学生和释疑的学生都能以问题引领,以问答问,以疑释疑,从而提高问题意识。

四、鼓励生生互动,让学生善问

作为高年级的数学老师,我们经常为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操心。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都听懂了,课堂练习也没有问题,但回家做家庭作业时总错漏百出。究其原因,还是知识点没有弄明白,或者是知识的关联不清晰,没有把自己的知识网络构建起来,所以提取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时就出问题了。所以,如果学生善于整理自己的知识网络,准确提炼出数学问题,及时消除困惑与障碍,那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放手给学生创设平台,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产生思维的碰撞,引发思考,理清思路。

例如六年级的一道练习题:“如图,工人师傅从薄铝板上剪下兩个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用它们刚好能焊接成一个圆柱,已知圆的直径是6分米,则焊接成的圆柱的容积是多少升?”在众多举手的学生中,我把上台当小老师的机会给了一名数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以下是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实录:

生1:看图我们可以知道,6分米是圆柱的底面直径,高是2个6分米,也就是12分米。找到需要的信息后,我们只要按照平时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计算就可以了。先算出半径是6÷2=3(dm),再算底面积是3.14×32=28.26(dm2),然后用底面积乘高就算出圆柱的体积,也就是容积了,28.26×12=339.12(dm3)。最后转化单位339.12dm3=339.12 L。

此生讲完,下面啪啪的掌声就响起来了,但此时,一个“数学学霸”的手高高举起来了,生1意识到问题来了。

生2:你为什么可以确定圆柱的高是12分米?

生1:图上画的高就是2个圆的直径嘛,二六十二呀。

生2:之前我们曾经卷过长方形白纸,可以有两种卷法,既可以用长方形的长作为圆柱的高,又可以用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高呀!(该生还随手拿起自己的堂上练习本边说边卷)

生1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再抬头时眼神都亮了。

生1:卷成圆柱的长方形一条边是高的话,那么另一条边就是底面周长。现在知道圆柱底面直径是6分米,那底面周长就是18.84分米了,看回刚才的图,长方形的宽12分米就肯定不是底面周长,所以只能是高了。

生1说完,全班又响起比刚才更响亮的掌声,生1还以挑衅的眼光看着生2,得意地问:“请问,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2:我早就明白啊,但你刚才讲题时没有说清楚,我提醒一下你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而已。

此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

学生与学生的地位更平等,思维方式更接近,对话更容易相互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适时地“偷懒”一下,多创设平台给学生与学生互动,既给学生锻炼与展示的机会,也促进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形成。同时,生生互动还可以使点辐射到面——某些优秀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数学思维、良好的问题意识等都可以逐渐影响其他的同学,使得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要想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善问,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教师的引导及创设平台密不可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走下高高的讲坛,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其自主提问,培养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全面发展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王晓华.培养问题意识 发展数学素养[J].华夏教师,2018(28):23-24.

作者简介:罗君妹(1978.11—),女,汉族,广东东莞人,东莞市虎门镇白沙小学,本科,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编辑 王彦清

猜你喜欢

自主提问问题意识小学数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自主提问,叩开学生探究之门
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