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教学,让语文课大放异彩

2020-08-07李璨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

李璨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训练,是理解文本、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激发情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最扎实、最有效的基本功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只有把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才能赋予学生以情感共鸣,才能赋予课堂生机与灵性。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

一、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内容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体裁多样,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为学生学习语言、积淀语言提供了丰厚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培养语感。一、二年级语文课文浅显易懂,语言贴近生活。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每次朗读我都给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比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学生品读课文时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破词、不拖长音,使朗读能力的培养螺旋上升。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能够把字词读得正确、句段读得流畅,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强语感并读出童心童趣。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秋天》,课文描写的是美丽、凉爽的秋天。因而,我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读,并且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文中大雁南飞的动作用声音表现出来。又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我在授课时出示鲜花的图片,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带有“绚丽多彩”“五颜六色”“花朵簇簇”词语的句子,从而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课文。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小学阶段这一记忆黄金期,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段落,甚至背诵整篇课文,这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

二、在朗读中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課文有一个特点,常常有许多意象,给人留下空间以想象。在朗读教学时,我有时抓住文本空白,有时借助情景,引导学生补白想象,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教《黄山奇石》一课,我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如学习第三自然段“猴子观海”。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在交流画面时,一位学生说,他仿佛真的看到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云海,这块石头太神奇了。随后,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后,融合刚才的想象,读出画面感。我还根据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有趣的名字让学生想象奇石的样子,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位学生说,有一位仙女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坐在一块大石头旁,伸出两只手,按着琴键,弹奏着动听的歌曲,这就是有趣的“仙女弹琴”。学生不仅用上了刚学过的新词“陡峭”,还勾勒了一幅“仙女弹琴”的画面。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获得情感体验非常重要。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三篇美文在教学中训练的侧重点都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品读中启发想象之美:《古诗二首》,我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紧扣“手可摘星辰”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雾在哪里》,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用“无论……还是……都……”的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雪孩子》,我让学生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纯洁美好的心灵。我们在教学中,要想让语文课活起来,就要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气氛,提供想象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材中有许多诗歌、散文等,如《彩色的梦》《日月潭》《葡萄沟》《雷雨》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优美的句段,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让学生先体会“茂密、展开、绿色的凉棚、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的意思后,再绘声绘色地朗读,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喜爱、赞美之情,由衷地感受到葡萄沟种植的葡萄种类之多、品质之多、颜色之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呀!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品读美文时,最好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在以声传情的情景中,目睹教师朗读的风采,从教师朗读时的动作、表情、抑扬顿挫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由声音承载的情感就会从单一走向丰富。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示范,如《彩色的梦》一课,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感受作者对蓝天、太阳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我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用声音再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彩色意境,此时,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浮现在孩子眼前,从而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四、在朗读中变换多种方式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教学更加充盈,课堂更加活跃,朗读效果更好,在教学实践中要变换多种朗读方式,有效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创设情境朗读,强化学习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我们知道,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从而创造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中去。那么,在朗读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入境方法,如媒体演示、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等。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创设情境法恰如其分。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教师自制教具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头饰,使学生真切地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感受尖尖的草芽、圆圆的荷叶、弯弯的谷穗和白白的雪人,让孩子有了更直观的画面感。又如一年级上册《项链》一课,教师创设情境,配图配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一遍遍重复的朗读中体会大海是蓝蓝的,又宽又远;沙滩是黄黄的,又长又软,从而强化体验,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再如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我”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窝的情景,然后和喜鹊阿姨、喜鹊弟弟打个招呼,如,“喜鹊阿姨,您好!我喜欢你!”“喜鹊弟弟,你们好!我真是太喜欢你们了!”朗读和想象结合,让学生体会“我”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2.个性化朗读,珍视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朗读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对学生的“读”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让“读”也有个性化的元素存在,在个性化“读”中去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如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教学时我围绕课后练习题:说说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充分地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感受早春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同时引导学生如何读出疑问句的语气,教给学生方法,把重音落在“眉毛”“眼睛”“音符”“琴声”这4个词语上,至于重音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不能望文生义地人为加重声音、加大音量。在突出重音时,有的学生读得轻,有的学生拖长音,还有的学生语速快中显慢,我都给予表扬,让孩子朗读的个性得以张扬。通过这一课教学,最大的收获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充分地读,在读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分角色朗读,演绎角色之美

维果茨基曾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意识。”教师可以变换朗读的方式,通过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如二年级上册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课文讲述了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的故事。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特别是对狐狸与老虎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特点——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作者对狐狸、老虎刻画得活灵活现。我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在神态、动作表演上下功夫,如狐狸的“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和老虎的“一愣、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在朗读表演时语气和动作融为一体,朗读表演结束后,师生互评、朗读表演者自评,评价后再次进行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再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既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活跃丰满,又培养了学生模仿和再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再一次理解和演绎角色之美的升华。

4.朗读走进家庭,师生、家长共成长

我的朗读教学不仅用在了课堂上,在课下我每周还会通过FM读给家长听,读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已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二》《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现在正在读《正面管教》。我不仅和家长一起学习家庭教育,而且也想用自己的声音去影响家长,促进教育。

在教師精心设计和反复训练指导下,学生朗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