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三Q”行为习惯培养路径探究

2020-08-06袁丰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队员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就是要形成习惯。”无独有偶,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为此,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或修订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鄞州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重点目标》等。然而,目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形式单一,收效甚微。为此我校创新提出并践行小学生“三Q”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致力于改变队员们习惯不良的现状。

本文中的“三Q”指的是“請、轻、清”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请”指向于队员言谈举止等文明公民素质,如“请进”“请坐”“请先走”等。“轻”指向的是队员在自己自由的行为下,兼顾他人的感受,如公共场所不扰人,上下楼道靠右行。“清”既指效率意识、环保意识,如学习任务及时清,环境卫生时时清;同时又指为人清廉以及心灵上的清净。我们把这种“三Q”贯穿到学校德育之中,在德育课程设计、德育活动内容选择及德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做了融合,以促进少先队员的德行养成。

一、构建“三Q”目标体系,让好习惯“立起来”

我校“三Q”德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以往名称不一的各种“正规”的知识性德育课程(如品德课、安全教育课)和课外与校外的各种班队、团队活动等“实践性”的德育课程进行统整,在“请、轻、清”的统领下,将安全教育、礼仪教育、家风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制定目标,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的总目标。如下图。

同时,针对各年级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教学的要求,构建出“三Q”——“请”“轻”和“清”内容的目标体系。每一行为习惯内容根据年段不同,设置年段目标。

二、选择“三Q”活动内容,让好习惯“明起来”

在校本目标体系的引领下,研发“请”实践活动(研究内容着重指向小公民的礼仪修养养成);“轻”实践活动(研究内容着重指向小公民规则意识养成);“清”实践活动(研究内容旨在帮助小学生能自觉独立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学会心理自我调节)。以上行为习惯养成内容根据不同年段分层制定,力求达到内容设置的多元化。

三、探索“三Q”实施方式,让好习惯“活起来”

“三Q”德育课程的实施,我校通过长短课相结合形式。长课35分钟,设在思品课、班队课、综合实践课中;短课15分钟设在每周四的午谈课中。学习方式以主题经历、浸润式体验为主。将“三Q”行为习惯目标和2015年版《小学生守则》和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鄞州教育局出台的《中小学生行为习惯重点目标》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统整,将小学生行为常规校本化、具体化。如“轻”中的“校园音量等级”、“请”中的“校园八礼”等,一目了然,可操作性强。

同时,梳理、整合学校各类活动,让“三Q”行为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落实“三Q”,继而形成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丰富“三Q”行为习惯的内涵。

策略一:营造“三Q”氛围,知晓“请、轻、清”

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在校园重要场所张贴醒目的“三Q”标识。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标语提醒,让“三Q”遍布校园,如:“微笑写在脸,请字挂嘴边。”“脚步轻轻靠右行,轻字诀,记心间。”“上下楼梯靠右行,你谦我让脚步轻。”……这些朗朗上口的文明标语皆来自“民间”。现在校园的墙上、楼梯醒目处、包括洗手间随处可见同学们的“三Q”提示语。自己编,大家行。“三Q”提示语就是校园里一面面文明导行小镜子。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三Q”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们还重视班级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特色文化创建中,将“三Q”元素融入班级文化的布置,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浸润于无声。

策略二:编演“三Q”情景剧,探讨“请、轻、清”

在“三Q”行为习惯的引导中,我校重在“日常”(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滚动落实)、重“细节”(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重“行为”(关注队员的外在表现)。采用“剧说三Q”的校园情景剧创编,助力中心少先队员好习惯的养成。在实践中,校园情景剧创编分年段启动,以点带面,线状辐射,分三个学段结合重点目标,挖掘班级、校园的小事,编写 “三Q好习惯”的脚本,通过前期的“编写创作”——解读行为规范,中期的“排练录制”——纠正不良行为,后期的“展播讨论”——内化行为规范,在此过程中,队员们亲自参与,寻找身边的素材,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才是规范。借助这样一种队员易于接受的方式有效地引领了队员的行为,一些改变是在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进行着。这种德育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成为传递“校园正能量”、创新德育教育方式的又一“法宝”。

策略三:绘制“三Q”行动路线图,夯实“请、轻、清”

一个习惯的养成要经历21天的强化期,因此,我们每个月主抓一个“三Q”小习惯的落实,比如“轻”习惯——慢行靠右上下楼,“请”习惯——见到老师同学热情问好等,“清”习惯——我的书包我整理。通过一个月的强化期,巩固“三Q”习惯的养成。我校采用行动路线图带动“三Q”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帮助队员进一步细化目标,思考并明晰自己坚持过程中的台阶;一方面记录学生每天坚持的过程。一张张行动路线图,涵盖了学生本人的智慧、同伴相互影响、家校的相互协作。行动路线图就像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字承担完成好习惯养成的责任,老师、家长和同伴发挥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个大活动,我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眼睛”找“三Q”“灵耳朵”循轻,让队员以主人翁视角观察、感悟“三Q”的实施与开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里的管理者和提醒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同时勉励自己时刻牢记“三Q”。

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之中,德性的养成更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在开放、具体社会中开展养成教育。我校通过家校联手推动“三Q”,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体系。将“三Q”教育通过学校强化和内化,结合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多重力量共同助力,促進学生“三Q”习惯的内化。比如,我校每学年会召开家长开放日、家长沙龙、家长会等,向家长介绍“三Q”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邀请家长助教“三Q”主题活动,使家长参与到养成教育过程中来。只有家校共建,才能形成合力,共推学生“三Q”习惯的养成,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体系。

四、确立“三Q”评价体系,让“三Q”“行起来”

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评价的跟进与反馈,科学有效的评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三Q”行为习惯的评价,我校采用“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助评、教师审评”的“四评”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行为发展变化,记录学生发展的轨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乐徽章”即时性评价;利用“幸福之旅”记载册,开展过程性评价;期末开展“星光灿烂”的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

1.“智乐徽章”即时性评价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校的德育评价方式也努力探索新的途径,构建起了即时性的德育评价体系。通过扫描“智乐徽章”中的“请章”“轻章”“清章”等,对动态数据的搜集、整合、跟踪,对学生的“三Q”行为进行持续的评价、反馈,基本形成了学生“三Q”行为习惯数据的采集模型,初步实现了其行为习惯的可视化。

2.“幸福之旅”过程性评价

结合我校学生评价载体“幸福之旅”中“自主管理我能行”“三Q活动我在行”两方面采用学生每月的自评互评、教师的点评,还有校外的家长评、社区评这种四维立体评价体系。“幸福之旅”每月评价是一个阶段行为习惯养成的“助推器”,是巩固习惯培养效果的“催化剂”。它指向性强,适时记录了学生行为习惯进步的足迹,引导学生在自己每月纵向比较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奋斗目标。在评价方法上,关注学生的每月行为发展变化。

3.“星光灿烂”终结性评价

各科老师对学生学期性的全面评价,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遵循全员性和学科平等性原则,使评价是综合、动态和发展的。在评价方法上,同伴、教师根据学生在一学期内的表现,交叉互评、互相督促、互相鼓励。

经历了多年的“三Q”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我校在小学生习惯培养的德育建设方面收获颇丰。“三Q”行为习惯培养实践的落实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校貌,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同,还促进了家校联动与社会响应:通过父母、教师、学生、伙伴的共同参与,既关注孩子个体,又关注班级整体,关注学校,又重视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建设,三位一体,形成良好德育生态环境,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之路虽然漫漫,但我们仍将怀着“上下求索”的态度,将“三Q”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落实下去。

作者简介:袁丰华,高级教师,浙江省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学生发展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队员习惯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