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学习

2020-08-06霍桂冰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创新意识课程标准

霍桂冰

摘 要: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唯创新是根本出路。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创新来源于问题。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生成新的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问题引领;自主学习;课程标准;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推陈出新。想站稳与发展,必须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创作从问题开始,只要当有问题时,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独特的想法。虽然有些问题不一定是有创造性的,但不一定存在不可能产生的问题。发明千千万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首因。培育孩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才能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之一,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新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型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研究团队“爱种子”数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一个I-SEED模式就是自主学习。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带着提出和发现的问题开展学习和思考、交流与探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已经成为转变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学习模式。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创境引问,以“问”带“路”

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基于学生根据真实生活情境提出一连串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出核心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提出探究目标开展学习,进而发现、提出、剖析、处理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探究[1]。

1.宽松的课堂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要想学生成为一个擅长发现疑问、提出疑问的人,首先在课的开端就要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平时不要建立过多的课堂规则,压制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浇灭创新的萌芽;教师不要过于严肃呆板,要会“煽情”引入,调动快乐的课堂气氛;不要过多地统一回答,应该允许学生在学习中随时分享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奇的、想问的,如果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来[2]。这样的课堂肯定能让学生紧张的、担心的甚至恐惧的情绪得到舒缓,从而有助于其认真看、专心听、专注想,有利于其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如在“约分”公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讨论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的开心事情,学生不亦乐乎,滔滔不绝,马上活泼起来,忘记了公开课可能带来的紧张与严肃。轮到我发言,我先问学生:“你们想知道我五一假期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吗?”有猜旅游的、聚会的、逛街的……我都点头微笑。最后我指出最开心的事是陪伴孩子参加了一个生日聚会及游泳。学生听到这里,又想起了自己的生日聚会,那种高兴劲更不用说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2.真实的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

现代教育提出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应该重视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根据学生原有认知特点和生活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质疑,調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以最快、最好的精神状态踊跃投入学习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络起来,提出新问题,初步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佳刺激是对你所学的材料感兴趣。”在“约分”一课中,我通过重组教材出示学生喜欢的分生日蛋糕的情境,让学生判断三个小朋友分蛋糕的二十四分之三、十六分之二、八分之一是一样多吗?你是怎么判断的?这样设置的问题情境一抛出,学生便产生了疑惑。经过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说可以从分子分母之间的倍数关系看,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都化成分母是8的分数……老师又问:“从这些方法比较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交流、比较,发现把以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是最简便的。如何化成最简分数?根据是什么?这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发展问题意识。

3.问题的提炼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问题引导”主要是指围绕数学教育目标进行思考。即学生如何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他们对数学思维的学习,即学生应该选择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学习。这个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思考的方向,是知识学习的大纲[3]。

在“约分”教学出示课题,我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表示”“有什么用”“有什么历史故事”自由地提出各种与最简分数、约分直接相关的问题,再经过归纳整理,提炼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学生就根据这些问题的起点开展自主探究,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真问题。

二、独立思考,互动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发挥导向作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经验和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基本知识、数学活动经验[4]。“爱种子”数学教学模式指出自主学习是新知习得的课型,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开展协作建构。教师在提供生活现象给学生后,激发学生提出核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个别探究、协作建构、练习检测,组织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以导学案为指导支架,以微课为帮助,通过个人想一想、小组议一议、集体展示交流,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未知到已知的构建,把模糊的知识点弄清晰。而教师只要把握好问题探究的方向,在学生遇到疑惑时提供指引,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

在“约分”教学中,我根据导学案的设计,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日分蛋糕和游泳情境,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猜猜这些分数表示的大小一样吗?然后把这些分数进行分类,分类后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思考、同桌交流、集体展示,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接着以个人思考、三人小组合作探讨、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集体订正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注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化成最简分数的办法,体验化简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及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培育良好的聆听习惯,促进智力的发展,享受开心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反思,促进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评估的目标主要是深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踊跃自信地学习。所以应建设指标多层次、方法多样的评估体系,也就是说要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发展性评价。评估内容结合三维指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方式要关注学习过程与原有水平,评价主体是教师、同学、小组、自己甚至是家长[5],力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同伴和老师的评价,并公正合理地评价同伴,学会用发展的、动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促进自我反思和个体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6]。

在“约分”一课的教学中,我在个别探究设置了个人评价,在协作建构环节设置了小组评价,在课的结束环节根据自己的综合表现再次设置了自评、他评、师评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时,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原有知识水平和现在习得比较、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等进行评價。评价等级为一般水平的获一星、发展水平的获两星、精通水平的获三星、超常发挥的获四星。一节课下来,保证每人起码获得一颗星,帮助学生在评价反思中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使每个人在原有水平上都有发展。

总之,在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而又生成问题。学生带着一连串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培养创新意识,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一位有教育梦想的教师[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5):2.

[2]吴正宪,张丹.让儿童在问题中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06.

[3]郑毓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中国数学教学‘问题特色”系列研究(2)[J].小学数学教师,2018(3).

[4]王爱光.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孙忆霞.探索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J].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6]谢婧.发展性评价在小学数学学业评价中的运用[D]. 上海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创新意识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